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阿德勒说:“对别人不真诚的人,他一生中困难得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没有朋友,他不能给人以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不会关心和帮助他。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朋友众多。他交友,并不以名气为准,不少名气不大或者地道的小人物,也和他成为莫逆之交。在他的朋友中,有政治家、作家、画家、医生、教师,也有老板、经理、工人、警察、拳师、花匠、店员、司机、厨师和家庭妇女等等。
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朋友呢?原因就是他对任何人都真诚。“朋友”二字,对他来说至高无上。
在家中,他不爱说话,相当严肃,可在朋友面前时,他的话相当多。只要朋友一来,他便停止自己的写作,一切都围绕朋友转,不管怎么说,他家的客厅,他的时间,他的心永远是向他的朋友们敞开着的。远方的朋友来拜访,海明威都要约至餐馆相聚,这也是他的规律。
海明威爱画,也就爱和画家来往。虽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负过伤,腿脚不便,但每次大小美展必到,还要当场掏钱买画,尤其专买还未订出的画或者少有人订的画。他愿意让每个人都不受到冷落,他愿意让每个画家都受到社会尊重。很多画家生活比较窘迫,他们常常拿些自己的作品来让海明威挑选。海明威绝不让他们扫兴而归,总是高高兴兴地留下一两幅。而且立即付稿酬。于是,一时间他家里画家们络绎不绝。正是这样,海明威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和信赖。
一个人若老是对别人一冷冷淡淡、只顾自己、打自己的算盘,那么他一辈子都很难交到朋友,也没有人愿意请教他;但假使他能够常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那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信赖。
你以真诚待人,必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回报。
结交诤友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性,对待朋友的态度和原则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每天向你耳边尽吹好听之言,有的人经常给你提个醒,或者提出批评,看到你不对就修理你;有的人热情得如火如荼,也有的人冷漠如冰;有的人与你交友是因为你对之有利,有的人交友则完全是出于一片衷心……
经常给你提出批评意见的朋友似乎有点令人讨厌,因为他说的都不大中听,你向他道出一些自认得意的事,他却偏偏给你泼来一盆冷水;你热情地向他描绘自己满腹的理想与计划,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落一顿。反正,你听到的都是一些不顺耳的话,这种人看来还真有点让人讨厌。但如果你对现实社会冷静思索一番就会发现,其实这种人大有可交的一面。如果你错过了这样的人,那未免有点可惜。
按照现代人的处事原则,一般人都会尽量不去得罪别人,大都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一些属于实情却让人讨厌的真话。当然,那些说好听之言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而且这也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但如果从交友的角度来看,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明知你有缺点而不说,还偏偏说些动听的话,这算什么朋友?如果他还进而“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
碰到光说好话的人便乐意得不得了,不知是非;如果他人之言稍有不顺,就觉得别人不怀好意,心术不正,或者有意给自己难堪。这两种交友的态度都不对的。如果细加思索,你就不难明白,这两种朋友孰好孰劣了。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这种只说好话的人,也是因为有很多人喜欢他们如此。
如果有人还经常给你提出一些意见,你首先应觉得这种人可贵,然后你再对之细加分析。如果他所提逆言都是事实,对你有利,那就是“忠言”。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这种人你就应该与之诚交、深交,因为他值得一交。当然也有不怀好意的逆言,如果他所说的经常与事实不符,甚至无中生有,有时还当众让你难堪,那就要分析一下其真实意图了。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父母对待子女的情形,有些父母对孩子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父母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脚煞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他们难道是为了与自己的孩子过不去吗?显然不是。他们是为孩子好,怕他们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所在。
因此,碰到那些经常提醒你、在你冲昏头脑时给你浇点冷水之人,你要好好想想;这种人是否诚心对你?你是否应该好好与之交往?也许你会因此交到一个难得的诤友。
掌握交友的技巧
交友是一项艺术,你若想交到真正的朋友,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交友技巧,学会在友谊中记住和忘记一些事情。这样,才能使你的友谊之树常青,并且还能助你赢得更多的友谊。
有一次,阿拉伯名作家阿里和他的朋友吉伯、马沙一起去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阿里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阿里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阿里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与阿里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阿里一耳光,阿里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阿里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另一位朋友马沙好奇地问阿里: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阿里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正如另一位阿拉伯著名诗人萨迪所说:“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我们才能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掌握说服他人的技巧
以友善征服他人
假如你在与人争论的过程中发起脾气来,对对方发作一通,你固然非常痛快地发泄了你的情感。但对方会怎样?接下来,他可能同意你的意见吗?贪图一时的痛快,将会使你说服对方的计划变得异常地艰难。
美国前农业部部长詹姆斯·威尔逊“如果人握紧两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能应付你,我的拳头会握得像你的拳头一样紧;但如果你到我这儿来说,‘让我们坐下一起商议,如果我们的意见不同,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意见彼此不同,是什么让我们发生了争执,’如果你这样做了,不久就可看出,我们之间相距并不是很远,我们所不同的地方很少,相同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有接近的忍耐、诚意及欲望,我们就可接近。”
没能什么人能比洛克菲勒更欣赏威尔逊这句话中所蕴含的真理了。1915年,洛克菲勒在科罗拉多州是个极受轻视的人。因为从那年开始,美国实业史中流血最多的工潮可怕也持续了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涌的向科罗拉多煤矿公司要求加薪;而这家公司为洛克菲勒所管理。公司的所有建筑几乎全都被毁坏,军队也被调动出来,罢工者被枪击,他们身上布满了枪弹的洞眼。
在那个时候,空气中充满了仇恨。洛克菲勒需要罢工者同意他的意见,而且他真的做到了。怎样做的呢?情形是这样的。费了数星期时间效涉以后,洛克菲勒将事实用极友善的态度平息下去,他对工人代表进行了演说。这篇演说整个就是一篇杰作,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使恐吓说要把洛克菲勒吞下肚去的仇恨风浪平静了下去,使他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也使罢工工人开始回去工作。
不要忘记洛克菲勒演讲的对象,正是几天前发誓要将他吊在树上的人;但他的演讲,比一个传道牧师演讲的话更仁慈、更友善。下面是那篇著名演讲的开端,请注意他是如何充满了友善的精神。
“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这样幸运地与这个公司的劳方代表、职员及监督们聚在一起。我可以确实地告诉你们,我以到这里来为荣幸。我活着一天,就一天也不会忘了这次集会。如果两星期前举行这场集会,我站在这里对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就会是一个陌生人,只认识少数的面孔。上星期我得到机会访问所有在南煤区的住所,并与差不多所有的代表、除去外出的,个别谈话;我访问过你们的家庭,见过你们中间许多人的妻子和儿子,我们在这里相见,不是陌生人,而是朋友。也就是在这种互相友善的精神中,我觉得幸运的是有这种机会同你们讨论我们共同的利益。”
“这次是公司职员及工人代表的集会,只是因为你们的厚爱,我才能到这里来,因为我不幸不是公司职员,也不是工人代表;但我觉得我与你们的关系密切,因为,从一个方面,我代表股东及董事双方。”
这个实例证明,友善是最能征服人的一件“利器”。如果你能将“友善”运用得炉火纯青,那么你就已经掌握了最有力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给别人留足面子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爱面子。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退路,不让他人走下台阶,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给别人留足面子。
一两句体谅的话,或是对他人所犯错误的适度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
在我们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如果能给对方留足面子,那么就会很容易地达到目的。
一家百货公司的一位顾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她解释说“绝没穿过”,并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那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这是每个说服者都懂得的——让别人保全他们的面子。
即使对方犯错,而我们是对的,但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也会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因此,你要说服他人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你要帮助别人认识,改正错误,并保全他们的面子。
这样,你的说服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让对方开口说是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你朝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沉醉于某些消极的想法之后,就一直难以自拔的道理。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应懂得运用这一原理。与人讨论某一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分歧亮出来,而应先讨论一些你们具有共识的东西,让对方不断说“是”,渐渐的,你开始提出你们存在的分歧,这时对方也会习惯性地说“是”,一旦他发现之后,可能已经晚了,只好继续说下去。
促使对方说“是”的方法很多,这里就教给你如何以最简单的方法,促使他人对你说“是”。
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不要先讨论对方——而且不停地强调——对方所同意的事。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结论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只在方法,而不是目的。
让对方在一开始就说“是,是的”。假如可能的话,最好让对方没有机会说“不”。
使对方说“是”,其实比想像中的要容易。任何问题的答案只有两种——“是”与“不”。开始时,这两者各占一半的机会,因此只要稍加努力,那么否定的一半也会变成肯定的了。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巧,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懂得说服技巧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这可以引导对方进入肯定的方向,就像撞球一样,原先你打的是一个方向。只要稍有偏差,等球碰回来的时候,就完全与你期待的方向相反了。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在一开始便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不正好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重要而有主见吗?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是”的反应很有用处。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尼治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顾客。艾伯森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
“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户头,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断然拒绝填写有些方面的资料。”
“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决定一开始就先诱使他回答‘是,是的’。于是,我先同意他的观点,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
“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
“‘是的,当然愿意。’”他回答。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届时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致出错或拖延?”
“‘是的。’”他再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