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刘彻……你在哪呢。快给我出来。”正在书房里想着怎么使用自己穿越作弊器改造社会的时候,就听到清脆的叫喊声和匆忙的脚步声。刘彻知道是阿娇来找他了。对于这个陈阿娇,刘彻还是很喜欢的,虽然阿娇比他大六岁,但是在刘彻眼力依然是个小女孩。
正在刘彻想着这些的时候,阿娇已经推门进来了。“还在看书,出来陪我玩嘛。”
看着已经初现美女资质的阿娇,刘彻将锦帛收好,站起来招呼阿娇向外走去。
“彻儿,我听外边的人都说你是天才呢,连卫绾和汲黯都教不了你了。估计现在整个长安都知道了。你说说,我以前怎么就不知道你那么厉害呢。”阿娇兴奋的问道。这个时候的女人就是早熟,刘彻和阿娇定下的婚约,阿娇已经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这会儿正为自己未来的夫婿骄傲呢。
“没什么神奇的,那些东西简单的很,我看一遍就记住了。也就是记性好罢了。”刘彻皱了皱眉道。他没想到宫里就像个筛子一样,这才几天,原本他以为这事只会在上层传播呢。不过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八成是有人推动,估计是母亲和舅舅他们吧,没准儿姑姑刘嫖也参与了。
“不管怎样,你就是比那个刘荣厉害。让你当太子就是对了。”阿娇很自豪的说道。
“不说这些了,虽然暂时不用上课了,不过,过几天父皇肯定还是要给我安排课程。趁着这几天有时间,我陪你出去玩吧。”刘彻也想借着阿娇来的时候出宫走走。
“好啊,这宫里都玩腻了,咱们去东市吧。我想吃那里的蜜饯了。”阿娇说道。女孩子就是喜欢逛街,看花花绿绿的东西,这是不分古今的。
其实东市里也就一些卖各种小玩意的,除了各地比较特别的吃食外,就是一些小工艺品,不过做工都比较粗糙,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刚开始他还想有没有从外边传过来的钻石或者水晶。可惜几经打听之后就发现东市根本就没出现过这些东西。也就没了猎奇的心思。陪阿娇去东市也就是散散心。
平日里的些许小事不说,刘彻停课后的数日,刘启就把刘彻叫到宣室殿。“父皇,儿臣来了。”虽然宫廷有礼节,但是平日里刘启不太喜欢儿子们规规矩矩的给他行礼。那样显得太生分了。所以刘彻来了之后并没有给刘启见礼。而是像普通人家那样打个招呼。“彻儿来啦,过来坐。”刘启指了指身旁的软垫。
“前几日你的老师卫绾向父皇请辞来了,他说你已经通熟儒家经典了。是这样么?”刘彻坐下后,刘启对着刘彻问道。
“是的,儿臣已经通宵儒家经典了。”刘彻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朕还听说,在卫绾教导你的时候,汲黯也在教你道家的黄老之道?而且汲黯也说你通晓了老子五千言?那你怎么理解儒家学说和道家的黄老之道?”刘启接着问道。
“是的,儿臣师从汲黯老师,而且通晓老子五千言。儒家重礼,老子恶礼,孔子提倡学习,老子不倡求真,儒家重贤,道家轻贤;这两家学说在思想上可以说是完全悖逆的。”刘彻说道。
从卫绾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刘启知道刘彻肯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不过刘启让刘彻读书不是要他明白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重要的是要让他通晓人情,学会如何做人。所以接着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对的呢?”
“儿臣以为,儒道两家学说思想内容丰富,两家思想分别是孔子和老子对事物的看法,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例如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就非常的正确。一个大国,各种事情千丝万缕,不能随意的做出改变,一定要小心谨慎。这就很对。而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说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死读书就很正确。这都是被证实的。而儿臣对两家思想的对错之处都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区分的。”不好意思,刘彻在这里只能剽窃一下伟人的至理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真理’,说得好啊,我儿这句话也可以称作是圣贤之言了。”刘启听得这句话有一种通彻的感觉。大加赞赏。
“父皇谬赞了。”刘彻一边谦虚,一边默默的在心里向伟人道歉。
听刘彻说了这么多,刘启发现不能以年龄来衡量刘彻了。这个孩子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在身边灵活的教导能使他更好的成长。于是说道:“好了,父皇让你学的你已经学到了。以后就跟在父皇身边,慢慢的接触国政吧。这个国家毕竟是要交到你的手里的。”
听到刘启让自己参与政务,刘彻十分高兴。一方面自己可以积累处理国事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借着刘启的大旗推行一些政策。还能为自己以后执政做些铺垫。父子两人又聊了几句,刘彻便回太**了。
农乃国之本,国家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够稳定。面对汉朝纷繁复杂的局面,刘彻觉得他当太子这些年实不易做什么变革,给自己自己攒些家底才是最适合的。刘彻很自然就想到了农业。说干就干,想到就做,刘彻在帮刘启处理完大臣们送上来的奏折之后就对刘启说道:“父皇,儿臣这些天接触了不少国政,也学会了不少政务的处理手段,不过始终觉得没有学到真谛,好像隔了一层纱,看得到,却不显得真实。苦思之下觉得是儿臣对这些事务的了解都是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实情,所以恳请父皇让儿臣出宫体察民情。”
“哦?那皇儿想去看什么呢?”刘启问道。
要改善农具,靠那些匠作根本不肯能有什么跨时代的创新,这就必须要刘彻亲力亲为。所以深入第一线了解现在汉朝的耕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出宫就是为了改善农具,刘彻堂而皇之的给自己找了个借口,道:“农乃国之大本,儿臣今天就想去长安附近的田间地头看一看,农民是如何耕种,照顾,收获庄稼的。”
“恩,有皇儿帮朕处理国政,也没有什么积压的政务了。你说处理国政要体察实情,亲眼看看,朕觉得也很有道理。你还太小,一个人出宫不方便,这样吧,今天父皇就陪你一起去田间地头看一看。”刘彻说要观察实情,刘启也来了兴趣,就决定一同看看。
“儿臣遵旨。”刘启跟着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刘彻很高兴地答道。
“春陀,帮朕和太子准备一些衣服,朕要和太子微服探查民情。”刘启对着春陀说道。
“奴婢遵旨。”说着春陀就去准备了。汉朝本身规矩就不严,皇帝出宫御史们最多也就是上两封奏折。春陀不怕但什么责任。
来到这个世界这么多年,刘彻还是头一次出长安城,刘启命车夫把车停在一边。然后带着几个侍卫向田间走去。
此时正值晌午,田间除了一两个玩耍的孩子看不到农人。除草的农夫们应该是也趁着日头正盛的时候在树荫下休息片刻,顺便吃点东西。问过孩童之后,很快刘彻他们就找到了休息的农夫。
农夫们见有贵人朝他们走过来,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还从没有过贵族打扮的人到这田间地头。
走到近前的刘启找看到农夫间的长者便走上前问道:“老丈怎么称呼?”
老汉一辈子从没跟贵族说过话,见刘启很随和的问他名字,小心的答道:“小老儿姓胡,您叫我胡老汉就行了。”
“那怎么行,您毕竟是长者,我就教您胡老爹吧。这是我的儿子,今天带着他来到田间呢,也就是让他看看这些庄稼,了解一下农活。知道一些民间疾苦。你老在这地上干了不少年,我想请您给他讲讲。”刘启温和的说道。接着又让侍卫给老丈送上些银钱。
“这怎么行呢,也就是说几句话的事。怎么敢拿贵人钱财。”老丈看着侍卫递过来的钱太多,不敢收下。
这时周围的农人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看着给胡老汉的钱人人艳羡。心里一个劲儿得想咋就不找俺呢。那可是两亩地的收成啊。胡老汉的儿子也想着他爹赶快把钱手下来。
“那怎么行,老爹帮我们解说,耽搁了农活,您就把钱手下吧。”刘启劝道。
“耽搁些活也值不了这些钱,贵人还是少给点儿吧。”那人家这么多钱老汉心里有些不安。
“这些不多,老爹就收下吧。”不想多纠缠这些,这次语气有些硬了。
看出刘启有些不耐烦了,老头怕惹怒了贵人,赶紧把钱接了过去。既然收人家这么多钱,那就得拿出些实际的东西来。于是老汉对着人群里的三个儿子喊道:“老大、老二、老三,把家里的农具都拿出来,畜生也牵过来。记得再带上些种子,还有水。”
“好嘞,爹。儿子这就去。”知道自己家里收了钱的三个儿子呼啸一声就往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