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50700000025

第25章 白银时代的遗产(1)

一、白银时代的遗产

“白银时代”是特指1890年至1917年(即沙俄帝国政权与苏维埃政权交接的间歇时期),俄罗斯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复兴运动时代。在短短的近三十年里,它在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敢与19世纪初俄国文化“黄金时代”比肩的优秀知识分子。别尔嘉耶夫说,这是“俄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我沉醉于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化复兴的异常紧张与浓烈的气氛之中……这是在俄罗斯唤起独立的哲学思维的时代,诗的繁荣的时代,美的感受敏锐的时代,宗教不安与寻觅的时代”【1】。

1998年,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文化与文学成了中国出版界和读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作家、上海学林、云南人民等数家出版社,竞相出版了有关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文化与文学的丛书。其中,云南人民出版社版的“俄罗斯白银时代丛书”选得比较有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可能因为有某些技术上的原因)梅列日科夫斯基依然没有入选;作家出版社版的“白银时代丛书”全部是小说;学林出版社版的“白银时代俄国文丛”收入了一些书信、日记和回忆性文字。与此相关的还有花城出版社的“流亡者译丛”(包括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爱伦堡、叶夫图申科等人的回忆性文字),作家出版社的四卷本《布尔加科夫文集》,广州出版社的《复活的圣火——俄罗斯文学大师开禁文选》和别雷的长篇小说《彼得堡》,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中收入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背教者尤利安》,北京三联书店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和《思想自传》,香港三联的谢·布尔加科夫的《东正教教义纲要》等等。

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们对20世纪俄语文学的视野曾是那样的狭窄,如今一下子开阔起来了;从前只知道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等作家,外加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天人们谈论起了曼德尔施塔姆、吉皮乌斯、阿赫玛托娃、安德列·别雷、米·布尔加科夫(小说家)、谢·布尔加科夫(哲学家),乃至别尔嘉耶夫和洛扎诺夫这些“白银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我不知道这些作家的作品能给我们的读者带来什么,但我真的希望,这种出版热、阅读热不要仅仅停留在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个人遭遇、命运,以及对某些社会政治秘闻的近乎好奇的关注上。在俄罗斯的专制统治下,他们为什么还能发出让全世界注意的声音呢?

对“白银时代”文化的关注,无疑不是出版家的心血来潮或者歪打正着,其中肯定有某种必然性的东西。在这个没有激情的年代,这个被欺骗、软弱、埋怨和嘀咕所笼罩的年代里,中国作家和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派那隔靴搔痒式的模仿,造就了一大批术语玩弄家、技术权威、无病呻吟者、语言游戏者,最后弄得自己都腻了。

我们的内心的确充满了困惑与渴望。可是,当我们仔细地想一想我们究竟渴望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很迷茫。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新儒家、老国学,投向了“人文精神”、“后现代主义”。但我们却很少听到理直气壮的声音。那些嚅嗫的话语,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我们的创作、批评、研究是不是远离了问题的“真实性”和“直接性”,从而变得软弱无力、矫揉造作了呢?是不是我们知识分子话语系统过于强烈的依附性将自己窒息了呢?总之,我们太需要参照了。

在世纪之交那大动荡的年代里,“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传承者,他们能做到了不鼠目寸光,不为一时的现实功利所动,甚至不惜被流放,而执著于对俄罗斯的正义、灵魂获救等问题进行探索。这与他们19世纪前辈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是息息相关的。

拉吉舍夫(1749—1802)是俄国第一个知识分子(他既接受了西方启蒙主义的自由思想,又与俄国宗教团体共济会有关)。普希金(1799—1837)是第一个摆脱宫廷诗人(如他的叔叔,如杰尔查文等)身份的作家。当拉吉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说“我举目四顾,人们的苦难刺痛了我的心”【2】时,当普希金说“上帝就像我们俄罗斯一样忧伤”【3】时,俄罗斯知识分子就诞生了。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大地和人民受伤的灵魂,“忧伤”和“忧郁”,成了整整一代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基调。在19世纪的一百年时间里,俄罗斯知识分子用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奠定了自己独特的知识分子传统。

俄罗斯知识分子从来都是纯情的单相思者。在《个性的毁灭》一文中,高尔基把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悲剧称为艳情史,“俄罗斯是恋女,知识分子是情郎”【4】。这的确是自拉吉舍夫、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写照。从十二月党人到民粹派,再到20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倾注着他们对人民、对俄罗斯的爱恋。在俄罗斯知识分子那里,“人民”高于“国家”。对于人民,他们是“单相思者”,因为他们经常遭到“既要土地又要皇权”的人民的拒绝。在普加乔夫起义的所有文件中,都贯穿着在保存“好皇帝”的前提下消灭贵族这一思想【5】。而在平民知识分子出现之前,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来自贵族家庭的“忏悔贵族”,是农民起义要消灭的对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托尔斯泰的《复活》,都写到知识分子是如何遭到拒绝的。但他们又很“纯情”,虽然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允诺,但却一如既往地患着对俄罗斯人民的相思病,且至死不渝。支撑着俄罗斯知识分子这种气质的信念,是与东正教“神正论”和“末世论”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人道主义和虚无主义(人们误以为它是西方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和怀疑论);前者使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同情、怜悯和正义,后者使他们能有力地拒绝现世的功利主义。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阶层。他们迷恋于自己认定的理想,并时刻准备为这个理想去坐牢、流放、服苦役。他们激烈地批判现实,但并不急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他们拒绝行动,宁愿像奥勃洛莫夫一样死在躺椅上,宁愿像“地下室人”那样发疯。他们是“行动的矮子”,但他们是“语言的巨人”;也就是说,他们热衷于在世俗的角度看来是“无意义”的事情,因此维护了精神的独立性和自由。对于他们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自由和得救的问题,而不是存在或意识的问题。他们还坚定地认为,改造人性是靠道德和精神的自我完善,靠人神意志合一的“内心圣洁化”来实现的;而改造社会则首先要靠君主心灵的圣洁化。“通过改造的途径达到完善的,不是社会外部的宏观结构,而是个人内心的微观结构……活动的场所不是在社会的场所,尤其不是革命的竞技场,而是他们的内心世界。”【6】因此,关于受难的精神、忧郁的灵魂,以及如何才能获救的问题,成了俄国知识分子讨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了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的基本主题。

俄罗斯知识分子拒绝与任何形式的权力(教会的、国家的等)合作。他们把对人的爱看得比所谓的社会正义要高。一旦那些所谓的正义违背了爱的原则,那么,无论你多么有道理、多么有意义、多么辩证,他们也会毅然地与你决裂。我们已经看到,从拉吉舍夫开始,到十二月党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20世纪的皮利尼亚克、古米廖夫、伊·巴别尔、扎米亚京、左琴科、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米·巴赫金、沃隆斯基、加斯捷夫、索尔仁尼琴……一代又一代俄国知识分子(这里列举的还仅仅是作家中的一部分,没有包括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遭到了监禁、流放和秘密处决。他们为自由而失去了自由,为良知而献出了生命。拉吉舍夫说:“如果法律,或者帝王,或者任何土地上的某种政权强迫你屈服于不正义,强迫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你要成为不屈不挠的。无论凌辱,无论痛苦,无论苦难,甚至死亡本身,都不会令你害怕。”【7】这并不是什么律令,但却为所有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遵守。

我们当然可以笼统地说,“白银时代”知识分子全盘地继承了上述19世纪知识分子的传统,事实上这个传统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没有变化的是,知识分子依然在沙俄帝国权力和老百姓自发力量的双重挤压之下生存。这里的“老百姓”由原来信仰上帝甘作奴隶的农民,变成了只认金钱和“日常生活”的市民了。

文学从来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的“晴雨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白银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都直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哲学和思想问题的原材料。对于他们来说,直接面对人的灵魂的文学问题就是最本质的哲学问题——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的变化来发现问题。同时,上述变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只是材料意义上的,而且反映了整整一代作家精神现象的文体变化。

19世纪的文学是适宜于朗读的文学,因为它有着一种总体上的“忧伤”的基调,也就是浪漫的、抒情的、可以朗读的基调。诗歌不用说了,即使是小说,屠格涅夫的、托尔斯泰的,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某些小说,都能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把贵族小姐感动得眼泪汪汪。曼德尔施塔姆说:旧小说是“手推独轮车的苦役犯的小说”【8】,其中有感人的故事和情节。而“白银时代”的作家安德列·别雷的小说《彼得堡》、安德列耶夫的《红笑》等,是不宜朗读的。它们有着与那个慌乱的时代同构的慌乱的结构形式。那时代的“日常生活”将故事和情节的统一性阉割了,以往的事物的整体性和精神的整体性消失了,人们看到的是一种陌生的“整体性”的阴影远远地笼罩过来。

这种变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61年的废奴和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社会的改革、平民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边缘化”、民粹主义运动,直到民意党人的恐怖活动等这些操作性很强的事件。对于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作家来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是无意义的,是要批判的对象。严格地说,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1864年)开始,俄罗斯作家就结束了那种完全依附在完整情节上的、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叙事文学。“白银时代”作家所创造的新的叙事文学形式,是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先声。

安德列·别雷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彼得堡》时说:“革命、日常生活、1905年等等进入情节纯属无意中的偶然……我的整部长篇小说是借象征性的地点和时间描写残缺不全的想象形式下的下意识生活……实质上是对被意识割断了同自己自然本性联系的人们瞬息间下意识生活的记录……”【9】他拒绝了过去和即将来临的“整体情节”,而迷恋于混乱的现实;他拒绝了抒情和朗读,而执著于零乱细节、执著于被分解了的人和世界的元素;他拒绝与现实同流合污,也拒绝了日常生活的故事和市民读者的趣味,并因此而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但必须正确地认识到,“白银时代”文学的独特形式,并不是一种盲目借鉴过来的东西,也不是作家故弄玄虚的结果。它与19世纪的文学和世纪之交的革命运动有相通之处,即带有浪漫色彩。区别在于,19世纪文学的浪漫在本质上是带有伦理色彩的“感伤主义”;革命运动的浪漫,是一种行动的狂躁症和毁灭的激情;而“白银时代”文学的浪漫,是一种精神结构深层的“狄奥尼索斯精神”。

“白银时代”的文学拒绝和批判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却与俄罗斯民间文化息息相通;如东正教信仰中,那种对圣子肉体与精神之间神秘转换的惊奇和迷恋。文学家以词语和结构等形式为中介,将19世纪的道德问题变成了20世纪的美学问题。民间诙谐文化、荒诞剧、狂欢节等带有游戏色彩的东西,成了作品的内在结构,并在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无论是《彼得堡》还是《大师和玛格丽特》,这种特点都是非常鲜明的。我们也曾经在果戈理的《鼻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貌人》那里看到过类似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末,世纪之交文化复兴运动的参与者尼·别尔嘉耶夫,对这次运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这次运动有狭隘的文学性质,它的悲剧在于,这一运动的文化精英只孤立于不大的圈子里,而脱离了当时的广阔的社会潮流。这在俄国革命所具有的特质中有着致命的后果。他认为,文化复兴活动家们在沙龙里谈论着文学,谈论着上帝与救赎,对革命不感兴趣;他们离开历史的前沿阵地而迁居国外,把指导革命的思想阵地让给了思想浅薄的人。而革命活动家取得了胜利之后却认为文化复兴活动家是自己的敌人,要监禁他们、取消他们的事业、将他们赶出俄国。最后的结果是:知识分子中的浅薄者占了上风,功利主义占了上风;知识分子精神中的虚无主义情绪渗透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毁灭精神文化,迫害知识分子,崇尚金钱和技术……别尔嘉耶夫甚至认为,文化复兴时代的知识分子要为此负责。别尔嘉耶夫是带着19世纪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在谈论这件事的。【10】

今天看来,他们的价值就在于没有参与,就在于坚持了精神的独立性,就在于他们那高贵的艺术形式。他们顶着被时代淘汰的压力,或流亡异国,或坚守在国内而遭受迫害,从而将俄罗斯精神的血脉传承了下来。相反,有些积极参与的优秀知识分子,倒是把自己钉上了十字架。最典型的就是勃洛克和马雅可夫斯基。

1918年俄历9月17日,勃洛克在彼得堡干草市场(拉斯柯尔尼科夫构思谋杀老太婆的地方)电车站一上车,就遇见了吉皮乌斯。勃洛克说:“您能把手给我吗?”吉皮乌斯说:“从个人的角度——可以。只是从个人角度。不是从社会角度。”【11】吉皮乌斯在回忆她的好友勃洛克时,既严厉地谴责他,又对他充满同情和爱怜。她称他为“迷途的孩子”,还说他“以伟大的痛苦和死亡不光赎回了自己所有有意无意的过错,或许还部分地洗刷了俄罗斯的耻辱和罪孽”【12】。至于马雅可夫斯基,这里不想多谈了,读一读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13】就够了。连列宁也不喜欢他,说他的诗歌是叫嚷,是破烂货。只有斯大林说他是“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因为他是“个人迷信的领唱者”,他还叫年轻人以捷尔任斯基为生活的榜样。的确,那时候他们中间无论是谁,只要稍稍作一点让步,就有可能谋到一个好的职位,比如,到彼得格勒博物馆去看管和研究历代流放者、苦役犯的遗物。

比较而言,“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唯一可责备的就是他们的颓废情绪。他们的“颓废”来自于他们内心不可解脱的矛盾,来自于他们曾经认定的信仰遭到了羞辱和毁灭的现实。他们宁愿与“颓废”一起毁灭,也不愿意装出一副“健康”的样子来偷生。

我们今天在阅读吉皮乌斯、曼德尔施塔姆、别雷、洛扎诺夫等人的作品时,丝毫也没有感到像别尔嘉耶夫所说的那样——俄罗斯的文化复兴运动是妨害社会利益的,是过于贵族式封闭式的。【14】相反地,通过他们的作品,我看到他们在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尊严,维护艺术的尊严。曼德尔施塔姆说:“艺术不可能成为牺牲品,因为它已经完成了;不可能成为赎罪的工具,因为整个世界连同艺术家在一起已经被用来赎罪了。”【15】他于1938年死于远东集中营。他的才能,他一生的悲惨遭遇,好像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象征。

同类推荐
  • 家乡雨

    家乡雨

    家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家庭的住所。其实这是一种表面的无情感的直译。家比住所有更丰富的内涵,有更深厚的情韵。在异国豪华的高楼大厦里,在他乡的山庄村落里,那是住所,不是家。家是祖血的泉源,家是跳动不息的人脉。家中的故土下埋着一代又一代祖先的尸骨,家中的土地上生活着一辈又一辈的乡亲父老。有生命完成的悲伤,有哇哇坠地的喜悦。这是生命的代谢,也是血脉的延续。
  • 闲聊江湖

    闲聊江湖

    本书作者采用了随笔、散论的文体,展现了千年武侠文化,给大众了解武侠文学打开一个清新的窗口,并借机表达笔者自己对武侠创作问题的一些拙见。
  •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

    本书收入了姜维壮的《我心目中的许毅同志》、白景明的《一位永葆学术激情的经济学家》、韩继东的《许毅国民经济成本理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文章。
  • 我扶着四川歌唱

    我扶着四川歌唱

    感谢一条北纬30。线,把浙江与四川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了一起,把“天堂”与“天府”联系在了一起,把诗人的炽热的心与我们四川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联系在了一起!旋律之一:蜀地遐思,栈道,剑门关,西昌发射基地参观记,冰川野浴,高山杜鹃,康定,折多山,折多河,塔公寺,丹巴县,藏羌古碉,雪山感觉,三星堆遗址断想,第几场雨下在昭化古城,金沙遗址,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都江堰的李冰,夜宿“九寨天堂”等。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本书包括了亲情之暖、友情之暖、爱情之暖、陌生人之暖四部分。全书收录《十四岁少年失忆事件》、《永远的粉丝》、《不寻常的生日礼物》、《神秘的刘教授》、《我欠父亲一颗真心》等36个故事。
热门推荐
  • 半玉玦

    半玉玦

    神秘宫女入宫查案,身份成谜。在险象环生的深宫之中,她步步为营。相爱的人亦敌亦友难辨真假。一件谜案,牵涉众多。当真相一步步被揭开之时,究竟是保持沉默,还是让真相浮出水面?一干人等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复活的树叶

    复活的树叶

    犯罪嫌疑人资料姓名:楚风性别:男罪名:故意杀人、穿越时空
  • 冒险求生

    冒险求生

    一个对自然充满征服欲望的特种兵,三个冒险爱好者,一个女记者,一场超越极限的冒险,各自的故事,绝处逢生,冒险求生……
  • 一飞九天

    一飞九天

    一飞,大名文一飞,十六岁,凤栖镇人,男,处男。故事开始的时候,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 机敏谐趣(中华美德)

    机敏谐趣(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云海星疑:神秘星际拓荒

    云海星疑:神秘星际拓荒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赋予了神秘的超能力,面对强大的外星联盟,被殖民的地球人将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一场声势浩大的神秘星际拓荒行动正在进行中……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复仇的世界

    复仇的世界

    故事梗概:绝境求生的希望,出卖自由,向仇人谄媚换取来生存之道,那个平凡却很爱自己的姑娘,自己回眸一眼都难以奢望的倩影。融合了某些地球人的记忆的少年,苦苦挣扎于那个昏暗的时代,他决定改变一切,向一切不平等发出复仇的挑战,努力将自己对于心爱人的誓言贯穿于天地之间。。。。。
  • 善恶的分界

    善恶的分界

    忍痛地改变,换来血洗仇怨的痛快。忍辱地离开,换来永垂不朽的辉煌。陷入沉痛的仇恨,发泄澎湃的怒火。陷入侮辱的矛盾,解脱万千的束缚。善恶,恩怨,或许仅在一念之间。崛起,沉沦,同样如此。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