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古老国家。从远古初始,先民就对风、云、雷、雨等自然现象充满了畏惧和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由于气候与天气变化对农业的收成影响极大,而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缺乏抵御这些自然灾害的能力,依赖自然的程度极高,“靠天吃饭”,于是天象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显得极为突出。但是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对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认为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一切,而对这些神灵虔诚地顶礼膜拜,以祈求这些神灵保佑。对天的尊崇来自于对天界各种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祈求,人们不但对天体心存畏惧而生禁忌,对气象神更是依赖有加,期望它们能给世间的人类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也产生出了有关天象的禁忌,这种禁忌主要表现在对彩虹、雷电以及风雨等方面。
虹,民间也称为“绛”。初春万物萌发之际,各类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急切地需要雨水。但是,这时候往往是少雨干旱,已经播种的作物急需甘霖,而有的高寒地区还正在备耕下种。因此,古人往往要在这时候举行盛大隆重的祈雨仪式。这种仪式的具体内容,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记载得相当详细,限于篇幅,恕不引录。而一旦祈雨成功,天降大雨,人们无不欢欣鼓舞,认为这是自己的诚心得到了老天的回应。雨过天晴之后,有时候还会在天空中出现一道美丽无比的七色彩虹。这本来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可是对于古人来说,在天空中出现这么好看而且色彩斑斓的形象,它突然出现,又会在瞬间消失,时有时无,于是他们不理解,感到神秘,产生敬畏,进而在这种神秘感与敬畏感的双向驱使下进行想象,将虹想象为天上出没无常的蛇龙,认为这是天意的显现,是神灵在向祈祷的人们进行兆示。在甲骨文中,“虹”字就像两端有头的蛇。《山海经》里也说虹有两个头。龙的主干是蛇,因此古人对虹的禁忌非常严格。早在《诗经》的《鄘风》中,就有一篇《蝃蝀》,其中写道:“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毛传:“蝃蝀,虹也。”孔颖达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曰蜺。”这句诗的意思是出现在东边天空中的彩虹,不能用手指头去指它。如果虹出现在其他方位如南方或北方,人们便认为不利,是灾难的象征,更加忌讳。《淮南子·天文训》也说:“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虹或蜺大多都被人们视为妖祥,所以不得随意用手指。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忌用手指太阳或彩虹,否则手指头会烂。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这种记载,据《后汉书·五行志》载,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六月丁丑,有一个形状如龙的东西堕入宫殿庭院之中,灵帝向蔡邕咨询,蔡邕回答说这是虹霓,照到宫殿,将有兵革之事。在对虹的禁忌中,“白虹贯日”是最禁忌的。所谓“白虹贯日”,就是白色的长虹穿太阳而过,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日晕现象。古人认为若是出现这种天象,人间就会有非常之事发生。《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宣和岁壬寅,北伐事兴。夏五月,出师,是日白虹贯日,童贯行而牙旗折……识者咸知其不祥。”《后汉书》中还记载了两次这种日晕现象,分别是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和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注中引《春秋感精符》说这种现象预示着“国多死孽,天子命绝,大臣为祸,主将见杀。”可见是相当可怕的,也是古人非常忌讳的。民间也有俗语说:“东酱(虹)日头西酱雨,南酱出来卖儿女。”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古人对天空中打雷前闪电出没无常、耀眼发光及奇形怪状感到不解,对隆隆作响的雷声感到可怕,对打雷时有时劈倒大树、有时引起森林大火、有时还能够使人和牲畜遭雷击而毙命的后果更是充满了恐惧,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天上一定有掌握雷这种惩罚手段的神灵,于是就产生了雷神崇拜,民间称为“雷神爷”,并制定了各种禁忌。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古人对雷神最初的形象作了一番具体的描绘:“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人们想象雷神是一个长有人头的龙,他击打自己如大鼓一样的肚子,就产生了雷,是个人而兼兽的形象。东汉王充在《论衡·雷虚》中提到的雷神形象为:“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已经是相当形象生动的了。到了宋代,《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遇传》说,雷公有兄弟五人,所以称为五雷,即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和社雷。至于经常与雷声相伴的闪电,最初也是和雷神一样的兽形神,没有雌雄的分工。明代都印在《三馀赘笔》中说:“俗呼雷电为雷公电母,然亦有所本。《易》曰:‘震为雷,离为电。’震,长男,阳也;而雷出天之阳气,故俗云雷公;离,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俗云电母。”清代的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也说:“今人称电神曰电母,古人则称电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古人逐渐将这些神仙人格化,将雷神作为男性神,俗称雷公,而把闪电神作为女性神,俗称电母或闪电娘娘,让她与雷公组成一个家庭,掌管雷电。雷公和电母的形象都不好看。在《西游记》中,就有对雷公电母的形象描绘,同时也有对雷电之神威力的出色描写:“雷公奋怒,电母生嗔。雷公奋怒,倒骑火兽下天关;电母生嗔,乱掣金蛇离斗府。唿喇喇施霹雳,振碎了铁叉山;淅沥沥闪红绡,飞出了东洋海。呼呼隐隐滚车声,烨烨煌煌飘稻米。万萌万物精神改,多少昆虫蛰已开。君臣楼上心惊骇,商贾闻声胆怯忙。”《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长的就是一副“雷公脸”,虽然小说没有具体地描画出他的脸相,但凡是看见了他的人都说他可怕,那自然是不漂亮了。与之同时的《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就是典型的雷神形象;小说中对电母也有刻画。在甘肃省著名道观建筑之一兰州市的金天观,进入正门,即为雷坛,正中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侍立其下,可以说是相当正规的神仙体系布置。四川省大足县的石刻中,雷电之神的形象是雷公为兽头人身,手持巨锤,周围布鼓七面,作旋转击鼓状。观者见其形,似闻雷声轰鸣。电母为一妇女像,直立云端,双手各执一面镜,镜心中有电光发出。由于打雷和闪电都相当可怕,有时候导致的后果也极为严重,于是人们对雷电有所顾忌,认为在不该发生雷电现象的月份里如果意外发生,就会有灾祸将至。在民间,流行着这样的农谚:“正月响雷土谷堆,二月响雷粪谷堆,三月响雷麦谷堆。”土谷堆指的是坟头,粪谷堆指的是在收成方面歉收,谷堆很小,而麦谷堆是说丰收在望,意思是正月和二月打雷都是不吉利的。在民间,尤其忌讳冬天响雷,特别是十月响雷更是预示着来年灾疫不断。农谚这样说:“十月雷,人死用耙推。”“十月雷,阎王不得闲。”雷神虽然有时发怒惩罚人类,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替人间主持正义、维护公道和平的善神,惩罚和击劈那些触犯了禁忌和行了不义之事的人。在汉代,人们就认为雷神首先击杀的人是暗地里做过坏事的人,尤其是给别人吃了不干净食物的人,而且在击杀后还要在身体上留下印记。到现在,人们还以为凡受雷击而死的人,背上肯定有回纹,那是对他罪有应得的纪录。而且要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雷神爷会摘头的。同样,人们在赌咒时说的“天打五雷轰”,也是对雷神的信仰与禁忌的表现。之所以称“五雷”,在道教中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法,一般说是因为雷公兄弟共有五人,如果人们失信或做了不善之事,雷公兄弟会群起攻之,使其不得善终。
雨是天象诸神中最为人重视的一位,也是在狩猎、游牧和农耕社会中最受人尊崇的神祇。《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在今四川大足石刻诸造像中,雨师一派仙风道骨,胯下骑着飞龙,左手端着盘子,右手拿着拂尘,正在凌空施雨。中国从古至今是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直接关系着一年的收获丰歉。不雨干旱,大地坼裂,草木枯萎,庄稼绝收;久雨成涝或暴雨成灾,更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危害。所以,在进入了农耕社会后,民间对天上掌管雨水之神的敬仰与崇拜日益增长,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的禁忌。在殷商时,我们祖先就在天旱时求雨,在淫雨季节求晴。西周和春秋列国都将祭雨师列为国家祀典,秦国还专门修建了国家级的雨师庙。在《诗经·小雅·渐渐之后》中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的诗句,意思是月亮靠近了毕星,大雨就会滂沱降落。东汉的蔡邕在《独断》中说:“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民间对雨师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商羊,有的说是传说中的赤松子,现在雨师的降雨职能一般都被龙王所代替,但是雨师这一神的形象并未消亡,而是成为龙王的下属,与雷公、电母和风伯经常合祀,组成农耕神仙系列里的一个群体。对雨的禁忌,尤其集中在农作物生长的春季和收获的夏秋季节等关键时刻,忌讳不下雨或下雨。在庄稼收获的农忙季节,人们最忌讳下雨,尤其是下暴雨或者连阴雨,都会使辛苦一年的收成付诸东流。在陇中地区,如果在六月麦子成熟收获季节,天下大暴雨或雷雨的话,人们既禁忌在户外逗留,更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设法阻拦,最常见的就是在下暴雨时,人们将家中厨房中的厨具如锅盖、水瓢、面盆以及擀面杖等都扔到院子里,以祈求老天停雨。
风伯又称风师、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李善注引《风俗通》说:“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在四川大足石刻中,关于风伯的形象是头戴幞头,满腮长须,衣带飘扬,双手抱一上部鼓胀、口向下的风袋,曲蹲左脚,作挤压放风的样子。对于风,在民间也有一些禁忌。如在行路的过程中忌遇到旋风,俗称“鬼风”、“鬼头风”、“阵头风”,意思是在这风中有妖有鬼在作祟,一般是朝着风头吐口水,或解小便,使鬼邪不能上身。在一些地方,还有禁忌小孩子站在风中或立于雨风中,这都是从健康方面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