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0100000005

第5章 抑郁情绪下的变态人格

抑郁情绪的人格特征

周老先生今年63岁,每当他想到父亲是63岁这一年去世,在联想到自己也到了这个年头,于是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哀。其实他的父亲是在文革中受迫害死去。时过境迁,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小家都发展、进步。他现在生活美满,女儿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然而这一切幸福,并没使他感到愉快。因此,家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半年来,他总是郁郁寡欢。起初,他感到自己患了绝症,原因是躯体不适以消化道病最多见,如胃痛、便秘、腹服、打嗝、食欲减退、失眠多梦。在多家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后,他得知自己的胃肠一切正常。但他不相信这些结果,仍到处求治求医。这时,他对自己正常的躯体功能过度注意,即使有时出现感冒等轻度疾病,也是反应过度。

其次,周老先生情绪特别易激动,发脾气,常为一些小事与家人争吵不休,弄得家人谁也不敢理他,惹他。他常感到自己年轻时做过许多错事,不可饶恕(其实,他一直是谨慎严肃的人)。为此他常担心自己和家庭遭到不幸,不敢走出家门,有时坐卧不安,难以入睡。变得越来越消沉,无精打采、有孤独感、不想说话、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以往很感兴趣的事变的索然无味,如打牌、抄股、跳舞。他感到自己老了,什么都干不了了。

近来,周老先生越来越悲观,感到自己没用,真是生不如死。他感到父亲在天之灵向他发出召唤。于是想触电身亡,由于开关跳闸,而自杀未遂。家人为他着急万分,时时刻刻要人守护他。但周老先生仍企图不断自杀(割脉、服药、上吊……)。家人束手无策,听说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心理科,遂抱一线希望,把周老先生送往心理科就诊。拟“老年抑郁症”收住入院。

在心理科,周老先生经过行为、认知、发泄、自我控制等心理疗法及百优解抗抑郁药物治疗,病情逐渐缓解,开始走出黑暗阴影,重新回到以往愉快心境之中。

如果你正受抑郁的困扰,那么你并不孤单。因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千万的人处于同样的困境。有史以来,抑郁一直折磨着人类。早在2400年前,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将抑郁界定为一种气质类型,称为“忧郁质”(melancholia)。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不能知道动物的感觉,但它们很可能也具备感受抑郁的能力,至少它们有时表现得像是处于抑郁状态。因此,我们或多或少都具有抑郁的潜质,正如我们都具备爱、焦虑、痛苦的潜质一样。抑郁并不是生活状况或运气的标尺。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人都经历过抑郁,索罗门王、林肯、丘吉尔,以及芬兰作曲家简·塞比丽丝都是很好的例证。值得记住的是:抑郁并不是人类的弱点。“抑郁”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因为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答的人。抑郁这个词本身可以用来描绘天气状况、股市的下跌、地洞,当然,还有人的情绪状态。它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意指“下压”。这个词最早被用于描述情绪状态是在17世纪。

如果你处于抑郁状态,可能会注意到,抑郁不仅仅是情绪不振。事实止,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也影响了我们的精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睡眠状况,甚至性欲望。下面让我们从一些侧面来考察抑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动机

抑郁影响我们做事的动机。我们会感到自己态度冷淡、无精打采,对许多事情都缺乏兴趣——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甚至觉得连尝试都没有必要。我们同样也会丧失对孩子的兴趣,继而我们又会因此而内疚。我们曾一度热衷的项目,现在却变得枯燥乏味。我们会感到自己无力做任何事,即使将每天的活动压缩至最少,我们仍为之感到痛苦。

2.情绪

人们通常认为抑郁仅仅是情绪低落或是感觉饱和——这只是抑郁的一部分。事实上,抑郁的核心症状被称为“缺乏快乐”(anhedonia,起源于希腊文),意指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我们会感到生活变得异常空虚,毫无快乐可言。然而,尽管我们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但我们对不快乐的感受却是与日俱增,变得易激动。我们或许会将满腔的不满与愤怒闷在心里,有时却又变得异常暴躁,甚至对亲人、孩子大打出手。过后,我们又会因之而痛悔,抑郁症状更加严重。抑郁另两个常见症状是焦虑和恐惧。抑郁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脆弱。过去我们很容易应付的事情,现在却莫名其妙地令人恐惧。因此,焦虑和恐惧是抑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与抑郁相关的其他消极情绪还有悲伤、内疚、羞耻、嫉妒等。

3.思维

抑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我们的思维。首先,它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记忆力。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和看电视。我们的记忆力也变得很差,容易遗忘。即使我们回忆起一些事情,电多半是消极和令人不快的。

抑郁影响我们思维的第二种途径是,它影响我们对自己、对未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几乎没有什么人在抑郁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通常他们都会将自己视为没有长处,满身缺点、毫无价值。如果你问及一位抑郁者对前途的看法,他们通常会这样回答:“有什么前途?”对他们而言,未来是——片黑暗、充满失败。像许多强烈的情绪一样,抑郁也会使我们产生极端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变成了“全或无”的模式——我们要么是个完全的成功者,要么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4.想像

当我们陷入抑郁状态时,我们产生的想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或许说自己像是在一片乌云的笼罩之下,或说自己像是陷在深坑里,或被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丘吉尔称他自己的抑郁为“黑狗”。抑郁时的想像无外乎是黑暗,无法挣脱束缚。如果让你用绘画描述抑郁,你很可能使用阴暗晦涩的颜色,而不是明丽的色彩。黑暗、受困是抑郁时最主要的想像内容。

5.行为

当我们抑郁时,行为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不大会参加积极的活动,相反,我们尽量避免交往,将自己隐藏起来。许多以前我们乐于从事的活动,现在却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任何事情做起来都太费力,我们做的似乎比以往更少。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会发现自己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减少而与他人的冲突不断增多。如果我们因之感到焦虑,就会避免与他人接触,进而丧失对交往的信心。

抑郁的人有时会变得紧张不安,难以放松。他们感觉自己如同困兽,四处走动,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想逃出去的想法非常强烈,但是对逃到哪里去,去做什么却不清楚。另一方面,有些抑郁的人会变得反应迟钝,他们走路缓慢,时走时停。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迟滞,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沉重”。

6.生理

当人们焦虑的时候,体内会产生肾石:腺素。同样,抑郁也会造成人生理上的变化,影响我们的身体与大脑的活动。目前,还没发现这些变化有什么害处。但是,在抑郁状态下,大脑活动出现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任何心理状态,如快乐、性兴奋、激动、焦虑或者抑郁都与脑生理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最近有研究表明,上述心理状态中有些与应激激素(如可的松)的分泌有关,这表明抑郁反应包含了应激活动的成份。抑郁还会影响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大脑化学物质的分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活动。一般来讲,在抑郁状态下,大脑中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泌水平下降,这也是服用单胺类药物能缓解抑郁症状的原因。

据推测,上述生理变化,可能是造成我们出现不良症状的原因。抑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精力,也影响到我们的睡眠(但也有些人在抑郁状态下睡眠增多)。另外,没有胃口也是抑郁的常见症状,我们会感到食物味同嚼蜡,体重也会因之减轻。当然,也有些人在抑郁的时候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

7.社会交往

尽管我们极力掩饰自己的抑郁状态,但仍会给他人造成影响。与人交往时,我们会变得枯燥乏味、易激动、常常拒绝别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应是抑郁常见的反应,我们有必要识别它们,不必为此羞愧,否则会加重我们的抑郁症状。至于为什么抑郁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潜藏着自己无法理清的矛盾冲突,可能是我们对他人表现了无声的怨恨,可能是我们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还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伙伴无法理解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总之,请记住一句话:笑,全世界都陪着你笑;哭,只有你一人向隅而泣。有时,他人很难理解我们的抑郁。抑郁的表现是不是完全相同?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抑郁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专家学者通常所说的抑郁是指“主导型抑郁”。按照美国精神病协会的指标,一个人只要连续两周出现下列可能症状中的五项以上,就可以被诊断为患有主导型抑郁症。

对专业研究而言,上述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不能完全揭示抑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我认为受困感(betrapped)是抑郁的常见症状,而心理学家却可能认为无望感是常见症状。列此表的目的在于表明专业人士是如何看待抑郁的。

(1)情绪低落。

(2)快乐明显减少。

(3)食欲明显下降,体重至少减轻5%。

(4)睡眠障碍。

(5)易激动或情绪郁闷。

(6)精力不佳,每天疲惫不堪。

(7)无价值感,缺乏信心,有罪感。

(8)注意力难以集中。

(9)常想到死或自杀。

至少有其中4个以上症状就可以知道是否患有抑郁症

研究者对以下两类抑郁做了区分:一类是单独出现的抑郁,另一类是与躁狂交替出现的抑郁。在躁狂状态下,人们会感觉自己精力异常充沛、充满自信、性欲望强烈。如果躁狂状态不是特别严重的话,这类人很可能有卓越的表现。那种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的人常被诊断为患有“双相疾病(是指他们可能出现情绪的两极状态——高涨和低沉),旧的学说称之为躁郁症。而那些只出现抑郁状态的人则被诊断为”单相抑郁。

研究者关于抑郁的另一种区分,是精神性抑郁和神经性抑郁。患有精神性抑郁的病人会出现各种被称为“妄想”的错误观念。例如,一个身体无任何疾患的人会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许多年前,我的一个病人入院前与律师联系,商议立遗嘱及葬礼的有关事宜,她坚信自己活不到圣诞节。她认为,医务人员为了避免使她难过向她隐瞒了实情,她不断嘱咐孩子在她过世后应如何生活(当然,这给她的家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有时,患有精神性抑郁的病人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例如:他们会固执地相信是他们引发了波希尼亚战争,或做了其他可怕的事情。就目前而言,精神性抑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患,与非精神性抑郁相比,是比较少见的。

专家对根源于忧郁的抑郁症和事件相关型抑郁症(如失业、爱人死亡或人际破裂所造成的抑郁)也做了区分。目前,尽管我们发现各类抑郁的性质确有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别,但这种区分仍是没有意义的。在心理治疗中,对病人经过深层次的了解后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根源于忧郁的抑郁病人也有着相应的早期经历。这并不是说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只是表明,根据产生原因对抑郁进行分类是不大明智的。

显然,一些抑郁症比另一些更为严重,更具有破坏性。许多抑郁病人带着症状生活,直至症状自行消失。而另一些更为严重的抑郁,其症状很难自行消失,进行专业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种类的抑郁症在发病、严重度、病程以及发作频率上有明显差别。

1.发病

抑郁可以是急性发病(例如几天或几周内),也可能是渐进性发病(历时几个月或几年)。它可以出现在人生各个时期,但是青春晚期、成年早期和晚年是抑郁发病的敏感期。

2.严重度

抑郁症状是轻微、中度还是重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3.病程

有的抑郁病人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而有些病人可能病程迁延,持续几年的时间。一般认为,“慢性抑郁”要持续两年以上,它的患病率在所有抑郁中占10%~20%。

4.发病频率

有些抑郁病症只是一过性的,而另外一些则是反复出现的。

抑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疲倦、睡眠不佳、心灰意懒、食欲和性欲减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负向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过去显然是成功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却是失败的;过去,我们盼望有机会度假,现在,我们将度假看作是痛苦的事:过去,我们或许很高兴与家人呆在一起,现在,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自己的家人,我们变得很冷漠。抑郁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

患抑郁症前,我一直认为我正在朝某个方向努力。现在,我认为自己完全在自欺。

“患抑郁症前,我一直认为别人很喜欢我,我是个不错的人。现在,我开始怀疑这一点。”

“患抑郁症前,我能同时考虑很多问题,处理问题轻而易举。而现在,我很容易焦虑,精力无法集中,满脑子都是各种忧虑,无法应付任何事情。”

这些人都体验到了抑郁对思维和情绪的影响。在讨论抑郁导致的思维偏向之前,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是什么导致我们如此消极?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会使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1.抑郁为什么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消极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消极的自我观念(如不可爱、失败或者无能)。能够激活这些消极观念的事件,常见的有:失去生活中重要的东西,或者遇到挫折。这些挫折包括人际关系破裂、人际冲突以及强烈的失望等。这些事件激发我们内部的消极观念(例如我不可爱),进而使我们对环境作出消极的解释。

此时,我们的思维带领我们以螺旋的方式向下,我们开始寻找能证实自己消极观念的证据,忽略那些与之相左的证据。

一旦我们想到种种的失败,抑郁情绪便如黑色的潮水一般袭来,吞噬了我们——切积极的品性。

还有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补充。该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在面临威胁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思维,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野生环境下的动物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东西在移动,它们会怎么反应?是置之不理,还是探求究竟,亦戎马上逃走?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最佳方案是迅速逃离现场。因为移动物可能是天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稍一迟延,就可能损失惨重。事实上,只要它们一次判断失误,就可能丧命。在这种情况下,逃跑比呆在原地冒险更为明智。逃跑或许会粮赞一些进食时间,却保全了生命。

这就是说,面临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自动按照“安全胜于后悔”的原则工作,即是说,大脑不是理性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权衡,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迅速得出结论,防患予未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只要能保证安全。得出的仓促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这一奇妙的现象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会犯错误的,尤其是在应激情境下——防患于未然,采取防御性行为。如今,仓促判断,防患于未然会导致我们陷入痛苦。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性思维去容忍,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对恐惧的本质进行思考

如果对恐惧的本质进行思考(对黑暗、对不熟悉的人或地方、对疾病,对被抛弃、对爬行动物等的恐惧),我们就会发现,几百万年来,这些恐惧感使我们避免与造成恐惧的动物进行接触,更好地保护自己。当孩子或家中的其他人没有在预定时间回家时,我们心里会陡然生出恐惧,尽管理智告诉我们,他们不会出什么事,但在有些情况下,理性判断无法彻底消除我们的焦虑。

然而,这一原理如何应用到抑郁中去呢?通过领悟和努力,我们能学会纠正大脑产生的错误假设。并且,当我们的大脑产生消极观念时,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自己真的是愚蠢或非理性的,所有这些消极想法,只不过是大脑的自然反应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恋爱?为什么会放弃做买卖、赚大钱的机会,却选择了护理或社区工作?为什么一些人宁愿与计算机打交道,也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孩子?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我们是有情感的生物,尽管理性思维在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科幻小说《星际旅行》很好地描述了这一现象:斯波克先生非常理性化,而其人类同伴都很“情绪化”。可见,情绪是属于人类的。然而,这不等于说情绪化判断优于或次于理性判断,而是两者各有特点,只不过有时情绪化思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对过分情绪化的思维或情感加以控制或改变。

当我们感受到外部威胁时,我们更容易变得非理性。因此,有必要先讨论一下社会威胁。如今,抑郁时威胁我们的事物不再是蜘蛛或蛇,我们害怕的是失败、落后;害怕自己不被赞同、受到排斥;害怕受困于不快乐情境;害怕丧失对计划或目标的控制。问题的关键是,某种特定类型的事件,会很自然地提高我们的威胁感,导致我们变得非理性。我们体验到的威胁感越强烈,掌权的大脑皮层越古老,使我们作出防御性行为的情绪体验也就越强烈。此时,古老皮层会更多取代新皮层,对自动化思维与情感进行控制。

如果我们持有某些基本观念,如:自己不可爱、技不如人、他人不可信赖等等,我们体验威胁感的阈限就会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没有产生强烈的消极观念,却也体验到了失败感、丧失感、被抛弃感等情感威胁。诚然,负性的早期经历能够减低古老皮层感受威胁的阈限,导致我们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但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些自动产生的情绪反应。例如,尽管我们可能从未体验过悲伤,但当我们的亲人逝去的时候,我们会突然陷入悲伤之中,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对整个人类而言,是共同的,甚至某些动物也是如此。

3.社会威胁与人类需要

就整体而言,人类在某些环境里要比在另一些环境里更愉快。我们前面提到过悲伤感,是说当我们的亲人死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我们并没有学习如何悲伤,它是一种自然的情绪体验。当然,我们的信仰会影响我们悲痛的程度,例如,如果我们相信在天堂里会与死去的亲人相遇,我们就会得到一些安慰。

上面列出了对人类而言能增加或降低我们幸福感的一些情境。换句话说,右边列出的是使我们体验到威胁感的情境。这些情境何以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其原因很复杂。一般来讲,人类有社会性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我们的大脑预设了这些需求,那些能够使自己满足的人(用进化术语讲即“社会成功的人”)比那些不能满足自己的人做得更好。这里的“好”是指他们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倾向于努力获得左侧的情境,而尽力避免右侧的情境。社会成功充满情绪色彩,我们的观念越是转向右侧的情境,我们越是能感受到威胁。

4.人际关系

人们说,没有人是绝对孤立的。有时,我们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如果我们生病或是住进了医院,就需要他人照顾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感到悲伤难过,就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安慰。我们既需要身体上的关心,也需要情绪上的宽慰。亲密的、安慰性的人际接触,能导致大脑中被称为内腓肽的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使我们感到舒适。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关心会使我们感到放松、平静。相反,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情感需要持消极观念,结果会怎么样?这些消极观念包括:

(1)没有人关心我。

(2)我的需要是无足重轻的。

(3)我是他人的负担。

(4)需要爱和安慰是可悲的。

(5)我不能独自生存。

(6)我将永远孤独。

(7)试图从他人处得到支持是幼稚的。

(8)需要他人的人是脆弱的。

(9)需要他人的人是贪婪的。

(10)我的需要令他人难以应付。

这些观念使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其结果是,我们无法理顺自己的情绪,无法弄清何时真正需要他人的帮助,何时能够自己应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会放弃自己的情感需要,变得更加抑郁。与他人交流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向他人求援。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事实上,知道自己的需要,并且能够表达出来,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当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别人的帮助的时候。

当然,我们对他人也会抱有一定的观念。其中,我们关心的主要有两大类:即他人拒绝或无力帮助我们,及他人应当帮助我们戎他人没有表现对我们的关心。

(1)第一类观念包括:他人太忙了,没有时间管我;他们没有义务管我;他们会因我们的需要惩罚我;他们无法理解我;他们不希望我的需要大多;获得一点帮助无济于事。

(2)属于第二类的例子如下:当我需要的时候,他人应当帮助我;我的需要比他人的需要更为重要;如果他们没有给予我所需要的帮助,便说明他们不爱我。

需要他人是我们本能的一部分,当我们处于应激状态下,对他人的需要程度会自然提高。进入成年后,我们的需要不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这也是很正常的。人们常常无法理解我们的感受,因此,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

有时,我们常常将自己的需要放在一边,转去考虑他人的需要,这时出现的典型观念是:

(1)我必须把他人放在首位。

(2)将自己的需要放在他人需要之前是自私的。

(3)我必须像别人要求我的那样生活。

(4)自我牺牲是好的。

(5)我需要被他人需要。

(6)如果我付出很多,他人同样也会回报我。

这里,付出与得到应当是平衡的。如果我们偏向一方(比如,感到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如果我们诚实面对自己,我们就会时常关心他人,以使自己感到更舒服:((我是个好人,因为我关心别人。只要我们诚实,就会意识到,我们关心他人是为了使自己感觉更好,或者为了更公平。如果我们自欺:“我关心他人的动机纯正,没有任何附加条件。”那么当别人没有回报我们时,我们就会感到沮丧。

有时,为了使自我感觉更好,我们尽力地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关心他人的角色,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被他人的需要所湮灭,于是我们疯狂地想摆脱肩上的重负。但如果你落入了自我牺牲的陷阱,你就不会认为这种逃脱的需要是为了退步抽身、更好地照顾自己,而变成了内疚等不良情绪的根源。

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仆人,别人就会把你当作一个仆人。除非你面对自己的需要,否则很难与他人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由于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都有社会和情感需求。但有些人要么需求过度,要么固执地认为自己脆弱无能,无法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

A。欺骗

抑郁时,我们变得非常敏感,经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原因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对被欺骗的敏感性。

对于被欺骗,人类普遍会感到气愤,比如配偶不忠、朋友令我们失望,或者他人不信守诺言——所有这些都能激发我们的负性情感,因为我们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

我们天生就对被欺骗有一种敏感性(因为被欺骗是一种威胁)。然而,当我们抑郁时,会发现欺骗无所不在。因为一旦我们感到威胁,大脑就会迅速得出结论。例如,当简病愈去上班时,她的同事问她身体如何,她想:“他们这么问仅仅是为了使他们自己感觉更奸,他们并不真的关心我。”事实上,简等于是说同事都在欺骗她。

当我们抑郁时,就越发敏感,怀疑他人都在假装友善,欺骗自己。如果他们稍令我们失望,或由于某种原因忽视了我们,我们就会由此引申出许多含义。这是因为,抑郁使我们对社会威胁更加小心。

抑郁的人常感到自己付出很多,得到的回报却很少。“我经常给他人打电话,但没有人给我打电话。”当我们心理健康时,我们能很好地意识到,人们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需要的那样关心我,是因为“生活原奉如此”或说“他们就是那个样子”。人们不那么关心我,不等于说人们根本不关心我。然而,当我们抑郁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会激惹我们,我们认为他人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关心我们。

意识到这是大脑草率得出的结论至关重要,尽管你可能感到别人假装关心你,或者,你感到自己不值得他们关心,要记住,这并不一定是事实。当我们抑郁时,我们很自然就会这么想。然而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挑战我们的想法,以免抑郁欺骗我们,使我们相信那些事实上并不存在,或是虽然存在,却没有那么严重的威胁。

B。社会等次

许多抑郁观念与我们的地位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关,而后两者正反映出我们的自卑。抑郁的时候,我们常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得出自己能力不足、不完美、失败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欢迎的结论——这些结论,常常将自己降了一个等次。

玛丽的男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其实,玛丽并不真的感到难过(因为她一直想结束这段感情),然而,她常常为自己关于“地位,等次”的想法而郁郁寡欢:为什么“她能拥有,而我不能?或许是我做爱的技巧太差?或许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吸引人?”正是这种为什么会输给另一个女人的想法,使她陷入抑郁。

自卑感常常表现为羞耻感和无能感。我们抑郁的时侯,大脑看到了威胁我们能力和自信的信息,以致一次失败或挫折,就会被大脑视为我们将会次次失败的证据。

约翰在工作答辩失利后想:“我没有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能力不足,在重要的事情上,我永远都不会成功。”康复后他说,尽管平时他也会因失败而感到失望,但他信守这样的格言:“你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但这次失败,使他的大脑草率地下了结论。恰逢此时,他的爱情也遭受了风波,这一压力,可能提高了他应激激素的分泌,使他的大脑很容易就产生了失败感。

我们知道,动物之间并非总在彼此作战,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它们认为自己有得胜的把握后,才开始战争。我们的大脑也有这样的机制,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许多情形都能影响这一机制——例如。疲倦乏力、生病、失眠、应激等。问题是,抑郁后,我们面临的困难看起来似乎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们便开始启动“安全胜于后悔”的工作模式,我们感到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能成功,我们注定耍失败。生活在最下层。尽管,这一机制的进化含义是避免我们挑战毫无胜算的情境,然而,一旦陷入抑郁,我们的精力就耗竭了,我们告诫自己“连试都不要试”。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机制也避免了我们进一步失败的可能。然而到现在,人类将这一刹车踩得太过。另外,由于人类常思考自己的失败,并借此进行自我判断,因而加重我们的抑郁。

抑郁人格的产生

当我们抑郁的时候,经常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目前的状态。有时候,抑郁的原因很容易找到,比如人际关系破裂,但另一些时候,导致抑郁的原因却不易被发现。

(一)抑郁成因分析

有关抑郁产生原因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类: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有些理论或许深奥难懂,但不理解这些理沦并不影响您看这本书。我在此介绍这些理论的原因是有些人的确对这些理论感兴趣。事实上,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跳过,直接看第二部分。如果你希望对抑郁的有关理论做一定的了解,你或许会发现,每种理论都有适合你的东西。当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敢自称能回答所有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了抑郁?这成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大约2000年前,希腊人认为,抑郁状态是体内“黑胆汁”(blackbile)过多所造成的,而“忧郁”一词本身的含义就是“黑胆汁”。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即黑胆汁增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希腊人对这——问题的看法非常复杂,他们认为有些人天生属于黑胆汁——忧郁型个体。然而他们也相信,压力、饮食以及季节变化能够影响体内黑胆汁的含量。可见,希腊人已经意识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导致了我们心情沮丧,而心情沮丧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的生理过程,即黑胆汁的分泌。

我们抛弃了旧有的“黑胆汁”理论,通过研究脑化学变化,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神经化学变化”来寻找抑郁的形成原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富于思辨:有些人认为脑化学变化导致了抑郁,然而,尽管那些抑郁病人的确产生了脑化学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脑化学变化导致了抑郁。例如,我们知道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等于说肾上腺素是导致抑郁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减少肾上腺素就能治疗焦虑。好比一个强盗逼我们给钱,我们的肾上腺素水平可能会提高,使我们产生一定的焦虑体验,如果想消除这种焦虑,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强盗弄走,而不是服用某种药物。

我们的理论常常缺乏互动的观点,即我们没有考虑生活环境(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们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你去看医生,她或他将你精确地诊断为抑郁症,并给你开了些药物,这些药物有效地缓解了你的情绪,改善了你的睡眠,降低了你的焦虑感。但药物不能帮你找到最初导致抑郁的原因,也不能教你学会更好地控制它。

另一方面,一些心理学家将抑郁完全归咎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与非抑郁状态相比,在抑郁状态下,我们的大脑的确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心理与身体是统一的,当我们焦虑、愤怒、欣喜若狂或性欲高潮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的确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这一事实表明,我们一旦陷入抑郁便很难自拔。有时候,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的帮助(假设副作用不是那么严重的话),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抗抑郁药物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若想把问题弄清楚,我们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即考虑大脑、我们的观念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在抑郁状态下,大脑皮层活动发生了某种变化。比如,睡眠机制受到影响,控制积极情绪的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而控制消极情绪的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最重要的是,大脑信息保持过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明确揭示这些变化,但是界内人土普遍认为,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是脑内单胺回路的变化。脑神经化学物质的真实变化非常复杂,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抗抑郁药物能够提高控制积极情绪的单胺系统的活动,抑制控制消极情绪的单胺系统的活动。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理稍有不同(见抗抑郁药物的有关章节)。问题的关键是:大脑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我们的大脑至少受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我们成为抑郁易感人群。

1.基因

第一种可能性是有些人天生具有抑郁的易感性。我们陷入抑郁状态是因为我们脑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出现异常,这种异常根源于我们的基因,即控制着大量生物化学物质的DNA片段。如果这种见解成立,那么我们就会看到抑郁在家族中的延续,即抑郁具有可遗传性。

同样,如果上述假设成立,我们将在那些寄养在不同家庭的双生子身上,发现相同的抑郁易感性。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双生子中的一个患有抑郁症,另一个出现抑郁的概率则远高于普通人群。并且,抑郁越严重(如精神性抑郁或双向抑郁),共同患病概率就越大。对于异卵双生,这种共同患病的概率虽然也高于普通人群,但低于同卵双生的人。以上事实说明,某些抑郁病症具有基因基础,基因降低了生活事件引起大脑抑郁状态的阈限。

当然,我们下结论时应避免犯简单化的错误,认为“所有抑郁病症都是遗传性疾病”。因为,首先,是否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抑郁的界定,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些类型的抑郁症有基因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抑郁症都有基因基础。其次,如果某人的近亲有某种心理疾患,如焦虑、嗜酒等,他本人罹患这种疾病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然而,常识告诉我们:同卵双生以外的任何人,彼此间基因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翻版。对婴儿的研究表明,自一出生,婴儿就表现出不同的秉性,一些婴儿胆小,而另一些婴儿则更喜欢探索新事物。

2.成长

基因是生命的基础,它们决定于我们眼睛、头发的颜色,并且是我们成长的动因。例如,随着我们的成长,基因保证了性器官的发育。然而大脑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独立于外部世界的闭合系统,相反,早期人际关系影响了我们大脑神经细胞的连接类型。据我们所知,在此方面,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儿童早期大脑的成长发育依赖于社会影响。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其肭发育状况有别于那些经常受虐待、受威胁的儿童。

上述观点将外部事件与我们躯体、大脑的内部变化联系起来,使我们意识到,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举一例说明,如果我们处于应激状态,诸如可的松之类的应激性化学物质便开始作用于人脑,久而久之,大脑信息传递过程就会发生变化。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影响“神经受体”的活动,而且影响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彼此间的连接方式。因此,从一出生,大脑就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抑郁的易感性在生命的早期就埋下了种子。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那些患慢性抑郁症的病人都有受虐待的历史,其中一些人的应激系统的敏感性有明显地提高。

抑郁的生物敏感性可能源于童年那些影响大脑生长、发育的生活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因这一论断产生悲观的想法,因为心埋干预对于这一症状的改变大有帮助。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这种敏感性,对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学习,并且主动参与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而且能改变这种敏感性。

3.不可控的应激事件

使我们大脑陷于抑郁状态的另一个因素是应激。许多年前,马丁·塞里格曼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给动物施加不可控的应激刺激,他们会表现出抑郁病人所有的消极和被动。后来,另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试图弄清楚:处于不可控应激刺激下,动物的大脑发生了何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脑变化与人类抑郁时的大脑变化非常相似。例如,控制积极情绪与行为的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如果给动物施加可控性应激刺激,动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大脑变化,即控制积极情绪与行为的大脑皮层活动大大提高。同一应激刺激,不同的可控水平,能导致动物大脑完全不同的生物变化。如果你处于应激状态,但你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你的大脑是一种变化模式;如果你处于应激状态,但对面临的状况无能为力,你的大脑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其中,应付方式是关键因素。

这些研究发现至关重要,它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应激刺激的应付能力越强,我们脑内发生的生化变化就越小。

4.进化层面

进化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常常陷入各种令人痛苦的心理状态,是因为我们具有“某种特定的潜能”。比如我们所爱的人突然辞世,我们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我们可能让他人分担这种痛苦,也可能一个人独自承受,但无论如何,我们体内都有悲伤的潜能。类似地,我们每个人都有攻击的潜能,如果他人伤害了你的孩子,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报复欲望。同样,我们也都具有性或焦虑的潜能。

(二)关于焦虑的探讨

1.导致焦虑的原因

让我们探讨一下焦虑。我们知道,任何动物都具有内在的(或说天生的)战斗一逃避系统,当面临威胁时,这一系统就被启动,体内肾上腺自动分泌肾上腺素,使我们对危险产生警觉,并针对不同的危险,采取不同的行动。例如,当受到强盗的威胁时,我们的心率加快,我们或反击或逃跑。但是,正如晕血的人看见血就晕倒一样,有时我们的恐惧对象并不会伤害我们。例如,枪、电占、汽车的致死率远高于蜘蛛的致死率,但更常见的是对蜘蛛的恐怖。理智上我们知道蜘蛛不会伤害人类,但人们对蜘蛛的恐惧丝毫不会因此而减少,好像人类大脑中存在某种“蜘蛛恐怖”程序一样。

进化论对此的基本观点是:大脑之所以能转换到某种状态,是因为大脑预先设定了转换到该状态的程序。就是说,抑郁状态中大脑的生物学变化是脑内潜在抑郁状态被“激活”所造成的。类似地,我们脑内,还有潜在的焦虑状态、愤怒状态、兴奋状态、悲伤状态等。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抑郁状态都是相同的,抑郁具有不同的类型,且基因、敏感性、生活事件以及其他因素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敏感性及病症类型。

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抑郁对人有什么好处呢?焦虑、愤怒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抑郁看起来却没有什么价值。这里我们首先要说的是,人类具有放大各种心理状态的能力,我们能预见动物无法预见的危险,我们会为未来的事件忧虑——比如晚会将怎么样,面试是否会顺利。我们内部的生理机制(即战斗一逃避系统)会令我们感受焦虑。这一机制从进化学角度讲,已具有百万年的历史了。但是在人类,许多种刺激可以将其激活。你会进一步发问,即使人类能够放大潜在的焦虑状态,那么抑郁的价值又表现在何处呢?事实上,关于这一问题有许多种可能性。

(1)防止我们水中捞月

一种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抑郁,其适应性功能表现在,它帮助我们放弃不大可能实现的追求,因为抑郁情绪减少了我们从某类事件中获得的快乐,所以我们更容易放弃。如果没有东西(如情绪低落)阻止我们追求那些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很可能徒然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放弃不大可能实现的追求

进化论认为,许多种抑郁症状与悲痛具有相似性。当我们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痛,我们一旦陷入悲痛状态,就会变得焦虑、痛苦,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至少一段时间内如此),最后陷入抑郁状态。悲伤和痛苦的进化价值是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关系。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具有悲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不会在乎自己与他人是否存在着亲密的关系。从进化观点来看,亲密关系对于我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寻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向来是积极主动的。如果没有这种关系,我们就会变得非常郁闷,因此,“依附关系的丧失”非常令人痛苦,因为这是生物预定的。我们需要亲密关系,并且在与他人相处时会感到快乐,这是生物性的反应,是进化的需要,儿童尤其如此。

有时,尽管人们没有经历任何重大的损失,也会陷入抑郁状态,其原因是这些人从未体验过被父母爱、被父母需要的滋味。他们也曾经想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在早期家庭生活中,他们发现亲密关系常常与惩罚、威胁相联系,因此,他们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要么是自己不可爱,要么是他人不可靠、会令其失望。因此,这种抑郁不仅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对无法获得的亲密关系的渴望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与他人建立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人际关系。有些人常体验到“依附焦虑”,他们对被拒绝、被抛弃充满恐惧,他们对被单独留下感到焦虑,对与他人分离感到愤怒。相反,另一些人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令人痛苦的事情,因此,他们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还有一些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有时他们看起来非常需要亲密关系,需要证明自己可爱,但另一些时候,他们却远离人群,孤独而冷漠。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人际模式,应激会极化该种模式。例如,在应激状态下,我们通常更需要我们所爱的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无法获得这种肯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我们就会陷入抑郁。

(3)使我们避免毫无成功希望的奋斗

进化理论认为抑郁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失败感、被压制感有关,抑郁使我们放弃挑战,减少抱负,使我们放弃乐观求索的态度,使我们感到羞耻、自卑。

这种理论还认为: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在此方面存在生物学差异。那些被迫顺服的动物,或经常受攻击的动物,会表现出与抑郁个体相同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因此,这一理论认为,一些抑郁与潜在的心理状态有关。该状态能够被失败情境或强制服从的情境(由于恐惧,不得不做奉不喜欢的事)所引发,这也是抑郁个体常感到自卑、无价值、受压抑(社会阶层较低)、缺乏自信的原因。他们认为尝试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这种想法极易使人放弃理想、降低期望。

2.对导致原因的分析

因此,抑郁的人不仅被自己或别人评价为消极和低人一等,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他们真的会被他人排斥,并被冠以“不可爱”、“一钱不值”、“废物”、“坏人”、“无用”等用以描述低等人物的词汇。情绪可以作为一种传递自我信息的能量调节系统,借以向他人表明挑战他人的信心、显示获得重要资源(如朋友、性伙伴或满意的工作等)的能力。

很多情景都会诱发我们的失败感,有时,我们一想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会产生失败感。我们想尽全力摆脱这种感觉,但无济于事:有时,别人苛责我们,我们便逐渐相信了他人对我们的粗暴评判,以致最后被自己的苛责、挑剔击垮了。我们常常做一些能贬低自己的社会比较,并由此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更聪明。抑郁状态下常见的是无价值感、自卑感、不胜任感和无能感。他人或我们自己传递的信息常常不是关于自己如何可爱、如何被接纳、有价值,而是批评和贬低性的。

被迫屈服以及受困的情境常易激活抑郁状态。如果我们婚姻不幸、工作糟糕,或者处在一个我们不喜欢但却摆脱不掉的环境中,我们就会有夹缝中求生、无力自拔的感觉。举两个例子:戴维负有沉重的债务,并且习惯了某种生活风格,他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感到受困于充满压力与苛责的环境中。凯蒂住在失业率很高的贫民区,丈夫经常打她,她自己没有钱,又要负担两个孩子,便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受困于这样的环境中。

导致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二种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由于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有尖败感。当我们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失败感。然而,正是抑郁情绪防止了我们继续走那条成功概率很小的路。

造成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三种原因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永远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常会体验到愤怒(经常是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总是冲突双方的失败者。以弗兰为例,她的冲突发生在她与母亲之间,无论她做什么,她母亲总是挑她的错,并教导她应当如何去做。弗兰感到无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感觉自己很差,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每逢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总感到母亲比她更强大并牢牢地控制着地。

很明显,某些情境会引发我们某种心理状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其一,它能帮助你理解你所体验到的抑郁;其二,如果你能抓住问题的精髓,你将明白抑郁症状与内部潜在状态的激活密切相关。如果将抑郁看作是体内被激活的一部度,使我们感到羞耻、自卑。

这种理论还认为: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在此方面存在生物学差异。那些被迫顺服的动物,或经常受攻击的动物,会表现出与抑郁个体相同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因此,这一理论认为,一些抑郁与潜在的心理状态有关。该状态能够被失败情境或强制服从的情境(由于恐惧,不得不做奉不喜欢的事)所引发,这也是抑郁个体常感到自卑、无价值、受压抑(社会阶层较低)、缺乏自信的原因。他们认为尝试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这种想法极易使人放弃理想、降低期望。

因此,抑郁的人不仅被自己或别人评价为消极和低人一等,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他们真的会被他人排斥,并被冠以“不可爱”、“一钱不值”、“废物”、“坏人”、“无用”等用以描述低等人物的词汇。情绪可以作为一种传递自我信息的能量调节系统,借以向他人表明挑战他人的信心、显示获得重要资源(如朋友、性伙伴或满意的工作等)的能力。

(1)情景说

很多情境都会诱发我们的失败感,有时,我们一想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会产生失败感。我们想尽全力摆脱这种感觉,但无济于事;有时,别人苛责我们,我们便逐渐相信了他人对我们的粗暴评判,以致最后被自己的苛责、挑剔击垮了。我们常常做一些能贬低自己的社会比较,并由此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更聪明。抑郁状态下常见的是无价值感、自卑感、不胜任感和无能感。他人或我们自己传递的信息常常不是关于自己如何可爱、如何被接纳、有价值,而是批评和贬低性的。

被迫屈服以及受困的情境常易激活抑郁状态。如果我们婚姻不幸、工作糟糕,或者处在一个我们不喜欢但却摆脱不掉的环境中,我们就会有夹缝中求生、无力自拔的感觉。举个例子:戴维负有沉重的债务,并且习惯了某种生活风格,他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感到受困于充满压力与苛责的环境中。凯蒂住在失业率很高的贫民区,丈夫经常打她,她自己没有钱,又要负担两个孩子,便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受困于这样的环境中。

(2)目标说

导致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二种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由于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有失败感。当我们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失败感。然而,正是抑郁情绪防止了我们继续走那条成功概率很小的路。

(3)失败者的角色

造成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三种原因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永远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常会体验到愤怒(经常是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总是冲突双方的失败者。以弗兰为例,她的冲突发生在她与母亲之间,无论她做什么,她母亲总是挑她的错,并教导她应当如何去做。弗兰感到无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感觉自己很差,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每逢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总感到母亲比她更强大并牢牢地控制着她。

很明显,某些情境会引发我们某种心理状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其一,它能帮助你理解你所体验到的压抑;其二,如果你能抓住问题的精髓,你将明白抑郁症状与内部潜在状态的激活密切相关。如果将抑郁看作是体内被激活的一部分,你将能更好地对其施加控制。你的抑郁状态是你众多潜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它并不比其他心理状态更能代表真实的你。

(三)反思自己

人生有如琴弦,你既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制造出令人厌烦的噪音。人生的一大任务就是弄懂我们擅长哪些曲调,并学会在需要的时候将它弹奏出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感到自卑,我们就会激活潜在的抑郁状态。因此,想摆脱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1.对自己的愤怒

近年来,我们对抑郁的心理学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许多理论、学说针对思维方式、态度、行为如何提高了我们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提出:一个人面对丧失,将愤怒转向自己,就会出现抑郁。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愤怒内化论”。后来,我们的确发现,抑郁的时候,我们经常感到愤怒,有时是针对他人,但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我们自己。

最近,一些心理学家就抑郁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抑郁的人,其行为方式无法给自己带来积极的结果或更多的快乐。许多人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因为他们发现,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满足或自信。如果他们没有工作、缺少朋友,而同时又患有社会性焦虑,那么他们会断绝曾给他们带来过快乐的一切社会交往。

对抑郁研究最多的心理学说是所谓的“认知学说”。这一学说关注于我们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最初是由精神病学家贝克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不谋而合提出来的。许多帮助抑郁者自助的小册子使用的都是认知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摆脱抑郁的建议,其中认知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让自己沮丧

对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人们能够学会检验自己的看法,并学会以新的方式看问题。认知疗法的主旨,在于教会病人反思自己的态度与观念,帮助病人意识到思维方式是如何使他们陷入沮丧的(特别是造成失败感)。改变他们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看法,其病症就能得到缓解。如果他们进一步改变对自己的根本看法,将增强对自己情感的把握能力,从而减小陷入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

当抑郁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内外交困(内部,表现为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产生悲观看法;外部,表现为贫穷或人际关系差)。学习从新的角度看待内部问题,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如,我是个废物),能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外部问题。

3.消极的思维方式

抑郁的人常用特定的方式思考,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什么因素导致我们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认知理论认为,在儿童时期,我们形成了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后来,这些基本观念开始控制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如果有人经常说我们不可爱、是个失败者,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墓奉观念。再如,如果儿童时期人们常说他不善于运动,后来,这就会成为他对自己的看法,他会进一步减少运动,并且由于这种回避的态度,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擅长运动。反过来,这又强化厂他不善于运动的自我观念。当他长大后,会继续避免运动,因为一旦他们尝试运动,那种觉得自己不擅长运动,或自己看起来很滑稽可笑的想法就会出现(尽管成年后他的动作看起来很优雅)。因此,早期观念和经历对后来的情感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成长的代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的自我看法经常是被压制或是被隐藏的(处于潜在状态)。但当某些重要生活事件发生时(如某重要的人际关系解体了),这种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和想法就会死灰复燃。因此,当我们为某种关系的瓦解而痛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儿童期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释。例如,“导致人际关系破裂的原因是我不可爱”。消极观念影响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方式,因此,当我们发生不幸的时候,尤其是不幸事件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时,我们常把它看作是自己不可爱或是个失败者的明证,而不是将之归咎于运气或生活的本身。

莎莉生活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告诉她,当年怀她的时候,母亲已经结婚了,不幸的是,婚姻不令人满意,她母亲常想,如果没有怀孕,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形。她经常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已经干了哪些哪些事情。莎莉感到母亲认为是她拽了后腿,这没有引起莎莉的愤怒,却引发了她强烈的内疚感。当母亲暗示出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时,莎莉会将其视为母亲要抛弃她的警报。她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废物,常影响他人做他们喜欢的事,人们不喜欢我呆在他们周围,我千万不能做那些令他们讨厌的事,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离开我。”

这些基本观念影响了她一生,每当冲突发生时,她就会感到焦虑,认为“或许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我一定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一旦她觉得自己拒绝了别人,或使他人不快,她就会感到内疚。结果,她发现自己很难自信,经常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当她与多年的男友分手后,她想,“没有人真正需要我,我是个废物,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念不是冷调的,而是充满了情绪色彩。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些理念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观念,潜藏着巨大的愤怒。经常性地屈从于他人(使自己服从于他人的需要)会导致不公平感。毕竟,莎莉没有主动要求自己出生,为什么她必须做那些别人需要的事情呢?为什么她如此不讨人喜欢呢?当然,她认为,自己一旦自信起来,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因此,这些愤怒的观念和想法不得不被“压抑”和“避免”。她感到,既然母亲为她尽了全力,她就没有权利向母亲发怒。否则,自己就是一个坏人,一个背叛者。

因此,可以说,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方式导致了(至少是维持了)我们的抑郁状态。稍后,我们还将看到,我们的观念能使我们沿着螺旋形轨道下滑到抑郁的漩涡中去:当我们抑郁的时候,我们有较多的消极观念,而一旦有了消极观念,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抑郁。下面概括一下莎莉的基本观念与情绪,以及二者如何共同影响了她的生活。

(四)早期儿童经历

妈妈曾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她会做更多的事情,她的生活将是另一番景况。因此,我总担心母亲会有一天离开我。

1.基本观念

我对他人而言是个废物;我阻碍了他人做他们喜欢的事;人们不喜欢我呆在他们身边;我不能做拒绝他们的事;我必须扮演人们需要的角色;表达愤怒或强调自己的需要会导致他人的排斥;我必须对他人的爱心怀感激;如果我表达内心的不满,我就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坏人。

2.基本行为

缺乏自信;避免冲突;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人际关系破裂、重要人物离我远去。

3.典型观念

对他人而言,我是个废物;我永远无法处理好;我如果不在他周围就好了;我难以处理人际关系。我难以忍受孤独。

4.症状

睡眠不佳,精疲力竭;经常考虑丧失,自我责备;无价值感;丧失享受快乐或美好事物的能力;无望感;体重下降;空虚感;恐惧感、无目标感。

您或许会注意到两点:首先,她的依附关系存在问题。她对建立亲密关系焦虑不安,感到自己可能会被抛弃。但是,她的行为方式(即她的人际策略)使她看起来像个附庸,甚至像个奴隶。她的人际关系没有提高她的引言心,相反,她不仅没有感到自己与他人相处融洽,反而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当她考虑自己的观点和需要时,她感到自己既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结果,她的自信常依赖于某种人际关系,如果没有外在的肯定,她会感到自己空虚、脆弱、自卑和依附于他人。

(五)早期创伤经历的影响

早期创伤经历对个体的价值观、自我评价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某些受过性虐待的人,会认为性是丑陋、肮脏、危险的(甚至他们自己也是丑陋、肮脏的)。创伤经历将影响他们的性生活和性快感。

1.父母的恶劣态度

有的父母不善于应付挫折,他们骂孩子,或者拿孩子出气,这对于儿童而言是极为痛苦的。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挨批评是因为父母的挫折耐受性低。作为被攻击对象,他们常常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真的很坏。有的父母无法给孩子身体上的爱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或者为此感到尴尬。更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身体爱抚,尤其对于男孩,会使他们变得女里女气。

许多抑郁症患者回忆,他们早年的生活缺乏一种爱,有时父母甚至很粗暴。现在,你应当思考:你早年形成而至今仍然保留的价值观有哪些?你要重新审视它们,抛弃那些对你不利的价值观。如果别人曾经对你非常粗暴,现在不正是你该善待自己的时候吗?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将我们的父母看作是有自己问题的、不完善的个体;相反,我们认为,他们这样对我们肯定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肯定是我们某些地方做得不对,以至于父母如此对待我们。父母对我们的苛责使我们学会了苛责自己。然而,我们应当通过了解、领悟以及个人的努力,改变这些习惯,学会爱自己。

社会学层面

抑郁病人不仅存在内部问题,如思维方式、消极情感等,同时也常常面临一些外部问题。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些外部问题。许多社会学研究者(例如乔治·布朗与哈里斯)发现:外部(社会)因素在抑郁的形成和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事件使我们易于罹患抑郁症(被称为易感因素),而另一些事件会使我们陷入抑郁(被称为诱发事件)。

2.自尊水平低

正如进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抑郁的易感性与尤法和亲近、可信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尊水平(即无能感、自卑感、无价值感或劣等感)属于易感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自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能给我们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的社会角色,以及那些重视我们的朋友。

一些人认为,作为父母,照看孩子是其社会角色的全部内容。事实证明,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尽管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但是,我们无法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仅与那些耗人精力,无片刻安静的孩子呆在一起(坦白地说,他们会使我们精疲力竭!)。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很多,但我们却无法向他们寻求支持,与他们分享个人情感。而且,孩子也不能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至少在这一点上不如成人。

事情会突然向我们袭来:我们发现对方有外遇;失业造成了经济紧张;孩子患了严重的疾病;我们遭受了严重的失败……那些看上去对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能使我们从悬崖边缘一步跌进抑郁的深渊。

(六)社会角色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自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即我们做什么。这些社会角色赋予我们一定的社会阶层或地位。如今,照料孩子尽管仍是人生中最重要、对情感要求最多的工作之一,但“家庭主妇”已不再被视为有地位的社会角色。

年轻人之所以会陷入抑郁,其原因是他们缺乏明确的社会角色(如工作)及归属感。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并因自己的作为受到尊重和欣赏,是获得自尊和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保证。工作能为我们指明生活的方向,使我们对未来有所计划,还能提供给我们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如果没有工作,我们会感到自己不被社会所需要,没有明确的社会身份,没有生活目标,并且会感到孤独。

以凯丝为例,她想结婚,但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工作成为她生命的全部。在54岁那年,她患了严重的疾病,不得不提前退休,这使她非常痛苦。渐渐地,她陷入了抑郁状态,断绝了与朋友的联系,尤其是那些仍在工作的朋友。

许多来治疗的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无法找到工作,或者无法找到家庭生活以外能提高其自身价值的角色。其原因有时是因为他们太紧张,有时是因为父母不允许,还有些时候是因为困难太大。另外,目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丧失了进化形成的适应功能,这些非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问题的出现。适应性的家庭模式是近亲杂居式的,孩子们不是被困在小家庭中,而是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亲戚、朋友都能帮助照看。妇女们也不像现在这样被隔绝于团体之外。我认为,现代人抑郁发生率如此之高,与我们异常的生活模式不无关系。

对导致抑郁的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罹患抑郁症并不代表你是一个很糟糕,或是很脆弱的人。也许是你的生活方式使你比别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一旦你放弃自我无能感、停上自责,你就会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值得注意的是,照顾孩子不一定会令你感到快乐。事实表明,孩子会减少夫妻生活的快乐。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能带来乐趣,而是一旦孩子“离巢”后,你会更容易感到社会角色的丧失,从而陷入抑郁。

该理论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男女在生殖机能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某种激素水平的差异)。换句话说,女性的大脑与男性的大脑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提高了女性的患病率。近来,有研究表明,男性大脑与女性大脑在加工情感信息方面存在差异。然而,是否这种差异提高了女性的患病几率,目前尚不得而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两性成长中“社会化”方向的不同,是导致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女性更容易被培养成顺服、温柔、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较低的个性。因此,受性虐待的女性要远高于男性。其次,男女认识和应付消极事件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面临人际问题时,女性更倾向于关注情感因素,产生自责),女人更关注自己的情感,更愿意暴露自己的悲伤和不幸,她们更需要亲密的关系,更喜欢思索自己的不幸(这可能是因为她们更孤独);相反,男人在遇到问题时,习惯于责备他人,并且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男儿有泪不轻弹”,需要爱被认为是女人气的表现),如果遇到情绪问题,他们更可能泡酒馆或向他人寻衅滋事。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女的这一区别,是社会条件和性别角色不同所造成的。女性在社会或家庭中,更易处于从属地位,常被限制于家庭中,服从男性的统治(如性虐待)。如果女人减少自己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并且维持自己的从属地位的话,婚姻对女人是没有帮助的。

抑郁情绪的排查

据WHO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者超过4.3亿,我国1999年调查资料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3.86%,近年资料报告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抑郁病人自杀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近20倍,并且成功率极高,使该种疾病倍受重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由于条理性强,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比一般人更高,更完美,他们终日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人一旦遇到某些挫折,容易产生负面的抑郁心理,全盘否定自己。特别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最易发生心理危机。

某大型商场的老总,正值中年,事业如日中天,然而由于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终于在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上吊自杀了。据其身边的人说,自杀前他还给中层干部开了一次会,商讨如何组织好当年商场夏令商品供应。

某县的一个女县长,大学毕业后,在仕途上一路顺风,但由于未能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致使婚姻破裂,一向支持她的老公因无法忍受死水一般的婚姻,最终离她而去。当她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幸福的婚姻时,便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中,最终以一瓶安眠药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李某,男,37岁,出生于广东省,未婚,汉族,公务员,本科生,无宗教信仰,2003年1月11日入院。

主诉:左手不自主运动半年,行为怪异10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病,主要表现为左手不自主运动,述控制不住,发作时伴有心烦,目光呆滞。患者疑心大,怀疑自己的病很重。近10天来出现怪异行为,发作时在地上打滚,但意识清,无四肢抽搐,且发作时很紧张,为求系统治疗,入住我院。近一周来无寒战发热,无胸闷,胸痛,心悸,气促,咳嗽,咯血,精神差,睡眠差,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

过去史:既往曾行结核菌素试验可疑阳性,疑有结核病,曾服药治疗。否认有肝炎,肾炎,心脏病,高血压痛史,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

个人史:分娩时顺利,足月产,为第一胎。小学读书,曾从家旁的树上摔下来,当场昏迷,醒后自己到卫生所看病,医生没说什么。与同学关系很融洽,经常打羽毛球,足球,下棋。有四姐弟,兄妹感情深厚,放学后常四个人一起玩,像是一个整体。大学毕业后听从母亲的话,放弃到东莞的工作,回湛江工作。与同事关系不错,与上级无矛盾。与一个表哥同住多年,感情非常好,是患者最贴心的一个朋友。今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表哥要离开,以后再也不回来湛江。患者听到这件事之后自觉左心冰凉,心里非常难受,在家里哭了很多回,连饭也吃不下。现在仍然很在意,不敢听表哥打过来的电话,一听到表哥的声音就想哭。患者择偶严格,至今未婚。一直有听到别人对此事的评论,不过都不大在意。3个月前同事陆续调到其他地方工作,孤独感越来越强。当时抗结核治疗,治疗鼻窦炎,身体很虚弱。吃了医生开的中药后感到全身发热,兴奋,手抖得更加厉害。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精神病患者,无嗜酒,吸毒及无明显原因自杀的情况。

体格检查

T36.9P72次/分R20次/分BP101/6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自主体位,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放射灵敏。外耳道及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唇无发绀,咽无冲血,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未闻及干湿哆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整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十二对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膝反射稍亢进,病理征未引出。

精神检查

意识清,接触尚可,对答切题,思维连贯,发作时情绪紧张,存怪并行为,疑心大,睡眠障碍,而且失眠,自知力不完整,可疑的被控制感,无幻觉及妄想症状,定向力完整。注意力集中,智能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正常范围脑电图。

(2)X线:双肺纹理增重。

(3)三大常规正常。

(4)甲状腺激素检查:正常。

(5)性激素检查正常。

(6)肝功能正常。

治疗:认知治疗、催眠治疗结合药物治疗。

给患者做催眠治疗的过程记录:

精神心理科的所有医生和两三个护士站在患者病床的周围,开始跟患者交谈:“你的抽动症其实就是你体内的风在作怪。知道什么叫做风吗?跟中医那个风是类似的。”

“我听说过,就是风症那一类的病是吧?”

嗯,嗯,对了,就是中医说的那个病。现在啊,我们医院就进了一种药,它是专治你这种痛的特效药。一吃下去就好的,一用就有效的。只要是对你这个病有效,马上就会有反应的。之前我们也知道这个药,知道这个药是治疗你这个病的特效药,只不过我们医院一直都没有,所以也不好意思跟你提起这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医院有这种药了,昨天才买回来。我没知道这种药是你这个病的特效药,今天一大清早就叫护士到药房拿回来了。你知道吗?

“嗯。”患者点头说。

“因为它是特效药,所以只需要一剂,打下去好了就好了。好了之后就再也不会抽动了。头不摇了,哪里都不会再抽动了。”

“这种药打进去时如果有效,你就会感到全身很温暖,是马上就能感受得到的,你明白吗?”

“嗯”

“好吧,你现在躺到床上去,盖好被子——轻轻闭上眼睛——好,慢慢睡觉——慢慢地感受你的呼吸——你的呼吸很平稳,很有节律——你觉得很舒服,现在你想着你的头顶,想着你的头顶——对了,想着你的头项,慢慢地感受你的呼吸——想象有一股气流从你的头顶下来,到你的耳朵,你的颈,你的肩膀,顺着身体流到胸部,再由胸部流到腹部,再到双下肢——双腿——慢慢地,流向全身。现在你感到全身很温暖,觉得很舒服——你慢慢地体会这种温暖的感觉.当你感觉到温暖的时候,请动一下你左侧拇指。”

患者左侧拇指轻轻地动了一下。

“现在睁开眼睛,用口呼吸,将气一口一口地呼吸出来——再用力将气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呼出来——感觉一下自己的喉咙——很温暖——如果你感觉到喉咙很温暖,请动一下你左侧拇指。感觉一下你的身体——很温暖——很温暖——你身体里的风已随着温暖驱到了九霄云外。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抽动了。已经好了。从今以后,病就好了.现在,你就好好休息,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病已经好了。”

在医生暗示下,患者对特效药非常有信心。暗示治疗当天晚上,患者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抽动症状完全消失,暗示治疗成功。次日再予静推葡萄糖酸钙20ml并继续予暗示治疗,说是巩固疗效,彻底清除病根。并由主管医生陪病人多说话,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继续予百优解、阿普唑仑等药物治疗。此后一个星期,患者无诉风症抽动。晚上睡眠可,情绪稳定,病情痊愈,予出院。

对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认为患者在工作后有怀才不遇感,感情上受到挫折,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孤僻,少与别人交流,长期心情压抑的背景下诱发错误的心理认定,坚决认为自己有病,并出现全身的“风症”抽动,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改善患者的心境后,再予暗示治疗纠正患者错误的心理认定,解决患者的心病,抽动症状自然而然地消失。

上述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成功人士同样存在着心理危机。

如果您是位事业成功人士,在各种耀眼的光环下,您必须注意防止心理危机的发生,多方面地进行生活调整和心理疏导。

1.正确看待自己

无论您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获得多大荣誉,您始终是家庭中、单位里、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分子,应以一颗普通人的心态对待这些。

2.结交知心朋友

出门皆朋友,知心能几个。成功人士的朋友可能很多,但其中真能让您敞开心扉的朋友可能并不多,因此,要结交知心朋友,尤其是能倾心相诉的朋友。

3.常与亲人交流

平时可与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进行交流,将心中的烦恼向亲人倾诉,让亲人为您分担忧愁和烦恼,不要独自承受痛苦。因为与别人分担痛苦,可减轻一半的痛苦,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享受双倍的快乐。

4.调整奋斗目标

人到中年,不必过于苛求自己,制定目标不可太高太严,同时也不要把追求事业的成功作为自己惟一的目标,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5.培养个人爱好

身心健康的人应当是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人。在工作之外,多培养些个人爱好,如琴棋书画、育花种草、养鸟驯狗等等,均可愉悦心境,增添乐趣。

6.注意体育运动

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是抑郁症的天敌,锻炼是抑制劣性心理的良方。散步、慢跑、打球、骑车等均可激发活力,增强信心,重新唤起您对生活的热情。

7.求助心理咨询师

一旦遇到心理危机而不能自我摆脱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通过他们的理性疏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成功人士在失败时,学点儿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进行自我解嘲也大有裨益。总之,成功人士要处理好事业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综合医院的焦虑、抑郁问题非常突出,并非是现在才出现,而是近年才被认识到。因为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首次求医是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急诊。病人之所以会选择综合医院作为首诊地点,一方面是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来源于社会压力和耻病感。然而,综合医院对于抑郁的诊治现状却令人殊不乐观。调查显示,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患者正确诊断率仅为0%到5.7%,治疗率也仅为0%到5.7%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综合医院对于心身疾病认识和诊断,问题都相当严重,这必然也带来了治疗的不足。

在综合医院医生检测出抑郁症是有难度的。在综合医院,更常见到的是和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症状,也有资料称之为抑郁综合征。核心症状难以确定,症状更为泛化,就诊医生的专业技术相对不足。许多全科医生认为他们缺乏时间和有关于此的培训。病人或许也不情愿提及这令人尴尬和痛苦的内容,或干脆沉默以对。他们或许会抵制可能的诊断,不想被处以抗抑郁药处方,或讨论这些可能令人尴尬异常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抑郁症的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

在综合医院能检测出抑郁是重要的,也需要特殊的技巧。这包括临床晤谈、筛查仪器的自动分析报告和症状核查表。然而,列举出抑郁的主题比较困难。罹患抑郁症的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咨询,病人注意到了这些,或许会因此而尽力限制自己。因此全科医生要绞尽脑汁小心应对,但这究竟是什么呢?在咨询中要问一些什么问题才是恰当的?让病人认为医生是自然而然的涉及并进入到了抑郁的话题,从而有助于诊断。

首先来看一下男性和女性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叙述和对医生的态度方面的不同。躯体主诉是常见的,但是女性更注意哭泣的频度问题,而男性则表现出冲动、脾气变得急躁和易激惹等问题。对于躯体症状的准确定位,和直接询问关于抑郁核心症状的问题,比如你觉得活着有意思吗?性生活如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容易引起患者的共鸣,认为医生是在关注他/她的问题,对他/她感兴趣,从此点入手,巧妙的把话题逐渐引向情感区域,自然而不乏重点,病人多能接受。

无论男女都赞同医生有充分准备并愿意花时间与之交谈,富用同情心的倾听,并对患者表现有一定的兴趣。这样的医生被认为更有可能从病人中能探查出抑郁症状。他们将首选这样的医生:不主观;在没有明白症状和讨论副作用之前不随手处理或开具镇静剂或抗抑郁药物而进行快速处理。这是和精神科医生不同之处,全科医生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能对病人的抑郁问题了解多少,能不能建立诊断与治疗的长期关系。

全科医生最常使用的进入抑郁话题的提示性问题是:“感觉怎么样”?更进一步的提示是:“你认为导致这些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和“这样的感觉有多久了?”女性认为“你的哭泣较之往常增多了吗?”之问题更有帮助性,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易怒和行为舒放(潜意识语)。

一般问题如“工作如何?家庭如何?”二者择其一而开始问诊。接下来的问题是抑郁的潜在诱因(人际关系和其他的应激原),然后就是影响问题(社会支持好与坏,孩子,性生活和经济问题)。关于体重合睡眠模式的改变问题是询问特殊的抑郁症状的比较好的切入点,受试者认为应该这样问诊抑郁,比如:

“你更容易焦虑/压力过大/紧张/烦躁吗?”“经常和别人有摩擦吗?”“更容易对别人发火或冲动吗?”

“更乐意冒险吗?”病假增多和行为改变是抑郁的标志,比如不注意仪表,吸烟增多,酒精摄入和耗费过量,社交回避,没精打采,体力下降等。

全科医生引导开始新话题时让病人感到自然舒适。医生做得如何,将决定着对病人能了解多少。下面我们对一些提问进行有层次的探讨和举例:(*女性**男性)

1.开放性的问题,探查情感内容:

——感觉如何?

——像这样的感觉有多长时间了?

——有问题在困扰你吗?

——为什么会感觉这样?

——你曾有过焦虑/抑郁/紧张/烦躁压力大吗?

——你感觉到无望/无助吗?

——你比平常哭泣增多吗?*

2.检验情感的协调性

——生活怎么样?

——生活中有什么是在困扰你吗?

——能告诉我一些你认为方便讲的生活事件吗?

——你认为抑郁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问题的核心和根源是什么?

——能告诉我一些你的背景和过去吗?

3.深度增加的公开问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心理应对)

——工作怎么样?

——家人、孩子和经济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你有没有一些关系方面的特殊问题?

——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怎样?

——有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

——你的抑郁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有没有一些亲密的朋友?

——足球的态势如何?

4.相关症状的筛选(包括睡眠、食欲和体重)

——睡眠怎么样?

——你的睡眠有多好?

——你的睡眠有什么变化吗?

——是睡眠过多还是不足?

——抑郁对你的睡眠影响有多大?

——早晨第一次醒来后/夜间睡前感觉怎么样?

——曾经服用过一些促进睡眠的药吗?

——食欲怎么样?

——体重减轻了吗?

——吃得过多还是过少?

——进食模式有变化吗?

5.集中筛选问题(能确证抑郁和共病的)

——有没有情绪低落,精力差,疲乏,倦怠,昏昏欲睡?

——你有健康问题吗?

——你有没有难以抉择/犹豫不决?

——你有没有很少关心自己的仪表了?

——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

——变得更孤僻?

——性生活怎么样?

——你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旷过工吗?

——有没有和别人有小摩擦/发火/冲动吗?

——什么类型的事情会触发它?**

——有没有拿家人出气?**

——有没有吸烟/饮酒增多,或乐于冒险吗?**

——有没有服过兴奋药物(指性方面的)?**

——有没有脾气变得火爆了?**

还要提到的是关于诊断的问题,全科医生首先要明白抑郁症病人选择综合医院作为首诊地点的微妙心理,所以,全科医生要赞同自己是“借船出海”,实际诊断指导治疗,被与诊断则是让病人能够接受治疗,是治疗诊断中的一个艺术性的问题。病人往往对于诊断的阻断力很大,技巧的运用类似于武术中的“四两拨千斤”。

常规体验治疗

(一)体验的含义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使用体验这个概念,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体验是一种与主体的感知、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心理活动。它具有有意识,去经历、感知、理解、领会、或者对经验的再感受、再经历的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带着强烈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以至逐渐消融自我的显意识。正因为如此,他又带有生命情感的特征,昭示着生命价值和意义,从而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美学中,经常使用它,我认为体验有三种类型和层次。

一是有意识地去经历、实践,即带着情感去认识,感知客观事物或经历某种事情;

二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或事物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再感知和再领会。这往往是与回忆相联系,但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而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回忆;

三是带着情感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事物。但这一般需要过去的类似的经验,又不完全等同于经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体验,在整个体验过程中,主体始终都带有理性的思考。

这就是体验不完全等同于感知、情绪、情感的地方,也是体验不完全等同于想象回忆的地方。因为,体验中有感知、情绪、情感,也有想象、回忆,但是,体验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升华,是主体对它们的再认识、再感知。

在这个再认识、与再感知的过程中,使主体对自身生存进行自觉的探索,从而实现对宇宙人生价值意义的直觉。因此,主体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过去的错误认识,以及特定情绪、情感以及错误的应激行为得到领悟,从而具有治疗心灵创伤的作用。

(二)体验在建立咨询关系中的作用

咨询关系,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通过咨询关系的建立,双方才能建立信任和理解,在理解和信任的气氛下,双方能够做到坦诚相待,把自己无顾忌地交托给对方,从而增进自我探索。同时,信任加强了咨询者的指导、解释的分量,降低来访者的抵抗性。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双方进行情感交流。成熟的咨询关系,必定是建立在双方的情感交流上的。情感交流是双方努力探索、改变过去不健康或者不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过程。在这之中所产生的,比信任和理解更深层次的无障碍的阶段。但是,咨询者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智,这表现在双方都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目的;表现在双方保持着分寸感、角色感。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带感情色彩的经验产生的。

来访者在对咨询者的叙述的过程,是对经验的再感知与领会。咨询者要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很主要的一个技能就是倾听。建立同感,同感实际上就是咨询者与来访者共同体验某一特定的经验或情绪。这一技术的使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让来访者的叙述具有体验性。如果来访者的回答叙述平淡,咨询者会暗示其仔细体验过去的经验;如果来访者的体验达不到对生命价值的感知领悟,咨询者要做适当的启发。

二是咨询者本身要体验来访者的特殊经验,建立与来访者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体验。来访者重新体验过去的经验,能够回到心理疾病产生的源头。我们要治疗也必须从这里开始,不论是认知领悟疗法,还是行为疗法或者精神分析疗法,都非常重视疾病的心因的寻找。

为什么呢?

因为,精神疾病的产生乃至不能得到调节而自愈,原因就在于这种错误的特殊体验,久久不能被遗忘,进而建立一种固定的、难以排遣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映模式。而这种特殊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自身身心健康不利,如引起紧张焦虑恐怖等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是在别人看来难以理解而难以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且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会生活以及生存如人际交往障碍,人生意义感价值感的丧失等。

因此,体验一方面是它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咨询者在体验的过程中能真正寻找到治疗的方案。

可见,咨询关系的建立,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访者必须经过体验才能以一个患者身份表现在咨询者面前。如果患者不具备情感的体验,难以进入自己的角色,也就难以一个患者的身份来接受咨询者的询问引导,进而使咨询者难以进入咨询者角色。

第二,咨询者必须通过对来访者经验的体验,才能建立同感,才能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才能理解来访者,为进一步建立情感交流打下基础。

第三,咨询双方必须通过体验才能进入情感交流,实现无保守无障碍的交流,实现双方努力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体验的深层次境界是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观照和洞悉。

因此,只有在这种境界才能使双方保持理智感,保持各自的角色意识。体验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体验的缺失或错误。建立一种不合常规的不合生命本真的行为模式,遭到了社会或生命本身的拒绝,造成需要的满足缺失。

(三)体验在治疗中的作用

一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体验,可以认识到病因,也可以找到解决病根的方案。如过去有不正常的体验,通过再体验可以建立正确的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又如过去的经验中没有积极的有意义的体验,经过再体验可以发现积极的有价值的意义。

二是现实行为的体验,建立认知模式和体验模式,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的行为反映模式如咨询者帮助来访者创造一些情景或环境,使病人能亲身体验一下人生价值意义。

三是对未来进行想象性体验,这一般是让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去带着情感去想象某种情景,体验快乐或者痛苦,让其认识领悟,建立某种行为反映模式或情绪反应模式。病人的愉快或厌恶的体验,将是他们建立积极健康体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基础。

我们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病人过去的不正常体验造成的。体验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情绪也可以用一个合理的量来衡量:它可以增强派生和转移。这样就迫使我们得出结论,病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在致病的情景中,情绪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发泄,造成过量的情绪堆积并冲击人的理智,产生了行为以及行为后果(愉快的情绪体验或者痛苦的情绪体验)。它们必然又反过来强化情绪,使之成为一种长时间的心境,持续地影响病人的行为。

但是由于这种情绪,以及情绪影响下的行为本身,一方面不符合生命本真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不符合社会的规范,或者标准,造成了病人的痛感受或者不被病人本身、周围的社会环境接受,所以要么病人不理解自己而痛苦,要么不理解社会而痛苦。

当然也不排除有意识的痛苦,而只有生理上的反映。这就是弗洛依德所说的那种情况:一部分作为永久性结果被保持下来,成了心理生活中长期障碍的根源;另一部分变成对身体的反常的支配和抑制,发病时以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部分心理能量通过支配身体的神经得到疏导,成为情绪表现。转变性歇斯底里,则使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过程超逾常规,相当于过分强烈的情绪表现。它以一种新的途径进行发泄,如果一股水流通两条渠道,那么当一条渠道出现障碍时,另一条渠道就会溢流。

实质上,咨询者的工作就是,在病人心理建立在被遗忘的致病情景,和它们以后留下的症状之间的联系。病人有某种体验,但是他们立即意识到这种体验的不可接受性(即不可被社会甚至自己的现实所接受),他们便不知不觉地压抑这种体验,由于这种体验本身是符合生命本真的体验,哪怕是社会现实不可接受,或者自己的现实情景暂时不可接受,所以这就决定了这种体验必然在无意识中留下某种痕迹。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一方面,是社会或体验者自身的现实情景,要求压抑这种真实体验,要求在意识中把这种体验驱逐出去;另一方面,在无意识中种下了种子。虽然他们把它从意识和记忆中驱逐出去,从而使自己免除大量的精神痛苦,但是这种被压抑的愿望在无意识中仍然存在。只是在等待机会复活或者被激活。并且,终究会以一种伪装的难以识别的并与痛苦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代理人形式进入意识,而不再是一种受压抑的观念。

病人认为自己通过压抑,免除了痛苦。

这种被压抑观念的代理人症状,通过自我的防御,抗拒了进一步的攻击。它不再是一种短期的冲突,而成为一种长期的痛苦。我们可以从这种症状中观察到,在剥去它的伪装后,仍可追寻到与原来被压抑的观念相似的残迹。在对病人进行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建立的方式。而要治疗它,就必须沿着同样的途径,追溯到受压抑的观念。如果这种受压抑的东西再度进入意识,这个过程要先克服相当大的阻力。那么,就会引起心理的冲突。

这正是病人力图避免的。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冲突能够以比忍受压抑更加愉快的方式结束。有多种适当的方式,使冲突和神经症得到愉快的结局。这就可以尝试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通过体验,一方面可以让病人宣泄特殊情境中的痛苦,让一致缠绕病人并致使病人痛苦的某种情绪在合理宣泄中消失;另一方面宣泄之后的意义重建需要体验来实现,这就需要咨询者把病人引导到某种体验的情境中去,或者帮助协调创建某种可以让病人体验到人生价值或意义的情景:

包括可能实现的现实情景,如联系协调病人家属、朋友、同事,让他们参与创造一种可让病人获得积极、健康体验的现实情景。

(四)幻想在体验中的作用

幻想也是一种体验,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体验。我们常常发现现实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于是保留了一种幻想的生活。我们在这种幻想里,由满足自己的愿望,来弥补现实中的缺陷。在这些幻想中,常常有许多特殊的成分具有个性,及其倾向的本质,并且在现实中受到了压抑。有活力的成功者,能够通过努力,把自己幻想的愿望转变为现实。

由于外部世界的压抑,和个人的弱点,而无法获得成功者,就脱离了现实,独自在以幻想满足的世界里避难。他仍然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现在这些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其他联系,而不会由于幼年所受的压抑永远感到陌生。

对过去生活中的缺失的体验,引起痛苦以幻想的方式来获得虚假的满足,或者逃避都是不正常的。但这并不排除充满希望的想象体验,具有治疗作用。因为前者,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而后者是积极的力图改变现实的解决方式。

我们认为,逃避现实的幻想体验对于那些总是徘徊于过去的痛苦回忆中的病人,以及对现实过分恐惧的病人而言,是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可是对于那些以幻想来对抗现实,并遭到现实的拒绝,产生了与现实的强烈冲突和矛盾的病人,过分的幻想就变成了妄想,痛苦也必然存在,其人生本真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是虚幻的。

因此,这也是一种心理障碍或疾病。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仍然要回到产生高期望源头,探讨与现实和自身相适合的理想的体验。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带感情色彩的经验产生的。因而,我们称之为心理创伤。把这些症状与当时产生它们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不正确的体验、不真实的体验产生的。我们要进行咨询和治疗,就必须原路返回,回到过去的体验情境中去,寻找当时没有找到的那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体验一路走好的感觉,从而建立积极健康真实的人生生存模式。

当病人在咨询者面前,重新体验与创作有关的情景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情绪未能充分地开展,那么这种过程就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就可能没有真正寻找到致病的根源,或者说没有回到选错路径的那个十字路口。

显然,病人的疾病和恢复健康依赖于这种情绪展开的过程,依赖于激活被压抑的本真体验。我们认为,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要经历两次体验,即回到原始的体验情境中去,又从原始的体验情境中找到正确的体验路径,重新体验:

这一次体验,更具有理性的再认与感知的成分,形成一个带治疗因素的体验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与一般的体验,即非治疗性的体验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再体验更强的理性参与,和心理咨询者的引导。

因此,我认为,有意识的带着理性与情感的回忆尝试幻想,就是体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在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为什么会产生和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在心理治疗方面已产生了某种变革。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治疗,在20世纪上半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精神分析治疗的着眼点是要在童年经历中揭示出个人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治疗过程,且费用昂贵。因此,只有能够担负得起此项费用的人,才能接受这一治疗。一些怀有公共良知的保健人员试图去修正这种治疗方式,如采用短期治疗或小组治疗以缩短疗程,减少费用,但这需要极大的扶持,以致这种努力几乎未有什么效果。此外,尽管一些人的治疗结果表明心理治疗确实对其有帮助,但从事这种治疗实践的人员,对于证实他给病人实施的干预确实有效,几乎毫无兴趣。

1.疗法的理论历程

作为对心理动力治疗独霸一方而又缺乏疗效证据的回应,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技术,统称为“行为治疗”。这些治疗技术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点。首先,它们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处理症状进而去除症状(如焦虑),而不考虑个人经历中深层次的原因。其次,它们是用一些可检验的术语精确阐述的治疗技术,与在实验室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所获得的有关学习机制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确,从事行为治疗的人员致力于运用经证明确实有效,或至少可以接受检验的治疗技术。证实这些技术确实有效的领域主要是对焦虑症的治疗,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恐惧症(如害怕动物或恐高)和广场恐惧症,两者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均难以处理。

在初始的热情过后,对行为治疗的不满开始增长。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行为治疗不顾人的内在的思维活动,而这对于了解病人正体验着的苦恼显然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当行为治疗技术被证实在治疗抑郁症无效时,则显示了对其进行大幅度修正的必要。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抑郁症发明了一种治疗技术,称作“认知治疗”。这方面工作的开拓者是美国的精神病学家A。T。贝克教授,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抑郁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抑郁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专门治疗技术。毫不夸张地说,贝克的工作改变了心理治疗的性质,这不仅针对抑郁症的治疗,而且包括对其他心理障碍的治疗。

近年来,由贝克倡导的认知技术,已同由行为治疗家先前提出的各种技术相结合,而生成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逐渐被称作是“认知行为治疗”。此种治疗方式之所以在心理治疗领域变得如此重要,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针对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正如贝克最初提出及其继承者对其进行发展中表现出的那样,即它容易得到严格的科学验证;另一方面,事实也证明,这一方法对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该种治疗方法经证明与其他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一样有效(除非一些特别严重的病案,对他们而言需要医学干预),而且一些研究表明:对于抑郁症患者。用认知行为治疗比其他治疗(如抗抑郁药物治疗)更不易复发。其次,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相联系,而且针对这些思维类型实施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已提出一些针对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如广泛性焦虑症、特定的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健康焦虑)。以及其他一些病症,如嗜睹、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饮食障碍,如暴食症和厌食症。事实上,除了上述的这些心理障碍种类,认知行为技术还有着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它被有效地用于帮助那些低自尊和存在婚姻问题的人。

2.疗法的现实针对

无论何时,几乎都有占总人口近10%的人受到抑郁的困扰,而旦。有超过10%的人患有一种以上的焦虑障碍。另有许多人患有某些心理障碍或存在个人困扰。最重要的是,已经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尽管可提供的治疗已经很完善,但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治疗一次的费用很高,许多人无法得到有效治、许多自我救助者都可能遇到此种问题,而当他们力求使自己当前的状态改变时,他们的自然倾向常常使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剧,甚至永久化。例如,一个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会选择呆在家中以防可能出现焦虑反应,而患有厌食症的人会拒绝吃一切可能使之发胖的食物。虽然这些策略可能解决了暂时的危机,但它们丝毫未触及深层问题,对于处理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不能提供真正帮助。

因此,这就涉及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虽然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却无法得到,而当他们试图自助时却经常使事情变得更糟。近年来,认知行为治疗工作者协会对此种情形作出了回应。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制定出特定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并将其列入自助手册。这些手册针对性地提供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并建议每一心理障碍患者使用它去克服其受到的困扰。采用这种方式,被证实确有疗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得到广泛的运用。

然而,自助手册从未想到要替代治疗专家。许多人需要合格的治疗专家进行个别化治疗。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认知行为治疗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有些人还是不适合采用该种方法,而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加以治疗。不管怎样,虽然有关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使用价值的研究肇始末久,但迄今的工作表明,对多数人来说,这样一本手册是可以协助其战胜自身的问题而无需求助于专业人员的帮助。

多年来,许多人一直默默地不愿公开地承受着多种心理困扰。虽然他们试图寻找适宜的帮助,但这类帮助并未适时出现。有时他们对把自己的问题公开暴露给他人感到难堪或内疚。对于这类人,认知行为自助手册会给他们的康复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提供一部生活指南。

(二)一个心理医生的治疗手册

抑郁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心理状态。我花了很多年时间研究抑郁病人,听许许多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抑郁给人带来的痛苦。另外,我也曾亲尝抑郁的滋味,那是在大约二十年前。当时,我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挫折,猛然发现自己处于抑郁状态。尽管我是研究抑郁的,却仍对此毫无准备。虽属中等程度的抑郁,但也经常出现惊恐发作,失眠等症状。我感到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并为此深感恐惧。许多研究者很少提及恐惧症状,但我认为,恐惧这个词能很好地概括抑郁病人的全部感受。我并不像失去一位亲人那样异常悲痛,只是感到恐惧、易激惹,郁郁寡欢。因此,我用恐惧或“生活在恐惧中”来描述自己的状态。同时我也发现,抑郁的人行为怪异:我经常会在早晨四点钟冲温水澡,以减轻自己的烦躁;我打车上班,因为我不想面对公共汽车;如果我不得不做讲演或办讲座,我就会把自己藏在盥洗室里,直到家人拖我出来。然而,像一些人一样,我并未被抑郁击垮,基本上,我把抑郁看作是一种“应激引起的脑状态”。我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的书,名字叫作《抑郁:从心理现象到脑状态》,也许这不是一个最具启示性的题目(目前该书已经绝版),但经验告诉我,抑郁的时候,我的大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想弄清楚,哪些社会和心理因素导致了这些生理变化。

一些人似乎更容易罹患某种类型的抑郁症。我发现,基因的确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尽管我并不想低估抑郁的生理基础,但有些抑郁病症如此常见,以至于我认为,基因可能只在某些病症中起主导作用,生活事件和早期经历,似乎才是导致抑郁更为常见的原因。我认为我的情况正是如此。我的早年生活是在西部非洲度过的,那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地方,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欢叫。有近一年的时间,我们生活在丛林中,没有水和电,更没有学校!那段记忆生动地印刻在我的头脑中,每当天气寒冷、阴郁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起非洲广阔蓝天带给我的兴奋和喜悦。后来,我回到英国,进入寄宿学校学习,那里严格的限制令我难以适应。同时,我发现自己跟不上那里的教育,尤其在英文的学习上,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至今日,我仍不喜欢受约束,对外界的限制很敏感,引发我抑郁症状的生活事件,基本上也都与失败感和受困感有关。

我把抑郁看作是一种心理潜质,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感受痛苦、恐惧、性需求的能力一样。同任何其他J乙理状态相同,抑郁也与真实的脑变化紧密相关。我试图通过研究引发抑郁的典型事件,揭示出导致抑郁的原因。这使我想到,抑郁是否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不断面临冲突情境,从而形成的适应性机制呢?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想详谈,只想说明,动物同样也会受抑郁的困扰。与人类相似,地位或控制权的丧失以及被困于恶劣环境,也会引发动物的抑郁反应。一旦这些事件发生,动物大脑就出现类似抑郁的活动状态。在人类,是否被他人尊重,已经进化成为影响人类情绪的重要因素。

另外,如果我们继续用进化的观点看抑郁,就会发现,尽管大脑是个高度复杂的器官,它仍是个“新玩意”。大脑的深层结构是巾爬行动物进化而采的,神经心理学家至今仍将这部分大脑称为“爬行动物脑”。进化并没有制造出全新的结构。相反,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旧有模式被采纳和完善。这就像制造汽车一样,每一种新的款式,都包含着1日有的成份,你不可能完全从零开始。因此,大脑的许多结构都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这就是我们把大脑看作是由不同配件组成的集合体的原因,它的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因此,我们具有暴力、恐惧、贪欲、爱及同情等各种潜质。我们的这种脑结构,决定了我们是一个具有各种可能性的组合体。

如果大脑各部分能够协调工作,脑功能就会正常发挥。否则,脑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受早期创伤经历以及后来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有效控制大脑各种可能性的正常发挥。我们的大脑会将所面临的危险,估计得超乎现实,使我们产生惊恐反应;它会以自卑,无价值和屈从来评价我们,从而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而这些自我观念又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抑郁程度。

我们发现,在抑郁状态下,不同的脑功能系统会使我们体验到各种不同的观念与情感,让人难于驾驭、难以理解。换句话说,我们似乎有不同的自我,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儿童、英雄、恋人、父母、朋友、敌人、助人者等。进化使我们拥有了不同的脑功能系统,使我们能扮演这些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自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例如,英雄自我敢于闯荡、冒险,而胆小鬼自我会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不会去冒那个险。”如果自我的两个部分能协调工作,我们就会周密地考虑,对是否冒险作出理智的抉择。但如果英雄不听取胆小鬼的意见,我们就会陷入危险;相反,如果胆小鬼不采纳英雄的建议,我们就会畏缩在角落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些真实自我的存在,我们的主观体验,只不过是不同脑状态受不同程度的激活产生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就会知道,目前哪一脑系统处于启动状态。我们的思维与情感正是这些脑功能系统的窗口。

那么,抑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首先,抑郁时产生的观念告诉我们,目前大脑启动了抑郁脑功能系统。这一点可能无关紧要,除非我们有办法关闭该系统,使各部分恢复协调运转。例如,在抑郁状态下,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很合乎“抑郁自我”的口味,却与自我的其他部分格格不入,如理性和同情性自我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观念。如果我们告诉自己,“抑郁的确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种脑功能系统,但沉溺于其中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便能够迈出一步,更有效地控制抑郁。

其次,在抑郁状态下,我们的抑郁脑功能系统,会破坏其他脑功能系统的和谐运转,我们会变得易激惹、易焦虑,并轻率地判断自己、判断他人,从而使抑郁状况进一步恶化。抑郁的典型反应是贬低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贬低自己和自己的成绩,同时也会贬低他人,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也会变得更加消极。第三,抑郁状态是大脑在某一时刻的运转方式,因此,我们会感到抑郁“在我们内部”,是关乎我们情绪的。抑郁的心理功能(进化功能)削弱我们的反应能力,瓦解我们的自信心,使我们对潜在的损失和威胁更女口敏感。它是通过改变我们身体的工作状态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然而,如果我们能调动其他脑功能系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挑战抑郁,那么,我们就可能使大脑恢复协调运转。

同类推荐
  • 会说话的菜谱书:孕产妇营养餐

    会说话的菜谱书:孕产妇营养餐

    “扫码”下厨房,菜谱会说话。本书精选288款孕产妇营养餐,每款均配有二维码可供扫描,读者可通过手机或ipad收看本款营养餐的视频操作。书中所有对应的菜谱图文结合,所用原料、配料一目了然,制作步骤详实细致。同时每款营养餐标有养生功效、饮食宜忌和营养分析等相关小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烹饪技法,让日常饮食吃得健康,吃得更安心,是百姓居家养生饮食书的首选。
  • 健身营养指南(40岁不惑篇)

    健身营养指南(40岁不惑篇)

    本书为40多岁人士的健身和营养需要,提供针对增强腹部肌肉、减轻腰部疼痛、降低血压以及减肥的有效锻炼方法。
  • 习惯与健康

    习惯与健康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习惯在医学上叫条件反射。孩子出生无所谓习惯,但他们有无条件反射,如用乳头碰孩子的脸,孩子就会把头转过来,寻找乳头,这叫觅食反射,含住乳头就吮吸,这叫吮吸反射。这些反射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这和动物的本能有区别,无须训练。
  • 浑源黄芪甲天下

    浑源黄芪甲天下

    本书深入挖掘和详细整理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和本草医藉在黄芪药性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了现代医药工作者对黄芪的研究与开发所取得的成果。
  • 长寿养生

    长寿养生

    养生保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使人担忧。因此,健康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养生保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养生保健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保养身体、驱除疾病,延长寿命。本书对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生活细节、精神调养、美容护肤与瘦身这五个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作了分析,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重点介绍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热门推荐
  • 神奇宝贝之与伙伴同行

    神奇宝贝之与伙伴同行

    凌,一个挺帅的男生。不知为何,自己被选为天命者,穿越至神奇宝贝的世界,化名龙信。锻炼自己,开始了万年一次的天命者的使命。然而他不知道,几个人在背后摸摸帮助他……他借助了同伴的力量,开始保护世界的旅行……
  • 时空错位旅行

    时空错位旅行

    我的幻想中有一群萝莉……小猫般柔软可爱的萝莉,恶魔般狡猾诱人的萝莉,精灵般美丽自然的萝莉,天使般纯真圣洁的萝莉。集一切理想与美感于一身的,幻想中的萝莉啊……就是这麽真实,毫无修饰的梦想。那是不可被玷污的,我们的女神……阐扬萝莉道吧!!请跟着我大叫:萝莉好萌呀~~萝莉好棒呀~~萝莉才是王道呀~~这是一个只属于绝对纯爱非禽兽的主角与萝莉们的故事。
  • 穿越女尊为妾

    穿越女尊为妾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林悦从Z城某城铁公司才出来,一脸的悲催,她又被拒绝了。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林悦躺在床上,一脸的悲催,穿到女尊国也没机会扬眉吐气了,因为她穿成了男的。
  • 绝世狂徒

    绝世狂徒

    我若要有,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我若要无,存天地间必不可存。一代狂徒林翰,带着满腔不甘,重生三百年前。灭九阳,诛仙师,寻宝梧桐山,只为那一抹亲情。得神功,遭追杀,火烧郡王府,只为那一份自由。下幽冥,入九天,大闹神魔岛,只为那一句承诺。“这一世,我要永远活着,我要天玄宫的大旗屹立在这世界上每一处角落。我要我所有的亲人朋友得以永生,我要这一生不再有任何遗憾。所以,你们都要死。”
  • 创业的成功(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创业的成功(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自己创业能够带来非常诱人的回报。不过,在你决定辞职作企业家之前,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在人们眼中,企业家是能够独立承担风险、颇富创新意识的偶像。与此相对,如果从经理人转变为一个企业家,这应该是什么样呢?从经理人转向企业家的旅途充满艰难险阻。你有充分准备去迎接这一挑战吗?你为什么要离开公司?有可能创业成功的经理人之所以离开他们的公司,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了不起的新创意。这种新创意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可以补偿你作为独立商人时的资源溃乏。
  • 会长大人别装温柔美男

    会长大人别装温柔美男

    她是八大贵族中的人,一场聚会中她认识了他们,可突如起来的变故让她遗忘了所有记忆,还好好心的女王收她做女儿,再遇时她来中国学习,以全新的身份出现,他们还能对她一进钟情吗?
  • 丑小鸭逆袭进行曲

    丑小鸭逆袭进行曲

    丑小鸭想变成白天鹅,可能吗?宋佳明白灰姑娘是本来就是公主,因为灰姑娘的母亲是个贵族女子,而父亲也是贵族富商,所以灰姑娘本来就是天生的贵族。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最后她会逆袭成为白天鹅吗?
  • 首席霸爱:合法追妻365夜

    首席霸爱:合法追妻365夜

    他是天煜集团的总裁,俊美多金却冷若冰霜。她是N集团董事长的独生女,活泼刁钻又毒舌。原本亳无交集又性格迥异的两人,却偏偏纠缠不清,只因他突然绑架了她。她以为自己爱的是别人,以为他只是把她当成前妻的替身。于是她对自己的“心上人”各种追逐,他则在一旁各种破坏。她问:“你这样累不累啊?”他很认真地回答:“跟你在一起,我永远不累。”她:“……”(Q群:320166735欢迎大家加入!入群申请信息注明书名即可。)
  • 幻之枫神

    幻之枫神

    《幻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键盘游戏时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碰撞会产生什么火花?打打怪,练练级,赚赚钱,泡泡妞既要玩游戏,也要生活,不然为了什么?至于未来如何打算,他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 假如我三国

    假如我三国

    我曾经很羡慕生在古代的人,但是我并不想真的回到古代。也许这只是个梦,梦醒了,我就能回到现实中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三国情节,从小就要读的四大名著之一,被日本人做了N款游戏的一个时代,被中国人拍了又拍的纷乱故事。每每一个熟悉的人名出现,就叫人们争执不休。这并不是个繁荣的时代,却是在我们心中印记最深的时代。假如我三国,我想了这个命题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