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赵昌文主编:《金融科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1、财政部预算司编:《预算管理国际经验透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2、财政部国库司 国库支付局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培训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3、贺光明:《论国库管理体制市场化和成立国库银行的有效性》,《财政研究》,2003年第12期。
14、孟春 李晓慧:《建立高效率的政府现金管理体系》,《财政研究》,2004年第7期。
15、财政部国际司:《财政新视角 外国财政管理与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第2篇:忠诚度递减律初步
——一个理论假说
内容提要:文章提出了一个忠诚度递减律假说,并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人文与社会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文章区分了忠诚和忠诚度概念,探讨了导致忠诚度递减的若干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简易的忠诚度递减律数理图式,指出了忠诚度培养、维持和提升的途径和方向。
关键词:忠诚 忠诚度 递减律 元理论 假说
一、绪论:一个学术视角的历史考察
忠诚问题在理论上虽然还是一个新问题,但在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人类作为一种天生的社会性动物或者生灵,始终不能脱离开社会组织而生存。特别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和童年时代,人作为氏族和部落组织的成员,对氏族和部落组织的依赖性和归属感特别的强烈。在一定意义上,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彼此忠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否则,人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和约束,甚至威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的积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和形态。忠诚问题也就相应的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比如忠诚问题,最初可能主要是对氏族和部落的忠诚,人与人之间精诚团结,相互忠诚和彼此扶助。随后则演变为对家族和家庭以及爱情的忠诚,再后来就是对宗族和民族以及国家的忠诚。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忠诚的领域不断拓宽,忠诚的对象不断增多。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忠诚问题显然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范围里了。忠诚问题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延伸和拓展,并得到了积极的和正面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忠诚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实践问题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学术问题。
相对而言,虽然忠诚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还只是初步的,但是其运用前景则是特别的广泛。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忠诚问题已积累了不少的科学文献和理论著述。在实践上也已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并呈现出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态势。比如,社会学和犯罪学等传统社会科学对忠诚失范现象和越轨行为的描述和揭示,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对员工忠诚和顾客忠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兴社会科学对学生忠诚问题的分析和探索,等等。
比较而言,忠诚问题作为一个元问题或者一般问题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应当说还相当的欠缺,相关的文献资料也还比较稀少。特别是忠诚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忠诚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还存在着极不平衡和极不协调的状况。鉴于这种情况,基于作者对高等院校学生忠诚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拟就忠诚问题做一个普遍性的拓展,试图在比较一般的意义上就忠诚问题做一个元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和讨论。
二、引论:一个前期成果的简要陈述
作者曾经以短期非学历教育为视角,以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为背景,在概述员工忠诚度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将员工忠诚度理论扩展应用到高校学生的忠诚问题,并从理论、案例和经验等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忠诚度维持和提升的途径和方向,总结出了一个简易的高校学生忠诚度数理图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要点:
学生忠诚度的高低,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有无之分别。一般而言,学生对学校不可能没有感念之情,因此学生忠诚度肯定是大于0的。忠诚度等于1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即便是最忠实的“信徒”,其忠诚度也难以达到100%。因此,如果用L表示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那么学生忠诚度就可以表示成为如下的一个不等式。即:0<L<;1
如果从总量及其结构角度观察,拥有较高忠诚度的学生应该是大多数,而拥有较低忠诚度和拥有最高忠诚度的学生应该是少数。因此,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个加总的或者一个总成的学生忠诚度曲线在数学上则表现为一个正态分布。
学生忠诚度的高低,既不应当是盲目的,也不应当是强加的。学生忠诚度应当是经过理性选择的,相互赞许和承认并乐于接受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自觉自愿和平等互惠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取向。
从员工忠诚度到学生忠诚度的拓展,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讨论,并且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但是以此为基础和借鉴,在理论上是否可以通过从员工忠诚度到学生忠诚度的推演再进一步演绎为一般忠诚度呢换言之,从员工忠诚度,学生忠诚度,甚至其他比如顾客忠诚度等等特殊的忠诚度问题,在理论和逻辑甚至实践上是否可以抽象概括为一种一般的和普遍性的忠诚度问题作者认为,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不但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唯其如此,才能够将忠诚度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才能够将对忠诚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至少,这是深化和拓展忠诚度理论研究的一个途径和形式,是深化和拓展对忠诚度问题理解和认识的一个尝试和探索。
三、原论:一个古老问题的初步分析
根据作者的初步观察和思考,学术理论界关于忠诚度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自觉的区分忠诚和忠诚度概念。在讨论和行文过程中,时常将这两个概念加以通用和替换。这种通用和替换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的,但满足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这毕竟是很初步的,很朴素的,很不严谨的。作者认为,忠诚和忠诚度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理论上应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显然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精神一致性。作者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从狭义的角度讲,忠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而忠诚度则是一个定量的概念。广义的或者科学的忠诚概念应该是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规定性的有机统一。忠诚是忠诚度的内核和实质,忠诚度是对忠诚状况的一种描述和度量。忠诚度是忠诚问题的数量维度,是忠诚概念的固有要素和内容。狭义的忠诚或者忠诚的定性维度或者质的规定作为忠诚度的本质和内核,规定忠诚度的性质和方向。
从历史角度考察,从忠诚到忠诚度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自然演进和转型过程。换言之,在一定意义上,忠诚度是对忠诚的一个超越和发展,是忠诚问题的一个新阶段和新形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经典解释,忠诚的意思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归纳起来并推而广之,可以认为忠诚是指对一些特定的组织、事业和他人尽心尽力。“尽”字的现代汉语意义是力求达到最大的限度。“尽心”,意味着特定的组织、事业或者个人在一个人的心目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这种地位越高,尽心的程度也就越高。从动态角度来看,“尽心”也就是要力求达到最大的限度,占据着可能最重的地位。“尽力”则意味着将个人最大的力量、心智和情感甚至牺牲奉献给特定的组织、事业或者他人。显然,从语义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忠诚在一开始就被置于一种比较理想和完美的境界。或者忠诚的本来意义就是追求尽心尽力,要求尽心尽力,并且力求达到最大的限度。这既是一种理想和忠诚的本义,同时这也是一种要求和态度,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人们接受忠诚意义的一种常识性规定或者常识性知识。
毫无疑问,这种常识性知识或者普遍性要求,在它的本来意义上,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人群中,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可忽视、质疑和亵渎的,是应受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提倡的。正因为人们看到了忠诚这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所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甚至巨大的影响和效果,于是人们在追求自身的精神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纷纷以忠诚这种品德为参照和榜样,希望人们对其他一些组织、事业和个人,亦能够尽心尽力,表现忠诚。这样,忠诚品德便具有了某种普遍性的伦理要求和道德期望。一些组织和个人,也就在如何培养、维持和提升其成员或者利益相关者的忠诚问题上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甚至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研究。从这一角度来说,忠诚问题在其本来的意义之外,获得了新的不断拓展的领域、场合和社群。于是,忠诚问题作为一个问题便自然的、历史的提上了理论的视域和学术的领地。忠诚问题也就历史地展开了它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不断的得到丰富、拓展和扩张。
马克思讲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人的本质是由其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健康度来规定的。换言之,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与自然、社会等等的联系越紧密,越亲切,越和谐,说明人的本质越充分,人的发展越全面。随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展开,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社会本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和多样性形态。人们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空前增加,联系的方式空前增多,人们参与或者关涉的组织、事业和他人差不多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忠诚问题则面临一个多样性的配置问题,分布问题,选择问题,甚至安排和处理问题。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组织、事业和他人之间,一个人的忠诚分布必然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是平均分配的。换言之,一个人对某些组织和事业以及个人,可能更忠诚些,忠诚度更高一些。反之,对其他一些组织、事业和个人的忠诚度则可能要低一些。
在社会生活中,忠诚差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忠诚竞争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忠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关系处理得好,个人资源分配得当,不同的组织、事业和他人在人们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在人们的本质的充分展开中,则可以相得益彰,良性互动,共同进步和发展。反之, 则可能相互制肘,顾此失彼,恶性循环。这是对个人而言。对于组织、事业和他人来说,则面临一个如何培养、维持和提升忠诚度的问题。忠诚问题需要以特定的自然或社会关系为基础。忠诚问题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对特定的组织、事业和个人才有实际的意义。没有超越具体组织、事业和个人的普遍忠诚。因此忠诚问题关涉的利益相关者,总是以某种关系为基础和前提,以某种关系为中介和桥梁。比如血缘、亲缘、族缘和地缘,等等。
四、申论:一个科学假说的进一步探讨
忠诚在本来的意义上要求尽心尽力,在一些特殊的领域,特殊的时期,对于特殊的人群,这种忠诚的义务存在着法律、道义、制度和情感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支撑、保障甚至强制。忠诚作为一种常识性知识和普遍性的要求,忠诚作为一种伦理要求和道德准则,在这种传统的、经典的和原初的意义上,显然是没有忠诚度一说的。换言之,在传统意义上,忠诚是不存在程度问题和差异问题的,只能尽心尽力,全心全意。虽然在传统意义上,在一些比较个别的场合,也出现过忠诚差异和程度的问题,但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相反,作为个别情况的出现和存在,会受到来自组织内部和社会各方面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忠诚度问题既不显著,也不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或者元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和学术意义,但却具有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或者不如说,在这些传统领域出现的个别现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忠诚现象和背叛行为等等失范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犯罪学等等的讨论对象,并且产生出诸多建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纠错机制和校正措施。
忠诚问题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从而为其他社会科学所关注并纳入其学术视域进行研究,主要还是员工的忠诚度问题,即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忠诚度问题,还有顾客忠诚度问题以及学生忠诚度问题等等,并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学术文献。这些理论学术文献无疑是本文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本文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方法论根据。
忠诚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既是定性和定量维度的统一,也是广度、深度和强度维度的统一。换言之,忠诚度差异,既体现在广度上,也体现在深度上,还体现在强度上。不管在何种维度上,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忠诚度始终处在一种持续的衰变之中,处在一种持续的衰减之中。也就是说,忠诚度是递减的。忠诚度在现实性上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忠诚度递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