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龄发迹后,他又帮助处理海运局事务,察言观色,及时送给黄宗汉两万两银子,使王有龄升任知府,自己也负责了海运局事务。阜康钱庄开业后,本钱菲薄,但胡雪岩却敢于借给自己并不相识的麟桂2万两银子补亏空,从而得到了麟桂的信任。阜康在上海开设分店,全权处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军饷兑换业务;左宗棠进入浙江追剿太平军,胡雪岩雪中送炭,献上10万石大米,随后又开药店送药品;左宗棠平定西北边疆,胡雪岩又购买军火,捐献寒衣,筹借军饷,解决了左宗棠的后顾之忧。而胡雪岩的势力也如日中天,财富由早先的数十万转至几百万进而数千万,成为清朝第一商人。
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病,如何能吃小亏而耐一时之难,获取一条不尽财富滚滚来的财富之源,应该是商人仔细考虑的问题。
胡雪岩终其一生,对于帮助官府总是非常热心。因为他知道,帮助官府,也就是帮助自己。胡雪岩在事业初期主动认购官票一事也集中体现了他这一商业思想。
美国商界的传奇人物石油大王哈默,被誉为“红色资本家”。他当年赴苏俄商谈石油开采一事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受到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一致仇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不得不开展了三年的卫国战争。这时年轻的哈默带着大量苏俄奇缺的药品来到了莫斯科,并见到了列宁。哈默首先献上了他带来的药品,然后提出了与苏俄联合开采油田的建议。列宁对这位危难时刻到来的朋友表示了欢迎,并痛快地答应了他的建议。
这样,哈默博士掘到了他的第一桶石油,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石油大王的基础。
在当时的危险局势下,哈默带来的药品价值并不很高,但在列宁眼中却非常珍贵。它体现了一种信任、一种支持,有如冬天里的一股暖风。有了苏维埃的支持哈默在苏俄的石油开采顺利进行,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孙子兵法》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说的就是借助他人力量为我所用,从而事半功倍,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胡雪岩自己也说过:“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取势。”官场取势,犹如开闸蓄水,开始看起来成本高,回收慢。然而,一旦水库形成,此后的利益却是稳定而长久。
胡雪岩把做生意的力量和心思放在了蓄势取势上。在官场中找靠山,他不仅顺应时势,而且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置身于能控制大势的核心,此即“做势”。
4
天下势力,尽握手中
胡雪岩有一个做人的宗旨:“花花轿儿人抬人。”
王有龄初到海运局,接到了清粮北运的任务。清运关系到地方官的声望,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依胡雪岩的看法,这个任务说紧也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有很多,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酒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到上海买粮交差,因为催的是粮食,只要数目对就可以。
当时因为海运局业务的影响,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但是地方运输安全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畅,处处受人抬举;忽视甚至惹翻了这股势力,漕运生意就会受阻。
而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禆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了名声。
胡雪岩亲自去漕帮总部拜访,奉上10万两银票以及价值数万的杭州土产,提出了双方合作共办海运的建议,取得了漕帮的信任。通过与漕帮的联络,胡雪岩不仅化解了漕帮对海运局的仇恨,而且利用漕帮把生意做到各个乡间,做起了大米生意。在战乱之中,粮食甚为主要,通过粮米生意,胡雪岩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漕帮尤五的势力对胡雪岩此后的生意帮助很大。胡雪岩在王有龄任内做了多批军火生意,有几次被帮派势力扣住,多亏尤五前往交洽,而得以做成生意。他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购买军火。如果没有尤五等江湖势力的保护和照应,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常不惜花钱来培植漕帮势力。他常和漕帮合伙做生意,为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做漕运生意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记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做人的宗旨:“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帮他人,他人自然也会抬举我。”
江湖势力在清末渐趋衰落。但在当时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各种方式影响社会生活。胡雪岩看到了这一点,与漕帮联手共同做漕运生意。不仅完成了海运局的任务,而且在他以后的经历中,漕帮势力屡次帮他渡过难关。
改革开放初期,有华侨想在广东投资建厂,但万物伊始,政策繁多,投资办厂有诸多限制。这位华侨并不急于办厂,他先是花钱办了一所学校,解决了当地师资不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结果半年以后,有家长主动向当地政府反映这位华侨爱国助学,并有意于投资建厂。当地政府早已闻知此事,于是华侨和政府取得信任后,在办厂过程中一路绿灯,没有任何阻挠。
在现代商业经营中投资不仅要准确,还要善于选择时机。有时看起来有的投资虽然是好事,但对自己却没有什么直接效益。其实投资正是应该注意长远投资。
胡雪岩送漕帮银子,又与他们共同开办漕运业务,看上去会少赚钱。但实际上他在丝业、钱庄、军火这些生意上受漕帮帮忙所获得的利润又何止10万两。胡雪岩正是因为善于这种投资,所以他在官场、商场、洋人、帮派四种势力中都有朋友,能在生意场上逢凶化吉,不断取得成就。与他的成就相比,他当初的那些感情投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5
借风顺势,明白行事
此项借债,划出若干为购买枪炮之需,债权者得两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清碑类秒》
要真正能够把握自己看准的机会,使这机会变成活生生的财源。除了行动迅速,敢想敢干之外,还要看清应当怎样办。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看准之外,还要看到种种条件的辅助或制约。这就是深一层的眼光了,到底哪些条件可以利用,哪些条件是限制性条件,心里面要有个底。
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合力在赤壁打曹操,用的一计就是“借东风”。其实,东风是现成的,关键在于会不会利用。我们且来看胡雪岩是如何“借东风的”。
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方借款成功,就是一个“借东风”的结果。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商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此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借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的恭新王就曾经拟向洋人借银1000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胡雪岩对是否能够准向外商借款也心存疑虑,是左宗棠的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顺应形势而做的剖析使他得以坚定。
左宗棠认为,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所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利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顺势的缘故。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决不会被批准,而这时要办却可能批准。这是顺势使然:
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新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平定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军务,朝廷自然不会断然拒绝。
二则当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平定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
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的事,其分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由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事实的确如此,据史料记载,自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七年(1881年),以左宗棠西征筹饷为由,胡雪岩先后六次向外国银行借款,合计金额达1770万两。向外国银行借款利息为8厘,而胡雪岩以1分至1分3厘的贷款利息投入钱庄运营,以最保守的方式,即以胡雪岩仅纯得利差额的三成计算。
曾纪泽《使英日记》中就谈到:“十二月初二,葛立德言及胡雪岩之贷借洋款,洋人得息8厘,而胡道台(胡雪岩曾以捐纳而得授道台引者注)极1分5厘,奸商谋利病民囊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此外所记虽有不确,也有由作为曾国藩继承人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带来的情绪化因素,但也的确揭示了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融资而牟利的实情。
《清碑类秒》中也谈到:“光绪初年,新疆用兵,左文襄公(宗棠)倡借用外债,此为政府募集外债之始,委道员胡光墉主其事。……此项借债,划出若干为购买枪炮之需,债权者得两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
左宗棠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由恰逢其时,恰在其它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促成“毕其功于一可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气力都无法完成。
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即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此时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靠的就是分析问题,看的眼光。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事情,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还有一个是否“顺势”的问题。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三个因素当中,看准恰当的时机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正如我们日常交往中发表对某件事情或者某项决策的看法一样。即使你是一个已有了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即使你的意见绝对是正确的,要使你发表的意见发生根本性影响,也必须看准恰当的时机。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则徒然自误。
美国大财阀摩根也是一个十分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也并非完全靠“看”,而是靠对各种事实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作出决定。由于他看问题能看到“彼一时,此一时”,因此,他避免了走许多弯路。
当南非布尔战争(1899年)爆发的时候,有一个消息传入了摩根耳中:“卡内基与佛里克两人似乎有意将钢铁和焦炭及相关的全部钢铁企业股票卖给英尔帮的企业。”捎来这个情报的人,是个非常具有冒险精神的“百万赌徒”盖兹。摩根一直将卡内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卡内基这个织布工人的儿子,从每星期挣1美元20美分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财富上,他甚至超过了摩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眼下,这个严重威胁着摩根帝国事业的人,突然急流勇退,又将事业转让给一个后起之秀,对此,摩根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按说卡内基这次并非无缘无故的隐退。这期间,他接二连三地遭到丧失亲人的打击。先是他敬爱的母亲撒手而去,然后,他的弟弟汤姆也去世了。时隔不久,在布拉德克他的工厂里,发生了熔炉爆炸事件。他失去了最可信赖的得力助手琼斯丁长。
以后的消息传来,说莫尔同卡内基钢铁的佛里克总裁的谈判没有结果,莫尔拱手相送了100万美元。谈判失败的借口是,莫尔这一方面根本没有财力筹措出那么庞大的资金来。
一个庞然大物,当然并非谁都能将它消化掉,尽管人人都想来尝两口。有的人非但无法对付得了,反而闹出“胃病”,落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下场。莫尔就是这种自不量力的人,在放弃了购买卡内基钢铁的念头之后,他又合并了一些小型企业,创设了“美国钢铁”及“美国制罐“等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好像是专门为了让摩根吸收合并而特设的。但命运非常惨,在创办不久即被摩根收购。
忽然,又传来了消息,说卡内基这次好像有意要将事业整个卖给洛克菲勒。摩根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奇得不得了。为什么卡内基偏偏没有想起过他?他忙派人去了解情况,然后将事情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综合性地用起了脑袋,终于,他想通了:“洛克菲勒光石油就够它忙的了,绝对不会买的!他现在必须致力于控制世界石油才好,怎么可能再插手钢铁呢?”摩根决定不再想收购钢铁的事情了,他暗暗地想时机一定会到他头上的。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卡内基就主动派人来接触摩根了。原来卡内基并不是没想到他,而是一开始就想到他,但怕主动找他会使自己一方价格被压住。因此放出各种谣言,想刺激摩根主动上门去跟他谈。谁知,摩根早将这些小道消息依靠事实的帮助,一个个击得粉碎,从而赢得了主动权。
我们常讲做人做事要“明智”。“明”就是要把问题看清楚,要明白。“智”就是采取聪明的对策。我们须知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既明且智的头脑,看清楚了再采取对策。这里讲的是一种看问题应持有的正确眼光,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