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黑黄的牙齿,头发卷曲,镶着一颗金牙。哆嗦地握着赵处长的手摇着,似乎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欢迎,欢迎,各位领导辛苦了。”随后把村里的几个干部给大家一一引见,一个支书,似乎已经有七十多岁。一个会计,一个妇联主任,还有一个文书,倒显得有些精干。这几个人都憨憨地朝着赵处长他们几个人笑,笑里都是真诚与感谢,似乎见到了救星,见到了希望般。
“领导们吃饭吧,山里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是家常便饭,家常便饭。”那村长不好意思的说。
“那哪儿行,咱们先到村里看看,走一走吧,我们是来考察的,哪儿能什么没干就吃饭哪。”赵处长推辞到。
“破破烂烂的村子,有什么好看的。不忙,不忙,吃了饭再看也不晚呢。”那妇女主任笑着说。
其实几个人的肚子都已经咕噜咕噜叫了,这一路的颠簸,肠子都翻腾了好几个个儿了。老钱毕竟年岁大了,经不起折腾,路上吐了两次直说回后来了。赵处长倒是沉稳,一路上没说几句话,总是闭目在休息。
村长带领着几个人村里村外地转了一圈,小李除了觉得这个村子实在贫困外,另外就是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很少,所见到的是几个老头在墙根下蹲着抽旱烟。
“村里一共五百多人口,人多地少,每见不到半亩山坡地,基本是靠天吃饭,”村长一边走,一边絮絮叨叨地介绍着。
赵处长夹了公文包,似乎是钦差大臣般检阅着灾情。而那几位村干部也都满脸堆着笑容,似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处长身上了。
“村里怎么不见几个年轻人呢?”小李小声地问那个老支书。
老支书擤了擤鼻涕,把鼻涕擦在一棵树干上,咧着嘴嘿嘿地笑着说:“都出去打工哩,都去打工哩。谁想一辈子窝在这个山沟里呀,是不是?”
小李这才明白了村里为什么少见年轻人的原因。缺少了青年人的村子显得更加寂寥,几只狗在乱吠,成群的鸡鸭鹅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乱跑。村子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似乎是垂暮的老者。小李心里一阵发酸,觉得眼泪要掉下来。
赵处长似乎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神气的高昂着头,视察着村子里的情况,不住地点着头,不住地询问着什么,并不断地哼哈地指点着什么。
“几位领导,几位领导,回去吃饭吧,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村长又催促着。
午饭自然很丰盛。但这丰盛也只能用村里人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赵处长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有炖家鸡,有上午刚宰过的羊的羊肉,所做的羊下水也不错,很有一番风味。村里人实在,也不分什么几盘子几碗,只是几大海碗放在桌子上,热腾腾地冒着香气。酒自然也是当地的特产小烧,很有劲头。村长说了简短的开场白,感谢领导们光临,感谢领导们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领导在百忙之中视察本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