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让人不由神思飘飞,荡回古希腊时代。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东北角一所献给太阳神阿波罗的名为吕克昂的体育场上开办了一个学园。此后,当地人每天都能看到,上午,亚里士多德率领着一群弟子在林荫道上散步,他们一边走一边讨论逻辑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下午或者晚上,亚里士多德则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修辞学、论辩术和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或“漫步学派”。
就在主持吕克昂学园的13个年头里,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他的著作多达1000多卷,广涉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物理、数学以及当时其他的自然科学,而且对于每一学科,亚里士多德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将所在领域精耕细作,为后来发展奠定雄厚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专注不等于严肃,博学不等于无趣,逍遥之欢欣和认知之喜悦相互交融,彼此提携。治学如此,为人也如此,少年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是个酷极了的少年,他走在时尚的潮头,戴戒指,留时髦短发,颇惹了些闲言闲语。
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指出,如果在一天中随意性地以电子装置呼叫的方式,询问普通人,他们觉得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有创造性,他们的答案一般都是散步、开车或游泳的时候。也就是说,是在进行半自动化的活动的时候。这时候,半自动化活动吸引着他们某种程度的注意,注意力的分散,使他们的一些意识避开注意力的监管,在下意识层面进行着自由的组合,一些新奇的点子就在此刻被组合出来。
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集中听讲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不如期望的好,而仅将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听讲的学生能够领悟更多,全神贯注于某个问题并不是产生创造性思想的最佳方式。
当人们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的思想会被迫遵循一种直线式的、逻辑的同时也是可预见的方向。当他们散步的时候,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风景上,脑子里的一部分思绪就可以放任自由地追逐通常不可能进行的组合。这种脑力活动在后台进行,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们,既然注意不到,就不会批评它们不成熟,也不会督促它们进行艰苦的工作。但是,一旦我们感觉到某些思想的组合正确,它们就会跃入我们的意识层,此时我们就会心头豁亮,猛然顿悟,这就是灵感的神奇由来。它们就像自天堂投射来的光芒,无意间照亮我们的心灵。
从1983年的12月到1984年的8月,日本一家创造力研究所对82名日本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52%的人曾在枕头上产生过灵感,有45%的人在乘车时产生灵感,有46%的人在步行中产生灵感,而在工作单位办公桌上产生灵感的只占21%,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聪明人总是善于将自己放置在类似轻松的状态。法国物理学家皮埃皮·属里认为森林是激情的最佳诞生地,费米喜欢躺在寂静的草地上任思路驰骋,剧作家贝克则认为灵感泉涌的时候总是躺在浴缸里的时刻,赫尔姆霍斯往往在登山途中猛然顿悟,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吸引灵感,常常在大白天坐在椅子上打盹,结果还真有不少好想法就在这些时候趁虚而入。
在Facebook办公区,那些帐篷、榻榻米、散步机,尤其是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了新颖的感官体验,当他们追逐这些体验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脱离其正常思路,被诱使采取新颖的、有趣的思维方式,然而感官却不要求注意力全部投入,于是足够的精力被留在下意识里,以供自由组合,产生灵感。
就拿扎克伯格来说,他的工作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的。他来到公司以后,把周围环视一圈,看到每个工位上都有人坐,就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俯卧在薄地毯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
这种做派倒也不是Facebook独有的,谷歌公司也不鼓励“全力以赴”地工作,他们的员工经常带着狗上班,他们只需要将70%的时间用于本职研究,另外30%的时间,研究什么全凭自己兴趣。
让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有利于灵感进入,不过,放松不等于不认真,也不等于不付出艰辛哦,心理学家指出,在顿悟的时刻来临之前,必须进行非常详细的阐述工作,在灵感来临之后,又要对灵感进行艰辛的评价和缜密的加工。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的办公室没有真的搬到沙滩上去。
走向你的反面
他对伙伴说,让我们承担起接管世界的使命吧,他把办公室变成击剑场,剑尖直逼伙伴的喉咙。他长时间地沉默寡言,当话题挑战到自己智力的时候,又会马上投入激情四射的争论。他的办公空间开放无比,但他掌控Faceook走向的强势却使他得到了“专横”的名声。
扎克伯格的矛盾无处不在,人们很难将这些极端的特质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但是精于人类心理的希斯赞特米哈伊却认为,大写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杂性”,复杂性正是奇思妙想的沃土。
希斯赞特米哈伊耗去十几年的时间,对近百名创造型人士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来表示创造型人士的共同点,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这个词就是“复杂性”。
在大多数人那里互相分离的思想和行动倾向,在创造型人士那里却集于一身。如果说一般人是“个体”,那么创造型人士就是“多元体”,就像白色把所有色彩都囊括其中,创造型人士也倾向于把人类的所有可能性包括在自身之中。人类的所有特质其实都隐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只是我们通常被训练的只延展出了其中的某一面,比如,我们合作性的一面也许很发达,竞争的一面却受到压抑。但是在扎克伯格那样的人身上,却既有合作性,又有竞争性。这并不意味着中庸,因为他们没有对这两级加以折衷再以模凌两可的面目出现,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境体现出不同的性质或同时体现出两种性质,且不会引起内心的冲突。
创造型人士把人类潜在的个性都表现了出来,我们却把这些个性中的某一面认为是好的,把另一面认为是坏的。相比之下,创造型人士是完整的人,我们却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但是,人的天性是渴望完整的,于是,中规中矩的人渴望冲动,卑躬屈膝的人渴望支配别人,善良柔弱的人渴望变得刚猛,如果不能在自己身上实现,就将去别人身上实现这种渴望,更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渴望寄生在寻觅爱情之中,寻爱因此变成了寻找另一半。
古老的神话多藏有深意。在一个古希腊神话中,人原本是一个大圆球,天神将它一劈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从此这两半可怜的生物,就要在世上不断寻觅他或她的另一半,而无暇变成天神样的生物来与神抗衡。神倒是省了事,人却陷入无涯苦海,变得完整成为第一要务,腾不出更多的精力像神那样去创造去探索。
将人类完整性保留下来的人,则少了寻觅之虞,得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世界成为这些人的舞台,我们是他们的观众。但这并不是说平凡如我等就该舍弃希望认了命,我们仰望舞台上的人,其实是追索内心的大我,这种天性一日不息,一日就作为完整性的引线埋伏在我们的体内,而人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对自己加以改造的动物,接受或不接受天性的指引,同样是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那么,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人的复杂性抑或完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希斯赞特米哈伊已经集其一生智慧做出了总结:
1.精力充沛又通常很安静。
2.聪明但同时又很天真。
3.玩笑和纪律相结合,或者说把责任和无责任性相结合。
4.一方面充满想象和幻想,另一方面又脚踏实地。
5.外向和内向的统一体。
6.既非常谦虚又特别骄傲。
7.既不那么“男性”,又不那么“女性”,倾向于中性。
8.叛逆性和独立性。
9.对自己的工作既充满热情,又非常客观。
10.又开放,又敏感,这常常使他们既承受痛苦又感受到极大的愉悦。
他们既精力充沛,又很安静,体内仿佛贯穿着宇宙的音乐,动静有致,两级之间转换自如,在需要倾注精力的时刻,像一头扑食的豹子,生猛灵敏,在不需要着力的时候,沉静如井,彻底地舒展自己。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到,那些七八十岁依然精神焕发的人,有一些在童年时期其实饱受疾病折磨,他认为,与其说是优良的基因,不如说是集中的内在力量由内而外地激发出了他们。
这种说法使人想到,完整的人仿佛是拥有自己独特体系的有机体,他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力,事实上,他们确实能够将精力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不像其他人,受外部日程表所控制。
聪明和天真,这个矛盾体其实是智慧和幼稚两个极端,而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一个针对天才的研究中提到,情感和思维方面的不成熟可以同最深邃的洞察力并存。
第三种矛盾的品质是玩笑和纪律的。玩笑的轻松态度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典型态度,这一点的好处,我们已经介绍过。需要注意的是,玩笑的态度离不开它的对立面,即顽固、坚持和不懈的态度。否则,即便有了新颖的想法,也无法将其实施。
一方面充满想象,一方面又脚踏实地。罗尔沙赫氏测验最能诠释这句话的意义。测验给出一些含义模糊的事物,比如墨水渍,让人据此编出故事。结果,艺术家们给出的解释多彩、独特,却详细、让人信服,显然是他们思维之铧对该主题深入挖掘的结果。倒是有些普通人,会做出稀奇古怪的解释,却又不能对其合理说明,显然是缺乏依据的故作惊人之举。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创造尽管看起来独特新颖,却植根于现实之中,并非毫无来历的天马行空。
外向和内向,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两种最能把人区别开的个性品质,但创造型人士却会同时表现出两种品质。他们会忍受孤独,长时间地待在室内工作,当他们需要交流的时候,却会表现得比谁都更加积极、活跃。
创造型人士还将非常谦虚和特别骄傲融为一身。伊丽莎白·内勒·诺依曼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她说,“我从来不想那些令我自豪的事情。除非是为了找出错误,否则我从来不向后看,我避免去回想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我觉得那很危险。如果有人问我是否会对什么事情觉得自豪,我只会耸耸肩,尽快抛开。我要说,我的方法就是永远要向前看,所有令我开心的想法都是有关未来的。我从20岁就开始这样做,每天以新面目开始生活。”但是,无论他们多么谦虚,他们都知道,他们取得了许多成就,而这种知晓,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甚至是骄傲感,表现出来常常为自信。
当创造型人士把自己的坐标放回整个人类史的长河的时候,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谦虚,他们中很多人把自己的成果看成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结果,没错,人类文化绵延不绝,谁也不能脱离他人而做出贡献。这正是他们得以长足进步的基础。但当他们注目于现实的时候,他们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成就,日复一日的努力同时也为他们的生命注入质感,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信即源于此。
创造型人士的第七个特点,是最有意味的,他们既不那么“男性”,也不那么“女性”。文化为了便于管理,会给人们归队,男性被要求特爷们,女性被要求很温柔,他们身上的相反特质会遭到压抑甚至轻视。但创造型人士再一次逃出了这些条条框框,他们的身上比常人更多几分异性特质。飒爽英姿的姑娘,更加坚定独立,温润如玉的男人,则比同伴更加敏感,更富有人情味。心理上的两性同体的人,不仅具有自己性别的优势,还有对立性别的优势,他们的反应能力也增加了一倍,有更多机会同世界打交道。
叛逆性和独立性、热情和客观、开放和敏感,和以上矛盾体一样,都是同一种性格的两端。当然,创造型性格绝不止于这十点,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如果我们愿意,也可以不为自己设限,走到自己某个性格的极端,去体验一下那头的新鲜人生,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包括现在我们拥有的性格都是被塑造的结果,而非生来就有。自由游走在性格的两个极端,我们体验到的将是双倍的人生。而且,这些互相冲突的品质都是创造不可或缺的,前一种属开放型,帮我们找到创意,第二种属闭合型,使我们能够把创意加工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产品。
行文及此,本章的内容兜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终点:创造的可能也好,认识力的提高也好,都离不开个人的完整。一个完整的人,既允许自己好,又允许自己不好,既使用左脑,又不忽视右脑,既有开放型性格,又有闭合式性格,这样一个鲜活的、大写的人,本身就是造物主的宠儿,是人类各种创造性能量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