可以说,胡雪岩是打心眼里佩服读书人,羡慕读书人,也打心眼里觉得为人不可不读书。因此,他在立足商界生意发达之后,闲时也常常翻翻四书,读读《史记》之类,喜欢收藏字画文物以至文房四宝,实在也不完全是有钱有闲之后的附庸风雅。
应该说,若论起赚钱的手段、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练达,胡雪岩的那些读书人朋友可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他。而如胡雪岩这样一个吃透人情世故和赚钱门道,在生意场上获得了绝大成功的商人,居然也会从心里发出不可以不读书的感慨,又的确更让人深思。
毫无疑问,读书为学确实是人求知益智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文化的库藏,是人类智能发育的足迹,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可以锻炼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天赋,培养人明察大道、权衡轻重的能力。
因此,古往今来,世人可以轻视读书人,但却不可以轻视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人不能不读书,而且最好是尽可能地多读书。从这里看去,胡雪岩钦服他的那些读书人朋友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确实是他的心识之见。
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还可以造就一个人行止儒雅、举措得体的风度,能使一个人严谨缜密、能言善辩。想来即使仅仅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有时——比如在谈判桌上——甚至是至关重要。没有人会真正愿意和那些胸无点墨、举止粗鲁,开口除了银子再说不出别的有味道的言语的人打太多交道的。所以,即使生意人,也不是仅仅明了人情世故,懂得赚钱的手段就可以了。
为人不可不读书,生意人也不可以不读书。当然,这里也确实有一个读什么书,特别是怎样读书的问题。
书是人写的。正如人有好坏美丑,书也有好坏之分。一本充满邪说谬误的坏书,只能使人迷乱,引人趋邪,于此中寻求解惑之方,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使一本告诉人某种真理的书,能不能给人带来益处,也要看人如何去读它。比如我们都可能读过的《狼来了》的故事,是教导人们做人要诚实,不诚实会受到惩罚,会自食其果。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反过来看,这故事也有可能让人以为只要诚实狼就不会来,就会平安无事,这不是引人变得幼稚简单了么?
假如有人由自己诚实更进一步推而广之,以为这世间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诚实,那他其实是由幼稚简单进而变得愚不可及了。所以,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胡雪岩在另外的场合也说过:“光是读死书,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识。”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不能读死书。书读死了会上当,会成呆子。说穿了,书上写的其实都是过去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毕竟是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一般人要懂得这一点,生意人,特别是渴望有大成就的生意人更要懂得这一点。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把读书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结合起来,所读才会真有所得。也只有这样,读书所得才真正是可以用之于实际中的利器。
7
要自信“看得准”
胡雪岩有句名言:“顶要紧的是眼光。”
没有胆识的人,肯定与乘势挺起无缘。胡雪岩的胆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磨炼出来的。他之所以胆识过人,气吞山河,是因为他生命的细胞中有一股乘势挺起的豪情。
胡雪岩的钱庄办起来之后不久,王有龄也得以顺利地外放州县。
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州,胡雪岩送他到湖州上任。三吴之地四通八达,由杭州到湖州,自然船行水路比陆路车马方便,因此,这一行,胡雪岩又雇请了阿珠家的客船。胡雪岩在阿珠家的客船上与阿珠娘一夕交谈,也促成了他涉足生丝生意的决心。
江浙一带,本就是著名的生丝产地,清政府在苏、杭专门设置“织造衙门”,杭州下城一带,更是机坊林立。苏杭一带的女子十一、二岁便学会养蚕缫丝,养蚕人家一年的吃喝用度,乃至婚丧嫁娶的大事开销,都大体得自每年三、四月间一个“蚕忙”季节的辛苦。缫丝织绸自然也有大讲究。
丝分三种,上等茧子缫成细丝,中等的茧子缫成肥丝,剩下的则仅缫成粗丝。织绸则一定要以肥丝为纬,细丝为经,粗丝是不能上机的。王有龄外放州县的湖州就是江浙一代有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细丝号称“天下第一”,湖州南浔七里地产所产“七里(缉里)丝”,据称可与黄金等价,连洋人也十分看好。
说起来,胡雪岩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动了做生丝生意的念头,他本来就是杭州人,自然不会不知道湖州生丝的好处,也不会不知道生丝生意有钱好赚,只是此前他既没有资本和条件来涉足这行生意,同时,也确实是不太懂这门生意。这次送王有龄赴任至湖州,而湖州正是阿珠家乡,阿珠娘虽已随阿珠爹经营客船十几年,但自小耳濡目染,也颇懂得一些关于养蚕、甚至茧、丝生意的事情。
旅行途中与阿珠娘船上一夕交谈,胡雪岩实在大开眼界。他细致了解到一些有关养蚕缫丝的常识,比如土法缫丝是怎么回事;比如丝分三种等等,也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比如带了现银到产地去买丝的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叫“丝主人”;比如丝行之中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这一行中还有专和洋鬼子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
除此之外,他还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诀窍,不过就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了解丝的行情。虽然丝价每年有起落,但收新丝总是便宜而有赚头的。而且,丝价的行情,其实多半是做出来的,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取决于大户的操纵。比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以致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蚕农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而且就是这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拉倒。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胡雪岩相信自己无疑是个行家。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胡雪岩立马就和阿珠娘商量,自己出资请阿珠父亲出面做“丝主人”,在湖州开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并要求他们此次一回湖州就着手一切事宜。他这样安排,一是因为王有龄已经被派湖州知州,自己要避嫌,二来也是他准备将来就以代理的湖州公库的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脱手解“藩库”,这样等于是无本生意。
胡雪岩有句话“顶要紧的是眼光”,这话道理很深。胡雪岩所说的眼光,从常理上看,不外乎一是要看得“准”,能在别人看不到“戏”的地方看出“戏”来,比如胡雪岩由战事影响银价起落看到钱庄的前景,就可谓看得准;二是要看得“开”,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自己熟悉的那一行当。比如胡雪岩做钱庄,却在生丝一行看到了自己可以一为的天地,就得之于他的眼界开阔。
从经营的范围的选择和拓展的角度说,这后一点似乎还特别重要。不过,这里还能给我们启发的,也有胡雪岩过人的气魄和胆识。一个没有在商场上开疆拓土气魄的商人,绝不可能在本业以外看到自己还有可以一为的天地,因为他的气魄本身就会限制了他的见识,他也就既不会有眼光的“准”,更不可能有眼光的“开”。比如同是开钱庄,信和的张胖子和胡雪岩同乘过阿珠家的客船,也同样熟悉湖州,但他就是想不到要去做丝生意。生意人与生意人的不同,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了。
8
自信就要沉得住气
胡雪岩曾对王有龄说:“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气,乃神也;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老子》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沉得住气在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能沉得住气,遇事才能挺得住,抗得过。
明代的吕坤在《耻申吟语》中描述了“沉住气”的表现:“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安乐;在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居于高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的时候,内心却居于广大宽敞之处,就会无所不泰然处之。把康庄大道视为山谷深渊,把强壮健康视为疾病缠身,把平安无事视为不测之祸,那么在哪里都不会不安稳。”
吕坤说的三个“在”,才是沉住气的真正态度。一个人如果能达到了这种“沉住气的境界,无论他遭遇何事都能够泰然处之而不乱。”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有时候很容易沉不住气,当危机出现的时候就更容易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比如王有龄,进京捐官成功,由于有何桂清的推荐,回到杭州很快就得到了海运局坐办的实缺,而在胡雪岩的全力帮助下,涉及王有龄自己以及整个杭州官场人物前途的漕米解运的麻烦,也一举圆满解决。这个时候又恰逢湖州知府出缺。湖州为有名的生丝产地,丰饶富庶,是一个令许多人垂涎的地方。王有龄由于漕米解运的事,已经在杭州得了能员之称,这使他一下子又得了湖州知府的肥差。不仅如此,他还同时得到了兼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许可。一切如意,他实在是太顺利了。
如此顺利,连王有龄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会如此之好,他对胡雪岩说:“一年工夫不到,实在想不到有今日之下的局面。福者祸所倚,我心里反倒有些嘀咕了。”
还是胡雪岩大气得多。他对王有龄说:“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胡雪岩的这番话,不外乎是说人要不为宠辱得失所动,不要过多地去想自己面对的得失,而应该把眼光往远处看,更注重该做必做的事情。这番话虽然是具体针对王有龄的沉不住气而说的,但却实在说出了一番应对人事的大道理。
人确实要有这种不为宠辱所牵,不被得失所拘的大气。一时的得失荣辱虽并不能都轻轻松松地全看作过眼烟云,但比较而言,一时的荣辱得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只有做好当下该做必做的事情,才是往前走。
再说,一时的荣辱得失,其所得所有,必有它该得的缘由。俗话说,没有无由的福祉,也没有无由的灾祸,所谓“今日之祸,昨日之因”,即如王有龄的“运气”,其实也是他与胡雪岩的一系列努力“做”出来的。从这一角度看,也就没有必要去为这得或失犯“嘀咕”了。
在生意场上,要“沉住气”,还表现在能够遇事不惊。遇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泰然处之。不泰然处之不能息弥事端,只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泰然处之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遇事不惊,要做到独自一人时,超然物外的样子;与人相处时,和蔼可掬的样子;无所事事时,语默澄静的样子;处理事务时,雷厉风行的样子;得意时,淡然坦荡的样子,失意时,泰然若素的样子。
胡雪岩就是一个遇事不惊,很能沉得住气的人。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在杭州主事的螺蛳太太本来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能干的人,但她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得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
他来到钱庄的时候,正遇店里开饭,他居然还有一份闲情逸致,去看伙计们的饭桌。见伙计们的饭桌上只有几个平常的菜,他居然还有心思嘱咐钱庄“大伙”谢云清,说是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要谢云清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照外国人的办法,以气温的变化做标准,冬天寒暑表多少度吃火锅,夏天寒暑表多少度吃西瓜。虽然这种关心店员生活的情形以前也有,但在面临破产倒闭的关头还能如此沉得住气,连那些伙计们都感到十分惊异。
胡雪岩能够如此沉得住气,就在于他能够将得失心丢开的大气。
他知道事业不是他一人创下的,出现现在的局面,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过失,今日之果得自昨日之因,这个时候陷于得失之中不能自拔,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更加坏事,他告诉自己,不必怨任何人,甚至连自己都不必怨,只想现在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他由自己沉得住气而来的冷静,使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手段,大体都还是有效的,比如他那使伙计们惊异的“看饭桌”,对于稳定人心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是客观情势已经不允许他能够起死回生,再好的手段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在商言商,生意人当然不能不计得失。但许多时候,特别是危机出现的时候,生意人又确实比任何人都需要将得失抛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沉得住气。如果为眼前得失所拘,甚至斤斤计较于得失不能自拔,就很可能被眼前得失所惑而陷于一种迷乱之中,对于眼前该做、必做的事情都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