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西落,余晖洒满古老的大地。晚风习习吹散一天的燥热。鸟儿开始归巢,人们也渐渐停下一天的活动回家吃饭。刘彻他们也坐在马车上准备回宫。
刘启看得出刘彻其实对如何种植粮食不是很感兴趣,反倒是对那些农具、耕牛多有观察。而且还让侍卫们走的时候把那位胡老汉给带了上了,显然自己这个儿子另有目的。于是皱了皱眉道:“彻儿,你把那个老丈接出来是为什么?真是为了向他请教农活?”
“差不多吧,儿臣今日在田间学习突然想起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讲的是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孔子的后半句儿臣不能妄言对错,可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对的。现在农人耕作的工具十分简陋,一个人一年能收获的粮食实在太少,于是想改善农具提高粮食产量。那个老汉在田间干了几十年,对耕种极为熟悉,改善农具的时候应该会有用处。所以就将他带出来了。”汉初虽然奉行道家的黄老之道进行无为而治。但是等级制度还是颇为森严的。刘彻要把平民百姓接到宫里必须给刘启一个充足的理由。所以回答的时候还引经据典,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改善农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就可以的。农乃国之大本,所以朝廷对于有关农业的东西极为重视。农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匠作司那边可是汇聚了一大批工匠都没有什么改进,刘彻单说要改善农具就想说服刘启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让刘启看到这件事的成功率,他才会顺着刘彻。把农夫请进宫,虽然是住在太**但是一定会引起长安的百姓注意,如果刘彻弄不出来新农具那可就成笑话了。于是接着问道:“改善农具有匠作司,难道彻儿已经有什么想法了?”
听刘启这么问,刘彻知道不是一句改善农具就可以让刘启答应他把农夫带进宫的。不过刘彻总不能说我想做曲辕犁吧,而且他只是听过曲辕犁,这次把这老丈叫到宫里就是想好好研究一下。这时刘彻灵光一闪,想起了今天的牛耕。现在汉朝为了反击匈奴没少养马,但总会有劣马无法作为战马在那浪费粮食,有时都不得不杀了节省粮食。这马耕不就是个很好的由头吗?于是刘彻说道:“现在朝廷为了防备匈奴养了不少马,但是生出来的劣马总是不少,马肉有不好吃,杀了可惜。儿臣就想,牛可以耕地,那马的力量也不小,劣马不能用来做战马,但是用来耕地还是可以的。而且这样也可以带起民间养马,一旦民间出了好马,国家就可以买来做战马,这样朝廷的战马一定会多起来。如此既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提供战马,这是儿臣的初步想法。”
刘彻说的有几分道理,刘启沉吟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大有可为,道:“嗯,你这个想法很好,匠作司那些人白养了,这么好的东西都想不到。朕有必要责问一下他们了。”
“儿臣也是从国家全局才看到这一点的。匠作司那些人只是工匠,对国家养马的现状不熟悉,才没有想到。父皇也不必过于迁怒匠作司。”刘彻虽然知道将作司的人心思全在造宫殿上,但是这也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全怪他们。于是宽慰刘启道。
“既然这个主意是你想的,这事就交给你了。你自己到匠作司调些工匠配合你吧。”匠作之事刘启自己不懂,但他知道这个七岁就博览群书的孩子肯定知道不少。于是就把这事儿交个了刘彻。
“儿臣一定不辜负父皇的期望,造出好的农具。”见刘启答应,刘彻立刻保证道。让他从匠作司调工匠到太**。这事儿大有可为啊。刘彻完全可以扯虎皮做大旗。利用开发新农具做幌子,顺便锻炼一些工匠,培养一个技术团队。这完全算得上以外之喜。
这日边关报李广小击匈奴,斩获百余。大汉对匈奴作战少有斩获,总是在匈奴马屁股后吃灰。李广能斩获百余已经是不小的收获了。在边关一片被动挨打之中李广能独树一帜,刘启非常高兴。遂对旁边帮他批改一些小事的刘彻说道:“彻儿,这李广会打仗啊。匈奴来去如风,大汉向来是追着匈奴屁股后边跑,什么都抓不到,他还能斩获百余,不容易啊。”
对这个历史上的飞将军刘彻也非常感兴趣,刘彻知道匈奴骑射厉害,还有不少射雕手,据说李广射箭比那些射雕手还厉害,对于想反击匈奴的刘彻来说,李广的骑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听刘启夸赞李广,刘彻也附和道:“儿臣也认为李广是个将才。斩获匈奴百余人已经不是小数目了。”
“嗯,以后你要当皇帝,这大汉和匈奴的事你得懂。”因为刘彻可以很好处理一些寻常政务,身体不好的刘启觉得把这些不影响大局的事情交给刘彻处理,既能锻炼刘彻,同时也可以减轻自己的担子,多活两天非常好。所以有闲暇的刘启就经常挑选一些奏报教导刘彻。今天边关有捷报,刘启就有兴趣跟刘彻谈谈匈奴这个问题。于是接着道:“自由汉以来,匈奴就抢略边关。高祖皇帝就亲率大军攻打匈奴。不料损兵折将败于匈奴。那时大汉初立,国力贫乏,天下苦于战乱多年,已经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作战。于是就有了和亲这项政策。不过匈奴人背信弃义。仍是时常骚扰边关。所以别看大汉和匈奴和亲,两边就根本没有过真正的和平。要警惕匈奴人。”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儿臣也时常思考匈奴和大汉的形势。既然大汉和匈奴关系这么紧张,儿臣到是想起一件事,觉得有些不妥。”刘彻想到历史上景帝时有匈奴入侵把上郡养马场的马都掠走了。既然自己来了,作弊器必须得开起来,上郡的战马就有十万,跟别说其它不适合作战马的驽马了。要是让匈奴抢去,刘彻可是会非常非常心疼的。
刘彻能有自己的看法说明他是真的关注了,刘启还真想看看他能说出什么,于是道:“既然你觉得不妥,你就说说。军国大事不能由一丝侥幸。”
“儿臣是觉得父皇在上郡养了不少马,却又太靠近边关了,而且一旦匈奴人突破雁门郡,上郡就直接暴露在暴露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马是活的,只要他们劫掠上郡马场,很难抵挡,倒是候匈奴人只要一根鞭子就把我们辛辛苦苦养的马赶走了。”刘彻说道。
“是啊,原来上郡虽然养马,但是数量比较少,这几年国家拨了不少粮食养马,估计现在上郡有马匹十万,而雁门只有两千守军。太危险了。是该加强防御。”刘启听刘彻这么说也悚然而惊,一下子想到其中关键之处。一旦匈奴突破雁门劫掠上郡那岂不是几年的辛苦积累不但没有增强对匈奴的威慑,反而增强了敌人嘛,十万战马对匈奴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啊。于是决定调程不识为雁门太守,加三千守军于雁门。
雁门郡是汉凶前线,雁门换了太守,对于雁门颇为关注的匈奴当然接到了消息。当听到新太守是程不识,还加了三千守军。现在可以说雁门是固若金汤。
大汉在上郡养马军臣单于早就知道,不过那时上郡战马不多,不值得去抢,这两年战马渐渐多起来,军臣单于也就起了突袭上郡的心思。前段时间不断骚扰西线就是想把汉朝的注意力从东边引开。本来计划挺成功的。就是雁门太守太谨慎,而且颇懂守城,让君臣单于一时没法下口。这下汉朝也注意到了上郡,给雁门加了守军,还派了个做将军的太守,吸引时注意力的策略算是彻底失败了,上郡的战马也只能看着了。军臣单于算是恨透了这个破坏他计划的人。那可是十万战马啊,要是知道汉朝谁出的主意,军臣单于相信自己一定会把他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