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200000045

第45章 竺可桢:读书要文理兼融

名人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心法探源

竺可桢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致力于多门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等方面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竺可桢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但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广泛阅读,至老不辍。他认为,自然科学家不能知识面过于狭窄,那将会束缚自己的视野。多读点文史知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的研究。

物候学是竺可桢科研中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门学科。为研究中国历史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竺可桢查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用古书所载物候材料来研究古代气候与变迁,取得创造性成果。为了了解南宋到元朝初期的气候情况,竺可桢系统阅读二十四史中有关天气的记载。古代还没有发明温度计,他便以降雪作为比较的依据,查阅各朝代有关降雪的记录,发现南宋时期首都杭州降雪多,春天大寒的年份多,南宋比唐朝、明朝和现代都要冷。1925年,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指出:“这一段时间的天气比起别的世纪要冷得多。

”竺可桢在笔记、卡片上摘抄了许多有关梅花的诗、词、文章。他翻阅《诗经》,发现有五处提到梅花,《书经》中也有关于梅树的记载,这说明周朝时的黄河中下游几乎到处都有梅花。唐朝时气候变暖,首都长安梅树很多,这在《梅妃传》与元稹的诗中均有记载。但到宋朝,由于气候变冷,梅树纷纷南迁,长安与洛阳的梅树已少得可怜了,这有宋朝苏东坡《咏杏花》诗为证:“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意思是: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没有梅花了,只好拿你杏花冒充一下。竺可桢硬是从几千首诗中,把苏东坡这首并不出名,但有地点、有物候观测依据的诗挖掘了出来。根据这些古代诗文,竺可桢发现几千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中国梅树是从北往南搬过家的。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曾住北京长春宫数年,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而竺可桢依据多年观测,发现700多年后的北京,杏花也是在清明时节盛开。据此他作出结论:“可知那时北京物候正与北京今日相同。”

竺可桢坚持每天记日记。1936年以前的日记在抗战中散失,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他逝世止,共38年零7天,无一天间歇,记有800万字日记,其中包括气候、物候的观测。1961年的一天,竺可桢翻阅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写的《北游录》,书中有关花开花落、江河封冻等许多物候现象,在他看来是非常珍贵的气象记录。谈迁记录到:1654年4月8日,北京海棠未放;5月1日,在报国寺看海棠。

根据自己的日记记录:1956年是他到北京11年中最暖和的一年,海棠花4月27日开放。

由此竺可桢得出结论:300年以前的清朝初期,气候比现在要冷。

竺可桢读书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把研究文史与研究物候结合起来,把史料记载与自己第一手的现实观测结合起来,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佐证,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并及时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堪称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气候情况的科学家。

1973年,83岁高龄的竺可桢终于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的定稿。该书立论严谨,系统阐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温度变化。他依据繁杂的古代资料,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得出五千年气候变化定量分析的成果,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同类推荐
  • 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本书收录刘瑛十几年来写作的小说、散文,舞台剧剧本(话剧、音乐剧、小剧场戏剧、科幻剧和话剧小品等),电视剧本,影评、剧评等。
  • 轻舞飞扬

    轻舞飞扬

    《轻舞飞扬》是“文苑精品”系列之一,荟萃中外美文,辑录了一篇篇经典、精彩、有趣、有益的文字,纯粹、清新、智慧,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轻舞飞扬》坚持与读者同行,力求成为读者最需要、最具阅读价值、最令人感动的文章集粹。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做到真正的深刻感动,恒久铭记!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 延安女兵(第一卷)

    延安女兵(第一卷)

    本书是一部丰富完美的历史挡案、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康克清、丁雪松、罗琼、王云等百位风云人物,塑造了一群伟大时代的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一批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散文集。由26位微博、豆瓣、人人网以及“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联袂呈现,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三毛说,生活不求深刻,但求简单。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迷茫,都会偶尔失去方向,都会刻骨铭心爱上一个错误的人,但你要相信,天空会放晴的,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请追随我心,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热门推荐
  • 砚北杂志

    砚北杂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和鬼一起生活十五年

    和鬼一起生活十五年

    诗雨怎么了,妈妈那里有人。诗雨不要胡说那里怎么有人
  • 千兵一卒

    千兵一卒

    这是一个八零后的随性笔记,不太想限制自己的写作题材,随笔、小说、推理、舞台剧,让随心所欲的笔任性的落到每个齐齐整整的方格中。想到写到,我们念着、想着、体会着活着的理由;说着、论着、举证着活着的证据;拼着、挤着、奋斗着活着的价值;走着、看着、留恋着活着的印记;却混着、醉着、挥霍着活着的定义,有人衣帽鲜亮,就有人灰飞烟灭,如同定义符般的降生、离世,也如同烟火般的路过人间,几千年的奋斗,我们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不光是发达了舌尖的味觉吧,看到、想到的东西,却总有一种无处安放的无奈。于是顺应了时代进化论的我,要在这充斥着图片和影像的矩阵中,留下一方文字的净土,用以安放我想到写到的记忆,祭奠我逝去的青春。
  • TimeZ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TimeZ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刘冠希和李炯柱,身份,地位并不合适,可机缘让他们两个相爱,可,安逸的日子又能过多久!小说中有TimeZ成员和EXO的几名成员,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 BRIDE OF LAMMERMOOR

    BRIDE OF LAMMERMO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八兽神图

    八兽神图

    图门高杰本是天南大学大一的学生,然而在一次寒假回家后,无意间得到一张奇怪的图纸,无奈怎么也理解不了图里所表示的内容;然而在他好友的陪同下来,进入一片诡异的林海之中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是一个老道,老道传授其道法,从此他便踏上了与常人不同的修道之路,图纸的秘密也随之不断浮现出来!!!
  • 小兽妃同人文

    小兽妃同人文

    本文是由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组成!!!!!!!!!!!!
  • 盛世蜜宠:莫少轻轻爱

    盛世蜜宠:莫少轻轻爱

    暗恋是一个人的盛世狂欢。方舒安:莫承深,你可能不知道,你在我的青春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她说,愿他如阳光,明媚不忧伤。莫承深:安安,浮生不余你一人。他说,盛世繁华,多么幸运才未错过她。方舒安曾经认为,暗恋是她一个人倾情演绎的哑剧。她清楚地知道,没有那么多的恰好你情我愿。但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包括...表面清冷矜贵的莫承深是那么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尾巴狼!莫承深勾唇一笑:莫夫人,我们再战三百回合!方舒安扶腰扑街中...
  • 日云天

    日云天

    千年前集道,佛,儒三家之大成的无双剑圣李大白横空出世,将秦快要一统天下纷争的大陆定为现在的格局,至此千年来一直维持到现在。可二百年前李大白突然消失,却横世出了个道山,无定老头,打遍天下无敌手。暗中想再度一统天下的秦国不得不再次忍耐。一个在道山长大的朦胧少年宋离,却向往山下的生活。那里有佳人才子遍地走,吟诗作对向阳春的唐国,那里有有三言不对就要当街作生死之斗的秦国,那里有游情于山水,往返于江河之边的晋国。山下有一山二宫三将四王五院六寺七圣的故事,这一切让宋离的心总忍不住跳动。读者说加群(行营232221827)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