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39100000003

第3章 是谁破坏了国家的统一

三是谁破坏了国家统一

每说到三国,人们常会说到“赤壁之战”,说到赤壁之战,就会说道孙刘联军,还会说出“赤壁一战,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的话来,的确,赤壁一战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曹操将统一大业夭折。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和中原以后,统一向南推进的时候,荆州之主刘琮一仗没打就归降了曹操,归顺了朝廷。那么刘备和孙权两个军阀的实力没有刘琮强,为什么不归降曹操归顺统一呢?为什么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朝廷,对抗曹操,破坏统一呢?赤壁之战双方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非正义呢?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赤壁之战之前的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然后在评述赤壁之战。

(一)赤壁之战之前的刘备集团

据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有帝王之相,生得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因为古人迷信,他的长相帮了他很多忙。刘备家中有一大桑树,遥望之童童如车盖,有人见了说“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少年时和同宗的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曾说:“我一定要坐上有这样羽毛伞盖的车子”。他的叔父刘子敬对他说:“你不要胡说,这会让我们满门灭绝的。”这就是说,刘备少年时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刘备很小就没了父亲,和母亲靠卖鞋织席为生。因有相面人说刘备将来必成气候,十五岁时,他母亲就让他外出拜师读书。在刘焉发榜招军时,刘备已经二十八岁了。

刘备结交了关羽和张飞,经过过互相了解,刘备看好了张飞和关羽的惊世武功。关、张二人也看好了刘备的帝王之相,还有帝王之志和文韬武略。于是三人不约而同地要结拜为弟兄。这时刘备肚子里冒出坏水来,说“兄弟结义各杀一老婆,从此兄弟的命才是命,余者皆可杀……我没有老婆,省了这道手续。你们互相把老婆杀了吧。”关羽二话没说去涿州把张飞的老婆杀了,而张飞跑到蒲州去杀关羽的老婆胡金定时,发现她已经怀了孕,一刀两命的事张飞干不出来,就放了胡金定,回去对刘备谎称他也把关羽的老婆杀了。三人这才到桃园去结拜兄弟,并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我心,背义忘恩,天人公戮。”这就是有名的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人表面上是结拜兄弟,实则是君臣关系。关羽岁数虽比刘备大,而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是三弟。自三人结拜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无论在什么场合,刘备总是坐着,关羽和张飞总是在刘备背后站着。终日不倦。刘备又招兵买马,和黄中军,打了几个胜仗。

建安元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时隔二年,刘备屯兵小沛,被吕布四面围定,半夜时刘备令张飞在前关羽在后,自己居中保护妻小(这时只有刘备娶妻生子),从北门突围而逃,逃到许都,曹操厚待刘备,任命他为豫州牧。刘备又想去沛县收集失散的士兵,曹操支持他,既供给他军粮,又给他增加士兵。让他东进攻打吕布。刘备与吕布的大将高顺交战,被高顺打败,高顺又把刘备的妻小俘虏,送给吕布。曹操又亲自出兵帮助刘备包围了吕布,将吕布活捉,刘备再次得到妻小,跟着曹操回到许都。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对他礼遇更加优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刘备暗地里与董承等人谋划造反,《三国志》讲刘备“……与董承等谋反”看来刘备太奸诈了,也太狠毒了。竟恩将仇报,阴谋除掉曹操,陷害忠良,但除掉曹操并不是目的,目的是篡夺皇位。达到刘备自己称帝的野心。所以他要铲除达到称帝的最大障碍——曹操。自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后刘备非常不安,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借口,和关、张二将乘机溜出许都,到了下邳后,刘备就杀了朝廷命官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刘备还真的反了。这是公元199年的事,到转年正月,董承等人阴谋败露,在许都的被全部处死。

刘备没有地盘,后又依附刘表。刘表厚待刘备,给他补充兵马,让他驻扎在新野。当曹操北征乌丸,刘备乘曹操不在许都时,去说服刘表率兵袭击许都,但刘表没有听从。这是《三国志》上讲的。刘表与献帝是同宗,怎么能做出袭击皇城与献帝作对呢?刘备反皇帝,反朝廷,破坏统一的阴谋又一次没有得逞。可见刘备用心何等奸诈!

刘备在新野时,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去投奔他,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个胜仗,使屡战屡败的刘备眼前一亮,看到了谋士的价值。徐庶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之才胜他十倍,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便有意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和关、张二将一起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见到诸葛亮时,刘备就让周围的人退开,对诸葛亮说出了自己的皇帝梦为什么总是不能实现,反而到了这步田地,并请诸葛亮赐教。诸葛亮说:“您现在还统一不了天下,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君主。曹操以皇帝的名义统一天下,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您要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为基业,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皇帝就依靠它建成了皇帝的事业。”这就是只能和献帝、孙权鼎足天下。还说您在西蜀称帝后,待天下有变再考虑称霸天下。刘备听了非常赏识,并发出了“孤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感叹。

这时,曹操先礼后兵,招降在新野的刘备,那么刘备能归降曹操吗?刘、关、张弟兄在许都时,曹操待刘备天高地厚,刘备就应该和关羽、张飞一起,为曹操辅佐皇上统一天下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和董承勾结在一起,阴谋造反,破坏统一。现在有诸葛亮的“三国鼎立”图在胸。岂能归降曹操,归顺统一?

刘备有野心,当然不能归降曹操,那么诸葛亮不归降曹操也有野心吗?当然也有。如若不然怎么不去和曹操一道辅佐皇上统一天下呢?如若不然怎么要帮助势单力孤的刘备,不去帮助比刘备实力强得多的刘表呢?原因是刘表没有野心,早晚会归顺朝廷。诸葛亮辅助刘备,看重的是刘备不但有帝王之志,还有帝王之相,还有谁也说不清的“衣袋诏”,还是谁也道不明的“大汉皇叔,”还有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年龄差,还能在自己这独一无二的谋臣面前言必听,计必从。有此诸多有利条件,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就决定臣卧底于刘备身边,刘备当上皇上的时候,也就快到死亡的年龄了,时机一到,龙要升天这是后话。

刘备与诸葛亮日益亲密,狼狈为奸“导演”了“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两场战争,来对抗朝廷。两次火攻都选择在秋季的大风天,大火一起,大片的树木、庄稼、房屋等百姓财产都在大火中毁掉,使多少百姓成为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难民了。

刘备和诸葛亮为了在新野城中达到火烧曹军的目的,只有把城中的百姓骗出域,然后“于人家屋上多藏硫磺焰硝引火之物”才能办到,再把曹仁的十万大军引进城内,把新野城作为火烧曹军的战场,这些达到目的后,开始实施火攻,即往城中放火箭,大火一起,又借大风之势,从城内烧到城外。当新野之民出了城外,看到“满县火起,上下通红”的时候,才知道上当受骗,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朝不虑夕的难民了。一场大火烧了新野县百姓的全部家当,给新野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刘备不是有“携民渡江”的爱民之举吗?我们就来看一看烧得新野县百姓无家可归的刘备又是怎样爱民的。刘备在定计火烧新野之前,诸葛亮就料到放火烧得焦头烂额的曹军必到白河,喜用白河之水,便命关羽在上流用布袋遏住不深的河水,等望见新野火起后,听得下流头曹军在河内人喊马嘶时,再命军士“一起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头冲去,以淹曹军。”张飞再率军冲杀曹军。事实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曹军被烧后,又被水淹,又遭到张飞的冲杀,曹军大败,曹将许诸来救。张飞便“接着玄德、孔明,一同沿江到上流。刘封、糜芳已安排船只等候,逐一齐渡江,尽望樊城而去。孔明教将船筏放火烧毁。”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早已放弃新野难民。不但不返回救难民到樊城,反而将船筏放火烧毁!用心何其毒也!

刘备人马到了樊城,听知曹操亲自率军追来问罪,便弃樊城奔襄阳,随刘备渡江逃走的则是刘备及其文武将士及其家眷和军用物资。哪有什么百姓?新野难民眼望着水势滔天的白河,只有在岸边痛哭,刘备哪有什么“携民渡江”的故事?以上这些,就是刘备的爱民之举吧!

刘备和诸葛亮合计夺取刘表荆州的计划因离开新野而落空。刘表已死,刘琮继承了刘表基业又投降了曹操,归顺了朝廷。曹操先拨五千骑兵,追赶刘备,大军陆续随后就到,捉拿朝廷反臣问罪。

刘备到了江夏,与刘琦合兵一处,刘备与孔明、刘琦商议如何摆脱曹军。诸葛亮说:“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刘备很赞赏诸葛亮的主意。正说话间,传来了鲁肃奉孙权之命来探听虚实的消息。诸葛亮听说后,说了一句高兴的话“大事济矣!”可见刘备和诸葛亮是唯恐国家统一,唯恐天下不乱,唯恐人民安宁的野心家,是国家的罪臣,人民的敌人。此时的刘备,已经文有诸葛亮、孙乾、简雍之流,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辈。再加上刘琦的队伍,可以成为东吴孙权的联合对象,可以成为他们阴谋鼎足天下的一足。

(二)赤壁之战之前的孙权集团

孙权的父亲孙坚原来没有野心,曾经和曹操一道,成为讨伐董卓最顽强的英雄,后来与刘个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被射杀身亡,死时才三十七岁。孙坚的队伍由长子孙策统领,依附在袁术那里。袁术很器重他,孙策不但没有野心,反而在袁术称帝时,拒绝袁术的拉拢,竟离开了袁术,到江东发展自己。

孙策率众南征北战的结果,在江东打下了五、六个郡的地盘。可是孙策比其父孙坚的寿命还短,死时才二十六岁。孙策临危时,把张昭请到近前,把其二弟孙权托于张昭等人,并对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相吾弟。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见孙策在选择继承人上,所以选择了孙权弟,而没有选择和作风与自己相似的孙翊弟,是和日后的大政方针有关,这大政方针当然不是于天下争衡,而是保江东。

目睹天下方乱,孙权没有野心。后来曹操奏请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守吴县。这时的孙权既有六郡的基业,又是朝廷命官。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张昭和孙权一道,仍然持守成保江东的大政方针,这个大政方针伴随着孙权的一生。

虽然孙权没有野心,但有一人却野心勃勃,那就是孙策的连襟周瑜。周瑜鼓动孙权在江东成就帝业。为了孙权能立志称帝江东,周瑜找到了鲁肃,对鲁肃说:我听先哲们议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鲁肃被周瑜说动,同意和周瑜一起辅佐孙权成就帝业。于是周瑜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接纳了鲁肃,二人举行了密谈,鲁肃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又说:“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代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接着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也就是说,孙权还是拥护朝廷的,虽然不赞成鲁肃之论,但从此对鲁肃非常器重,与之谈论,终日不倦,看来孙权还是有了点帝王心思,不过没有表露出来,也没那么坚定。

总的来说,孙权还是保江东,观成效。还是很有实力的军阀,文有张昭顾雍、鲁肃、张纮等,武有周瑜、程普、甘宁等,地盘也不断地扩大,真可谓“威震江东。”

鲁肃虽然没有说动孙权,但也没有放弃,在得到刘表去世的消息后,就向孙权进言,荆楚地区,外有长江汉水的围绕,内部有山陵险阻,坚固的成池,上万里肥沃的田野,人民富裕殷实,如果占有这个地方,它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资本,我请求能奉命去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掌权人,以及劝说刘备,让他安抚刘表的部队,一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看来鲁肃继续鼓动孙权称帝江东,并作出鼎足天下的谋划,还愿意为此奔走卖力。孙权也就派鲁肃出行。

鲁肃到达夏口,就听到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惊慌地往南逃奔,鲁肃只好去追,在当阳长阪和刘备见了面,鲁肃就劝说刘备和孙权结盟,共同抗击曹操。鲁肃鼎足天下的阴谋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阴谋一拍即合,诸葛亮就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一行”,刘备非常高兴,就派诸葛亮随鲁肃出使江东,与孙权共商联盟破曹之计。

鲁肃回到东吴,请诸葛亮在馆驿中暂歇,自己先去见不权,正见孙权在堂上于文武议事,讨论曹操遣使者送来的檄文。檄文的主要内容是“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有人怀疑是否有这封书信,其实这封书信是应该有的,因为曹操统一北方后,统一向南推进的时候,刘琮一仗没打就投降了,曹操兵不血刃就得了荆州,他何尝不想修书一封与孙权和平统一江南?曹操与孙权又是姻亲,孙权的弟弟(孙匡)取了曹操的侄女,孙权以侄女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曹操何尝不想对防权先礼后兵?刘备一遇强敌就找靠山,曹操派五千骑兵,缉拿刘备的同时,怎能不给孙权去信,命孙权这个朝廷命官帮助曹操捉拿刘备?怎能不防止刘备与孙权沟通?《三国志》也提到这封信“……瑜请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只是没写信的内容。

《三国志》称“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甚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张昭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一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挡。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也都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我们说,张昭的主张真是正合天意,所说天意就是民意,民意大于天嘛!归降曹操,归顺统一,可以保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人民免遭战祸。

那么孙权集团是江南举足轻重的军阀,为什么众谋士敢大讲投降的话呢?而处于劣势的刘备集团怎么没有一人言降呢?又为什么江东众谋士言降,而孙权没有暴跳如雷,反而低不语呢?应该说,还是曹操送来的那封信起了作用,信的内容体现了曹操政治和军事上的两个大优势,并且要联合孙权共伐刘备,在众谋士看来,孙权有归降朝廷的可能性,不同刘备、刘备是铁心与朝廷对抗到底的,不可能投降曹操,他手下的文武,谁敢言降?

曹操虽然是大张旗鼓地讨伐刘备,但最后还是要统一天下的,所以孙权必须拿定是北面称臣还是南面称孤的主意,而且刻不容缓,孙权总不能蠢到先去打刘备,打败了刘备再去决定是投降曹操还是抗击曹操吧。如果不投降曹操,那么孙权与曹操的战争就不可能避免了。

在孙权与众文武议事,众谋士主张归降曹操的时候,却有一个不同意归降曹操,这人就是鲁肃。鲁肃心里非常着急,唯恐孙权作出北面称臣的决定,孙权若是归顺了统一,以往暗中为孙权谋划鼎足江东的计划岂不落空了?他不想和众谋士辩论,因为抗击曹操是要负战争责任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只能背地里鼓动孙权。鲁肃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孙权上厕所的时候跟了出去,对孙权说:“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孙权说:“何以言之”。鲁肃说:“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不失州群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北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已,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其实鲁肃才是为自己打算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鲁肃看来,孙权若北面称了臣,自己也就什么也不是了。还得回到社会底层,重新创造条件,当个小官,再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爬到老,顶多能当个郡守,孙权若南面称帝,自己很快就是地位显赫的重臣了。不过鲁肃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孙权,使孙权眼前一亮,觉得北面称臣与南面称帝有看相差悬殊的区别。孙权此时非常地欣赏鲁肃,基本上接受了鲁肃的主张。但他又地鲁肃说:“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鲁肃见不权不再为北面称臣还是南西称孤而犹豫。而是为能否战胜曹操而犹豫,就告诉他,诸葛亮很有谋略,我已经把他带来,现在馆驿安歇。孙权说:“不就是卧龙先生吗?来日相见。”次日,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帮孙权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了曹军远来疲困,不习水战,士卒生病等弱点,最后下结论说:“今将军诚能与刘豫州齐心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是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孙权听了大悦“先生之言,顿开矛塞,吾日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张昭,顾雍等谋士又劝孙权休要动兵,力主降议。这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孙权听了依然沉吟。鲁肃又在孙权背后鼓动孙权:“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孙权说:“卿且暂退,容我三思。”

正在孙权三思之时,在鄱阳训练水师的周喻回来了。周瑜见了张昭等众谋士,就表示同意归降曹操:“我本欲降久矣。”见了程普就表示抗击曹操,见了诸葛亮就表示投降曹操,见了鲁肃又不表态,鲁肃就质问周瑜:你怎么还能说出主降的话来呢?周瑜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这是实话,他和鲁肃一样,都怕担战争责任,总想鼓动孙权下决心抗击曹操。

孙权也很狡猾,听说周瑜回来,便升堂议事。取出曹操的书信给周瑜看,并对周瑜说:“连日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孙权深知。周瑜是不会主张议和的,所以把最终的决断权交给了周瑜,如果周瑜坚决主战,那么抗击曹军谁能挂帅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周瑜历数曹军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又染流行病等弱点,最后说道:“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曹,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又说:“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孤疑不定。”孙权拨出宝剑,砍掉桌案一角,表示破曹决心不变。封周瑜为大都督,鲁肃为参谋长,率军与曹操决战。

孙权拨给周瑜三万人马,与有两万人马的刘备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军队。恩格斯说得好,历史上没有什么军事联盟能够维护和平的。没错,一场破坏统一的战争——赤壁大战就要打响了。

(三)破坏统一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孙权在和与战的问题上,一再举棋不定。更有意思的是,孙权已经做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并拔剑砍去秦案一角表示抗曹决心不变。又作出命周瑜为大都督等破曹部署后,怎么还犹豫不决呢?一直到深夜,周瑜恐孙权犹豫和孙权举行了密谈,才打破了孙权的犹豫心理。那么孙权的一再犹豫真的像小说中说的是因为曹操的兵多势大吗?刘备的实力哪里比得上孙权,刘备怎么不犹豫呢?诸葛亮和周瑜都能看到曹军不习水战,不服水土等失败的因素,张昭和孙权就看不出来吗?况且诸葛亮和周瑜都给摆出来了,孙权怎么还犹豫呢?其实孙权犹豫的不是所说的曹兵之多,而在于是北面称医,归顺统一,帮助朝廷去打刘备,做一个历史功臣,还是南面称孤,联合刘备对抗朝廷,破坏统一,做一个********呢?二者必居其一。但是无论去打谁,军队,舰船,粮草和武器都将早已准备完毕。

经过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的一再诱导和蛊惑,使孙权终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惯于使用火攻的诸葛亮和周瑜一拍即合,使黄盖向曹操诈降,阚泽到曹营献诈降书,谎称黄盖自己将率其部下以及战船到对岸投降曹操,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能刮东南风,所以书信上没写投降的日期而使曹操生疑。由于阚泽机灵善辩,才骗过了曹操,周瑜得知曹操上钩后,安排了十几艘蒙冲战船,里面装满了干柴,灌上鱼油,外面用青布遮盖,船头插上青龙牙旗,作为投降曹操的信号,一切安排妥当,单等东南风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知等了几天,才等来了东南风,黄盖把那十几艘蒙冲战船开向北岸,孙刘联军也随后出动,曹军的官兵们都以为真的是黄盖来投降了,在仔细地观看。曹操见船上插着青龙牙旗,也真的以为是黄盖投降了。谁知道十几艘大船突然全部着火,冲向曹军的船队,大江上很快就变成了火海。风大火盛,一直烧到北岸的营寨,曹操急忙引军往北逃去,途中又遭孙刘联军的堵截,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三国演义》上是这么说的,《资治通鉴》上也是这么讲的。

曹操虽兴义兵,以征四方,但战争的正义性不能天然地保障战争的胜利。有人说曹操的失败是因为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实曹操接受黄盖的投降也不是头脑一热,首先曹操自官渡之战后,天下诸侯应该无条件地归顺曹操,已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刘琮不就是例子吗?再者,孙权原本也不是好战分子,一再举棋不定,况且他手下不是还有一大帮投降派吗?所以曹操没有识破黄盖的阴谋,也在情理之中。

孙权所以能作出联刘抗曹的决定,是因为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硬把他拉下水的。鲁肃的诱导使孙权看出了北面称臣和南面称孤的区别,而有了帝王心思,周瑜的诱导使孙权看到了曹操必败的因素,坚定了孙权称霸江东的雄心;诸葛亮的诱导,使孙权看到了鼎足天下的希望就在眼前,坚定了孙权联刘对抗曹操的决心。

鲁肃、周瑜和诸葛亮都为他的主子能称王称帝而奔走谋划,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能攀龙附凤,地位显赫。有人说孙权表面上犹豫,心里早就有了抗曹的决心。真的这样吗?如果真的这样,孙权的一再犹豫,周瑜和鲁肃就用不着那么着急,他们是非常了解孙权的;真的这样,孙权何必领周瑜和鲁肃那么大的情呢?周瑜死时,孙权为他举哀,又亲自参加葬礼,鲁肃死时,孙权为他主持丧事,又亲自参加葬礼,孙权称帝时,对大臣们说:“鲁自敬尝到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也就是说,当年没有鲁肃能作出鼎足天下联刘破曹的判断,就没有孙权的今天,与此同时,孙权又想起当年张昭主降的事来,就狠狠地挖苦了张昭两句,吓得张昭趴在地上,汗流浃背。在孙权看来,当年若听了张绍的话哪还有今天。张绍不能攀龙附凤,在孙权登基后就一直与丞相一职无缘。

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诸葛亮又常到那里。那么他为什么就不能为刘表画一张“三国鼎立图”呢?况且刘表的实力大大超过了刘备的实力,还不是因为刘表没有称帝的野心,反倒又有归顺朝廷的可能性。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就是因为刘备从来就没有放弃当皇帝的念头,后来刘备当了皇帝,诸葛亮也就坐上了丞相的宝座。

至于赤壁之战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问题,不为重要。总之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附近发生了较大的战争是没有疑问的。至于孙权是否原本就有抗曹的意图也不为重要,总之他还是派兵派将,打败了曹操。赤壁之战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孙权、刘备他们鼎足天下的野心。“曹军败,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有人说赤壁之战,周瑜、鲁肃、孙权和诸葛亮他们也是为统一天下而战,说这话的人比罗贯中还能颠倒黑白!比画蛇添足还可笑!鲁肃和诸葛亮他们自己都说:不能和曹操争高低,只能和他鼎足天下,其实就是和汉献帝鼎足天下。

赤壁之战之前,盘踞在江南的军阀中,唯有孙权集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历史的方向,在统一还是分裂的关键历史时刻,假如孙权听从了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们的主张,归降了曹操,归顺了统一,也就没有赤壁之战,那刘备也必为曹操所擒,那刘璋和张鲁等也必归顺朝廷,曹操也就统一了天下,战争也就从此结束,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曹操又是治国之能臣,由他来辅佐皇上,一定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安乐。可惜令天下人民失望的是国家没有统一。

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和曹军都付出了较大的伤亡和代价,曹军所付的伤亡和代价更大。曹操率领朝廷的军队是为统一天下而战,是代表正义的,孙刘联军是为鼎足天下而战,是代表非正义的,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和周瑜他们反对皇上,反对朝廷,反对统一而发动的赤壁之战,是要负战争责任的,是获罪于天下人民的,然而他们至今还逍遥法外!

总之,国家没能统一,内战岂能结束?人民还得横罹战祸!因此,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和鲁肃他们就是发动内战的罪魁祸首,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千古罪人!

“赤壁一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时人们多么耳熟的一句话,但是不仅如此,还形成了难以统一的三国鼎立格局,我们就来看一看难以统一的三国鼎立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同类推荐
  • 烽火凤凰山

    烽火凤凰山

    长篇小说《凤凰山传奇》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晚清时期一个北方小镇。描写了以韩禄为代表的反清义士与腐朽的晚清政府作斗争的故事。故事从韩禄一家遭清兵追杀开始,反映了以高知县为代表的清政府和以周老板为代表的同盟会,在维护政权和推翻政权的较量中所出现的刀光血影。故事还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盘踞在凤凰山一带的一群土匪,在认清了腐朽的清政府的本质后,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了反清的行列中,最后遭到清兵的围剿,火烧凤凰山,弟兄们或被打死,或各自逃散,昔日红红火火的凤凰山变成了一片焦土的壮烈场景,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清政府走向灭亡的步伐。
  • 大明朝之大泼才

    大明朝之大泼才

    李相之在穿越到大明朝之后,遇上了苏州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张梦晋等吴中才子,且看他如何与他们玩乐大明朝!
  • 战国策全鉴

    战国策全鉴

    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史学名著,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全书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书精选了《战国策》中的名篇,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以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 凤帅启天录

    凤帅启天录

    出身王族,却沦为乞丐;天生异秉,却屡遭横祸;心怀天下,却成为笑柄;一心拜师,却总是碰壁!难道是自己天性孤高,连老天爷都看不惯自己?或者是自己太过嚣张,为天下人所不容?然而,就这样放弃自己么?不!绝不!且看一代凤帅如何逆天!书友群号:104430285
  • 帝国起航

    帝国起航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石油储量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有这样一个地方,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的中心有这样一个地方,诞生一系列超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来都是枭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中东,二十一世纪大好青年郑无畏来到二十世纪的中东,以广袤的中东地区起步拳打大英帝国,这个咱还是没有问题的脚踢苏维埃联盟,这个咱考虑考虑屠日灭德,这个咱义无反顾,消灭法西斯极权最后与美帝争霸天下,这个想的是不是太远了·····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总攻爹地很强势:可以这很凉少

    总攻爹地很强势:可以这很凉少

    某夜,某女对着某男勾勾手指,把手背放在嘴上看着某男。某男瞬间领悟,邪魅一笑对着某女走了过去。壁咚。某男顺势狠狠的吻了下去。好,很好,非常好。你点的火自己灭。门外的两个小东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哥哥,爹地和妈咪干那种事都不关门的嘛?”“别看,爹地和妈咪在努力的给我们造小妹妹。”“嗯嗯,好,哥哥我们还是把门关起来不然羞羞。”“噢,爹地加油。”
  • 朋友太好,舍不得拿来当情人

    朋友太好,舍不得拿来当情人

    她一直追寻真爱,却每次都失败,当黄花大闺女熬成大龄剩女,在相亲浪潮中沉浮,回首看去,才发现,自己要的幸福,一直都在。平淡的相伴让激情褪去,沉淀下的才是真爱。嬉笑怒骂,游戏人生,且看冤家成眷侣。
  • EXO之周日偶像来袭

    EXO之周日偶像来袭

    林萧染是韩娱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甜美的外表,纯真的性格爆红,出道一周粉丝过百万,最近接了一部名叫‘周日偶像’的节目,而一起参加节目的还有少女时代林允儿,FX郑秀晶,超人气偶像鹿晗,吴亦凡,世勋,伯贤,灿烈,艺兴,韬。接下来的他们将住在同一个宿舍中一起生活,然后在周日这一天中一起出动完成节目组给出的奇葩人物,然后会发生一些什么呢?大家敬请期待吧。
  • 攻略游戏:黑化男主请冷静

    攻略游戏:黑化男主请冷静

    做为一名身负重任的系统,白白觉得自己压力山大。虽然自己宿主没有别家宿主那样萌萌哒,但是也不要这样冷淡啊!好好好,谁让咱的任务是修复黑化Bug。But,这位大兄弟你有必要纠缠不休吗?啊!我跟你讲,你要再这样会被打的勒!白白表示对于这个来路不明的家伙要提前预防,免得自家宿主识人不明。不过貌似腊鸡主神给自己的任务有进展了又是什么鬼,难道千千颜不爱宝宝了!
  • 突变者们

    突变者们

    王竞慢慢地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相同的世界
  • 重生之信也

    重生之信也

    重生,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先知先觉的机遇,把握了钱、权、名的命脉,填补一辈子抑郁不平的遗憾。南孚重生了,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期待着能够改变的人生。当她努力打磨的人生开始绽放动人的光彩,她渐渐领悟到重生的真谛……看一个前生庸碌奔走的普通人,如何脱胎换骨、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死亡之气之祭天

    死亡之气之祭天

    拥有死亡之气,则拥有天下,这是当时的一句传说,因这句传说死人无数!
  • 时空无邪

    时空无邪

    一个掌控时空的王,却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是王?还是人?
  • 他风雨中远望

    他风雨中远望

    若问天下有什么不舍,他答:唯有放心不下她。若问天下有什么不解,她答:唯有她看不透他。一场风雨静望,一一次雨后轻笑。故人心,如今事,未来遥。【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