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0100000020

第20章 挑战主导叙事:海湾战争中的和平抗议与美国报章的意见/社论话语(3)

2.专栏中的边缘性建构

为了阐明“边缘怪异”框架的典型修辞特征和微观语义,我们来仔细阅读下面的特写。这篇文章由《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副主编所写,并发表于Rochester(NY)Democrat and Chronicle(1月21日)。

(1)在巴格达的总统官邸外,伊拉克人忠诚地问候萨达姆·侯塞因,向他鞠躬并亲吻他的手。而在华盛顿行政大厦之外,美国公民们则不那么恭敬。

在“内部敌人”和“边缘怪异”这两个框架中,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对照屡见不鲜。在其他背景下,这种对照通常用来显示美国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将抗议者置于不利政治地位的话语修辞手段:他们应该对生活在美国而不是伊拉克表示感激。而这个例子里的对照则稍微地去政治化了(depolitized):抗议变成了是否对权威表达敬意的问题。这个对照为全文定下基调:抗议不会被认真对待。

(2)这场战争的第一个下午,一小撮郁郁寡欢的美国人在白宫对面的公园里抗议。一些人围在一个年轻人周围,他有节奏地敲打着印第安人的战鼓,而其他人一遍又一遍呼喊着“美国撤出波斯湾!”

(3)接着他们喊道“派乔治·布什去!派乔治·布什去!”而后叫着“派尼尔·布什去!”另外还有“派丹·奎尔去!”

“郁郁寡欢”这个词将示威者描绘成情绪化的个体。抗议口号成为关注焦点;不断重复使用像“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词表达了多余、空洞和没有实质内容的感觉。“印第安人的战鼓”则增加了文化上的奇异性。

(4)但今天华盛顿的示威缺乏一样东西,不同于去年大众聚会所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激情。

今天/去年的对比突出了仪式化的主题,而通过“大众聚会”与(2)中“一小撮”的对比,作者也断定了眼下抗议的小规模。

(5)抗议者中某些人看上去要不仿佛是在时代文化的古窖中埋藏了20年而今重见天日的极品,要不就是从粼粼乱石中一迸而出的石猴妖孽。清仓大甩卖般的服装样式和瘾君子的发型让人想起那些年代及其流行口号:“嘿,嘿,LBJ!今天你在战争中又杀死了多少孩子?”

倘若说(4)含蓄地提到了1960年代的抗议并挪用了它们的正面形象(激情、大众聚会),以此来贬损今天的抗议,那么,这里作者开宗明义地使用1960年代的负面刻板印象,将如今的抗议活动置于社会边缘。同时,通过对着装和发式的描写,抗议活动被琐碎化。就这样,文章到此完成了对抗议的负面编码,而这一编码框架从越战之后就主导了美国主流政治文化。

(6)有一个停止轰炸的标志过于陈旧,简直可以作为民间收藏品。也有性情淑均的女士们组成的司空见惯的群体,她们的旗帜上写着“女人为和平绝食”,另一旗帜标明“医疗工作者呼唤和平”。

对那个停止轰炸标志的描写同样体现了作者对抗议活动琐碎化的处理方式,而“司空见惯”这个词则加强了这个主题:抗议是机械化而平庸的。但这一段也有新角度,倘若(5)关注示威者的社会边缘性,这里的抗议者则更为主流,而且与“内部敌人”框架相比不具备威胁性。

(7)专职抗议者的骨干分子长年累月住在公园里,睡在路标下并分发抵制核武器的印刷品,他们似乎很高兴能有这些暂时的同伴。当然,他们常常有客来访,因为每当人们公开反对什么东西,他们也喜欢使用这样一个布道台。

在短暂离题去描写淑均的女士们之后,注意力又回到了社会边缘性——“专职”的抗议者,还有“骨干分子”这个字眼。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议者被简单地捆绑在一起。

(8)在指定的时间内,通知电视台之后,反战组织者们仍然能够煽动大量人群。在和平重现之前,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生气。在那些有意策划的媒体事件之间,也有自发参加的一些人,他们站在对立的双边。

第一句的两个修饰成分再一次凸显了抗议机械、被组织和被导演的特性。选择动词“煽动”而非“集合”或“吸引”,强调了组织者的动员努力,并暗示“大量人群”仅仅是消极反应的,并没有主动性和热情。句法结构也把行动归为组织者。“反战组织者”是句子的主语,倘若主语为“大量人群”,甚至用“有……”的句型(there),意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之前我们遇到“郁郁寡欢”的抗议者,现在,他们在“生气”。如前所述,情绪化是这个框架内部的常见主题。

(9)但并非持有意见的人都跑来反对。这里有一次次的辩论,有些还不错。三个年轻人,也许中学还没毕业,他们遭遇了一位蓄着金胡子、戴着驼绒毛帽子、共和党模样的粗壮汉子的挑战。他说他曾经是Fort Knox装甲学校的教师。为了说明观点,他引用了林肯的名言,说敌人不会打到美国心脏,而溃败总是从内部开始。

在聚焦“职业活动家”之后,现在聚光灯再一次挪到另一社会边缘化群体——青年,更具体地说,中学生的身上。令人注意的是,除了开头的那些口号,直到这里都没有提到任何抗议者所传达的讯息。但现在作者介绍了另一方并建构了支持/反对的二元对立,这恰恰是政治冲突新闻报道中基本的组织原则。

另外,与遵循刻板成见来勾勒反战抗议者(尤其在[3],[5]和[7]中)的做法相比,这一单个的反对者被充满敬意地详细描述着——他有头有脸,有主流的职业(军校教员,而不是学生),他的观点得到报道。

在描写了另外两个个体间的交锋之后,这篇文章通过重温抗议者缺乏激情这一主题来结尾。超然的笔调传达了几乎和蔼可亲的恩赐态度,没有任何感情投入或紧迫感,也没有任何重要性。这篇专栏文章充斥着细枝末节,仿佛作者从“更高”的政治和道德维度上漫不经心地观察着,然后又以同样漫不经心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与蕴涵在“内部敌人”框架中的强烈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毕竟,只有“一小撮”大体上被边缘化和爱激动的人们才会沉浸在不具威胁而又多半仪式化的“稍纵即逝的异想天开”中:他们的“声音可能会穿透总统办公室,但警方没有半分如临大敌的样子”。抗议者不仅被挑战他们的反对者、也被容忍他们的警方层层包裹起来。

■“合法争议”框架

“内部敌人”和“边缘怪异”框架并没有毫无争议地支配着报纸报道的整体基调。不少报纸的话语采取了更为“超然”、“平衡”或“中立”的姿态——这符合新闻业传统的自我形象:公开的论坛、社区的镜子或“客观”的观察者。这种构建(它也是一种选择和解释性框架)将抗议运动描绘为社会与政治主流的一部分,而不是犯罪、越轨等现象。这里,报道用的不再是吉特林提及的犯罪故事原型。不过,记者们采用这种构建方法通常不是为了支持反战行为,而是将运动处理为合法争议的一部分。在这个框架里,不同社群有权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样的处理在报道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新闻标题(占总数的26.6%)强调了常规政治活动,譬如守夜行动以及其他合法的、和平的、认真的和理性的反战表达;新闻报道(我们的样本文章中80%与抗议内容有关)引用反战者的观点而不是简单描述他们的行为;与1960年代抗议的刻板成见相比,报道称赞这次运动更为主流、有秩序、负责任和有组织。

在意见/社论版,报纸通过两个主题将抗议处理为个人意见的合法显现和/或公共政策的争议:

(a)为持有异议的权利做自由主义辩护。许多意见/社论文章维护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哪怕在战争期间。这些文章呼吁容忍,甚至鼓励抗议:它是公民参与的形式,有助于推进民主并促使政治家们更负责任。下面的标题就可以说明这种立场:“时世艰难时,我们有责任尊重不同的意见”;“公民意见不同,民主才会繁荣”;“人民有合法权利抗议和反对战争”;“持异议者有权被听见”。有些文章对过度压制持异议者和/或政府打击反战抗议的过火行为表示关注。

主要都市日报的编委会大多采纳了这样的原则性自由主义立场。这些社论赞扬抗议者具有克制精神和责任感,他们支持军队(与越战时期形成明显对照),拥有自己的爱国方式,为民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两篇文章还指出,抗议运动在将来会得到正确评判,“今天的边缘能成为明天的主流”。

可是,对抗议者的权利与真诚态度的赞同并没有延伸到对他们反战立场的支持,当然更不可能延伸到号召美国人积极反对战争。例如《旧金山观察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认为持异议者的权利就是民主的代价,不能因为约束管制持异议者会产生经济负担而否定这种权利,但这张报纸仍然支持布什的海湾政策。

这些社论也没有涉及太多反战抗议的实质内容和合理依据。这种回避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实现。首先,这些文章通常站在更高的政治和道德层面上,以居高临下的气势评论关于战争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立场。既然这些社论维护了一般的抗议权利,就没有必要讨论具体的反战论点;相反,它们泛泛而谈的是权利与责任、爱国主义,整个国家和(最重要的)美国民主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中心主义立场也导致了有关反战抗议合理依据的讨论的缺席。焦点总是放在就战争展开的“辩论”对美国公民和政治体系所造成的后果上(事实上,常用词“辩论”本身也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它令人生疑地暗示了理性讨论,以及意见不同的各方之间的力量均衡),而不是活生生的海湾战争。对持异议者权利的辩护经常很快就转为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欢呼,和/或对他人权利保持平和与敬意的责任,从而绕开了反战的实际论点。这样的回避无疑被其他话语因素所强化。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对抗议者社会和政治边缘性地位的种种话语构建,以及对于他们的论点的仓促排斥。

(b)呼吁社群/社会共识。少数意见/社论寻找反战抗议和他们政治对手之间的共同点,并认为双方都支持和平、爱国主义和军队,只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不同而已。每一方都被论证为“民主制度运作的范例”,并有助于“使我们的政治家更为负责”。

实际上,这样的主张呼吁民众勉强形成共识,有助于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抗做蜻蜓点水式或琐碎化的处理,并给予有着本质差别的观点以同等的道德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对共同点的寻求与维护,与希望营造本地和谐风气的诉求相关,这在小镇报纸里体现得尤其明显。当然,我们不应该对社会与政治分化在较小社群里所导致的痛苦情绪漠然置之。“战争试图让很多人卷入其中”,一篇社论的标题如是写道;另一标题说,“困难时期,消除分歧”。

这些文章的语言更具包容性,经常代表“我们国家”说话,而“我们”是一个整体。这里较少强调行动,较少使用具有政治色彩的名词和动词,较少发布审判性的宣言。请看以下示例:

(1)在市中心的Franklin街上,烛光守夜活动正在邮局的台阶上和旗杆的周围被上演。有人擎着“不要战争”的标志(Charlotte,NC,Observer,1月20日)。

(2)……这儿有一些人领导着这些立志帮助别人的组织。这些领导者之外,还有帮助这些组织的几千志愿者。你所拥有的是这样一个郡,它关心它的人民,并愿意为此[战争]做点什么(Adrian,MI,Daily Telegraph,1月27日)。

(3)……许多Lenawee居民这星期来到华盛顿参加和平集会。教区尊敬的牧师Kristen Leslie表示组委会组织此行的目的在于支持军队为和平而战(Adrian,MI,Daily Telegraph,1月27日)(着重号为作者所加)。在(1)中,以被动语态来报道守夜行动,而行动本身被彻底删去(值得注意的是,守夜这种无声而和平的道德与精神性的活动在前述的两个框架中都很少提到)。第二个句子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代词“有人”。与前两个框架相比,没有人物塑造,没有任何形式的描述。

在(2)中,开头就插入了“有”的句型,有助于消除对特定行动者的强调。通过第二个句子开头的动词“还有”,和“你所拥有的”这个词组,社论很清楚地引导读者和它一道积极建构“国家”整体的正面形象。

同类推荐
  •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是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1762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法国与整个西欧,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他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这些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经典超译本:爱弥儿》在尊重原著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语录体形式,直接呈现原著中的经典段落与概括性结论,省却了繁复、冗长的论证过程。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
  •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媒介地理思想、试图建立媒介地理学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媒介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天学地学人学同源”的思想,坚守“天地人媒”整体互动、和谐平衡、共存共荣的研究方针,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中外媒介地理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媒介地理学中的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媒介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阐述,为科学了解、认识、研究和实践媒介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理论视维。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城市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忧患意识淡薄,安全话题、危机意识、自救常识对于他们就显得格外陌生。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增长自然灾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亲历亲为,他们的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得到了完善;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形成。
  •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肇始于1980年年初,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广播电视改革,是以新闻改革作为突破口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势在必行。
热门推荐
  • 恶魔同居:契约女友

    恶魔同居:契约女友

    在订婚宴上,本来蹭吃蹭喝的她被卷入一场无厘头的战争,她也是校花诶,可是阳光校草却对他视而不见,倒是另一个腹黑校草赖着她,他无情,她阳光。他无赖,她无奈......作者的QQ:2778018268
  • 沉睡的蝴蝶

    沉睡的蝴蝶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独一无二的沉睡的蝴蝶,每一次蜕变都会经历很多的变故,当机会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我们所人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认真的积累能量,勇敢前进。唐筠和李好这两个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他们坚持、努力,数十来来未曾放弃,最终成为那翩翩起舞的蝴蝶。
  • 吾本凡俗

    吾本凡俗

    吾以凡躯问天道,诛仙灭魔求己道。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但是我比这个时代的主角更强
  • 东阳日记

    东阳日记

    从曙光中清醒,在夜幕下老去,谢东阳,本应平凡却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十八年前的雨夜,十八年后的帝都,红颜,霸业,是我的,必我所得。
  • 唐菲菲追爱记

    唐菲菲追爱记

    大龄剩女唐菲菲的爱恨情仇,最终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九天鸣凤之逼良为妃:峥嵘玉妃

    九天鸣凤之逼良为妃:峥嵘玉妃

    谁说皇宫帝苑之中,只有那执凤印的才是后宫之主?谁又说过皇帝是君而众宫妃不过是奴,就算日日相伴,也是奴才伴着君?不平凡的世家女儿,不平凡的宫廷之路,要改写的不止是皇宫的规矩,还有皇帝的心,天下的归属!谁说庶出的女儿能择个夫婿做嫡妻就是好的了?于深夜寄语心中人:九天鸣凤仍恋君!推荐朋友小说:《搅翻大秦宫阙:公主必须倾城》---非常搞笑的文章,笑得我肚子疼,大家快去看吧!!!www.*****.coml?bid=232880
  • 金兰双义之馨兰浮香

    金兰双义之馨兰浮香

    “苍天在上,今兰致雅和连沧义结金兰,从此福祸相依,生死同终。”一句诺言,换来一个生死相随的兄弟。一句诺言,迎来一个暗波汹涌的阴谋。一句诺言,经历一段风雨飘摇的旅途。一句诺言,换取一个锥心刺骨但却坦然接受的结局。纵然前方是刀山火海,有兄弟相伴红颜相随,所以有了义无反顾的勇气。人这一生,不求轰轰烈烈,但求真真切切。
  • 晗肆之恋

    晗肆之恋

    晗初,相遇如初。星辰,出不可及的星辰。我会让你知道,我风晗初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你就等着受死吧。
  • 青梅竹马,爱你的勇气

    青梅竹马,爱你的勇气

    “小哲,他不会喜欢你吧!”凌溪说。“怎么可能啊,姐!”凌灵说。“凌哲!你给我出来!”袁翰羽喊到。“你干嘛!袁翰羽?”凌灵说。“下来!”袁翰羽说。“不~”凌灵傲娇的说。“你能不能别对我傲娇啊!”袁翰羽得意洋洋的说。“我没有,傻瓜。。”凌灵说。“你个小笨蛋,,,,我喜欢你你都不知道”(后面那一句小声嘀咕。。作者大大:你有本事喊出来啊!袁翰羽:我凭啥要喊出来?!)“。。。。。。。。。(正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