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走无障碍,交通不用愁,生活更贴心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41.77万人,其中有残疾人52.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4.09%,其中视力残疾人9.67万人,听力语言残疾人17.47万人,智力残疾人7万人,肢体残疾人7.07万人,精神残疾人4.14万人,多重残疾人6.82万人。为了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上海市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残疾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1992年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明确了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法律地位。2003年4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确保和推进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进程。上海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在1086个政府机关、407个医疗机构、68个机场车站码头、199个广场公园、268个大型商场、514个宾馆饭店、237个邮政局、915个公共厕所、158个图书馆等文化场所、67个体育场馆、2114个学校新建或改造了无障碍设施。同时,上海市建成了1197公里盲道,25248个缘石坡道。据介绍,2003年起,上海市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活动,2005年2月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
(三)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认知
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认知部分,不同身份背景的受访者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首先,接受采访的残联工作人员和北京奥组委的培训专家对此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国目前关于无障碍设施的相关法规政策、城市规划和实施情况他们均比较了解。他们认为近些年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总体而言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需求了。
其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的了解较为模糊,但是对于具体的无障碍设施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较高,对于奥运场馆内的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维护等知识非常了解。这主要可能源自于奥组委对于志愿者系统而全面的培训和以测试赛为代表的实践经历。
再次,盲人和聋哑人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仅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对于和自身生活工作相关的设施比较关注。聋哑学生表示:提到无障碍设施,受访者会最先想到手语翻译,其次是盲道和残疾人用的电梯。而盲人受访者仅想到了的是盲道、天桥坡道等设施。可见,受访的残疾人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了解目前比较片面,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日常接触的无障碍设施的数量或者种类较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即使没有在公共场所得到应有的服务也不知道如何获得。
此外,受访者一致认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文关怀理念的树立,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以及北京要向世界展示北京文明、开放、和谐、大气的城市形象的决心,都是推进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的原因。
(四)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1.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
自2002年10月,北京被列为首批12座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之一以来,北京市交通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委、市文化局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在依法推动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北京将花大力气对现有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每年约要改造1000多个项目,同时在新建设施中保障无障碍化。
首先,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情况。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共建盲道781条170.73公里;坡化路口10249处,设置无障碍过街天桥76座、地下通道19处;在102处主要路口设立了盲人过街提示音响。加速建设的无障碍设施不仅方便了残疾人上街走路,还使残疾人能够无障碍地乘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2002年1月1日后新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中高层住宅楼、宿舍建筑,也已按无障碍设施设计要求进行了设计和建设,单元楼门口的高台阶被坡道所取代。全市公共建筑无障碍改造6700多项。
到目前为止,全市主要公园已基本完成了对公园大门、主要入口、餐饮商亭、主要游览区和交通设施的无障碍化。市属颐和园、天坛等11大公园的无障碍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共新建、改建坡道及轮椅停放区10039平方米,扶手1933延长米,设置专门的指示牌765个,升降梯4个,同时完成了90余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各公园还配备了100个轮椅,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残疾人或老年人。
其次,北京在道路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加大了改造和建设的力度。北京市4座铁路客运站中,2座已经完成无障碍改造,1座正在改造中。其中,北京火车站通过改造实现了站台与列车车厢的无障碍通行。13个汽车客运站中,6个已经完成无障碍改造,6个正在改造中。首都机场除缺少专用登机升降机外,全部实现了无障碍。2007年11月23日,首条北京站——西直门的无障碍公交专线投入运营,20辆无障碍大巴上路,加上原有的已投入运营的830路公交车,全市共有25辆无障碍公交车投入运营。同时,具有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动物园公交枢纽也成为此次申报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中的首个无障碍设施公交枢纽。在新建西直门公交枢纽内,每个站牌的特定位置上均书写有盲文,方便盲人触摸。
目前,北京地铁、城铁、八通线均已基本达到“无障碍”。在城铁13号线和新建成的八通线都有较健全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基础上,建造已久的地铁1号线、2号线也已进行了无障碍的改造。同时,正在建设中的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也都充分考虑了无障碍的要求。
地铁运营公司克服建设年代较早、标准低、改造难度大等各种困难,对地铁1号线、2号线39个车站中的30个车站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在西单、复兴门、建国门3个车站共完成10座无障碍厕所的改造。地铁30个车站共铺设盲道2万多延米,安装各种无障碍标志牌560块,新增设出入口地面亭与市政道路连接坡道3处,新增不锈钢安全扶手65延米。在复兴门、西单、建国门、天安门东4站配备爬楼车,并安装了4套求助可视对讲系统。
改造后,地铁站卫生间内洗手盆高度降低,在坑位两侧增设栏杆、扶手;地面盲道沿行走路线全部铺设;站内电话高度降至1米,使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也能打电话;无障碍标志包括为普通乘客示意的标志,让大家知道哪些席位为残疾人使用,还有残疾人靠触摸感觉乘坐地铁的专门标志。
近几年来,北京每年新开工项目从规划起,就要求严格按照无障碍化建设,对不按无障碍要求设计的项目规划立项时一律不予受理,不符合无障碍要求的项目将一律不予工程竣工验收。
2.公共场所实地考察
水平类:
1.在多数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百货商场、地铁站等地,水平类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等)配备均较为齐全。
2.关于盲道问题。盲道基本可以算是最普遍的无障碍设施了。但是根据观察发现,所有人在行走过程中并没有刻意避开使用盲道。关于这点,个人觉得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关系,尤其是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以及地铁到站进出站口人流量大的时候。建议可以在盲道旁边加栏杆隔离开来,以保障盲人的使用。
3.地铁进站时,与站台之间会有10厘米左右的缝隙,同时有的与站台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的设计不利于肢体残障人士和盲人的上下车。而这一点在搭乘公交车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常见的公交车都比车站台阶高出一定距离,且没有配备升降台,残障人士很难乘坐公交车出行。
垂直类:
整体而言,垂直类设施的配备不如水平类的普及。根据观察发现,在多数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商场等地的垂直类无障碍设施配备较好,一般都具备最基本的无障碍直升电梯。但在地铁站,无障碍直升电梯的配备情况就不尽如人意。
修建较早的1号线、2号线沿线基本没有直升梯(其中1号线沿线的建国门到复兴门一段为无障碍设施改造的重点路段,但随着残奥会的临近改造结果有待加强);八通线沿线没有直升梯,但个别站点配有其他的升降装置(如传媒大学站的进站楼梯安全扶手上安装了另外的设备,可以方便轮椅上下);只有13号线和刚刚完工投入使用的5号线沿线配备了较为齐全的无障碍升降梯。
专用类:
1.相较于前两种类型的无障碍设施而言,专用类设施普及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公共场所配备了专用卫生间,但像低位装置、专用停车位、专用坐席等设施并没有或很少有配备。
2.而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无障碍设施配备较差。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公共场所没有盲文标志、音响信号等特殊信息提示系统(只有各大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有声音提示)。根据观察,在所有地铁站的乘客须知栏中虽然都写明“残疾人及老弱病残出行需有人陪同,若遇到困难可以联系工作人员”,但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给出具体的联系方式(如设立盲文公告栏,用盲文形式写出遇到困难如何寻求工作人员帮助)。而在与地铁人员的交谈中得知,对于如何帮助残疾人出行,他们也未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相关培训,并不清楚该怎样正确恰当地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