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登基之前内有魏忠贤等一干阉党扰乱朝政闹政,外有努尔哈赤大军横行在辽东,就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一个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想上请命,要求镇守辽东,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他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承诺道:“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定能确保辽东万无一失。”
明朝历来重文轻武,一些朝廷大臣正见后金的攻势如潮,早已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马上表示赞成,明熹宗批准给袁崇焕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军事。
关外百战之地,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战死士兵的白骨,袁崇焕出关后不顾风雪,连夜赶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在那里他收容难民,修筑工事,苦练精兵。他身先士卒,很让士兵们钦佩。袁崇焕深知后金骑兵勇猛,明军正面对抗十分吃亏,于是他总结了“凭坚城以用大炮”的作战方针。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新式火枪、火炮。同时向孙承宗申请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作为支援。
袁崇焕深受军民的爱戴,现在宁远的防守又是固若金汤。让关外各地的商人闻讯赶来,寻求庇护,辽东的危急得到了缓解。
就在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局面的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孙承宗却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而迫离职。
孙承宗遭排挤之后,魏忠贤安排了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胆小无能一上任就要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放弃关外的防守,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不肯舍弃刚刚建稳的立足之地,高第一再坚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便放弃了袁崇焕,让他保留部分明军继续镇守宁远,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都要在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仓促执行了,各地守军准备不足,匆匆忙忙地退兵,丢弃了很多军粮和防御工事。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主力撤退,认为宁远孤军独木难支,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打攻宁远。
此时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只有守兵一万,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袁崇焕毫无惧色。他咬破了手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激励大家背水一战。将士们也热血沸腾,发誓要跟着后金军血战到底。
袁崇焕下命令让城外百姓带了全部粮食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不给后金军队留下粮食和掩体。同时城内紧急戒严,所属官员各自安排好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同时传书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决。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安定,大家一心一意守城杀敌。
几天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气势汹汹杀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开始攻城,虽然明军的箭石、炮火,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但是后金兵前赴后继,一直保持强大攻势。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这时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后金军猛烈发射。炮声响处,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全军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兵力开始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冷静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城墙的之下,他才命令炮手向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下后金军伤亡惨重,连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后金军只好全军撤退。
袁崇焕见到敌人兵败如山倒,立即乘胜追击,杀出城外三十里,歼灭敌人无数。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回想自己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今却在小小的宁远城遭受重创。他心中又气又恨,结果伤势恶化,拖几天之后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成为后金之主。
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为打探听敌人的意图,特地派使者来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城府极深,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养生息,同时也要试探明朝的意图;所以热情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回派了使者到宁远去进行答谢。双方表面和颜悦色下来,背地却剑拔弩张开始准备下回合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重整军队亲率部属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包围了锦州城。袁崇焕知道皇太极的真正目标是宁远,所以还是自己亲自镇守在宁远,让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刚刚准备出发,皇太极已调头攻打宁远。袁崇焕指挥若定,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仍旧依靠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赶来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后金军再次一败涂地。
皇太极只好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锦州的明军已经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了准备,守得严严实实,这时天气转暖道路难行,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再次取得大胜。但魏忠贤阉党马上把功劳据为己有,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袁崇焕见朝廷如此昏庸腐败,只好辞职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执政后,魏忠贤一党被铲除。袁崇焕得到重新起用,崇祯帝非常器重袁焕,提拔他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及辽东的军事。崇祯帝召见了袁崇焕,询问他是否有信心整顿辽东边防。袁崇焕自信地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一定能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御赐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袁崇焕踌躇满志地回到宁远。放开手脚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东江总兵毛文龙自高自大,几次作战失败却谎报军功,而且轻慢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立即用御赐的尚方剑,把毛文龙斩首示众。
辽东防卫坚固让皇太极一筹莫展,几次兵败之后,他明袁崇焕负责防卫的宁远、锦州再无可乘之机,于是就改变了进攻路线。准备直接入侵中原。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进入河北境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明朝都城北京。
袁崇焕的没到后金军有此一招,马上出兵拦截,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但是已经迟了一步。此时北京四周防务空虚。后金军势如破竹一直杀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竭尽全力追赶救援,明军连续两天两夜急行军,到了北京,马上投入到与后金军激烈的战斗的战斗之中。这时其他各路明军也陆续赶到,北京转危为安。
后金军打到北京城下,引起了全城人心惶惶。崇祯帝也大惊失色。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袁崇焕救援及时,心中大喜。他再次召见了袁崇焕,大大慰勉了一番。但是朝廷很多大臣对在外拥兵自重的袁崇焕在有看法,魏忠贤的余孽也开始散布谣言。到处宣扬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与袁崇焕有莫大干系,暗示袁崇焕可能与后金私通。
崇祯帝是自即位以来一直与魏忠贤等人勾心斗角,好不容易坐稳皇位。所以始终猜心重重,不肯信赖别人。现在京城谣言四起,他心中有所顾忌。这时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早有约定,准备将北京献给后金。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其实这是皇太极巧妙设下的反间之计。故意让那个太监听到了关于一些后金军高级将领的对话,诬陷袁崇焕,然后再制造出出守备不严的假象,让这个太监有机会逃走。皇太极本人和父亲和努尔哈赤都很喜欢读《三国演义》,这条计谋就是来自于“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怒斩水师提督蔡瑁、张允”的灵感。
疑心病很重的崇祯果然也中了奸计,马上传令命袁崇焕进宫。袁崇焕自然还一切都蒙在鼓里,匆忙进了宫。
一见面崇祯就责问说袁崇焕,为何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而后金兵已经打到北京,援兵还迟迟不到。袁崇焕见崇祯突然翻脸,不禁愣住了。他刚想进行解释,崇祯帝却不由分说,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打入天牢。
很多有见识的大臣了解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认为此事证据不足,不能冒然行事。纷纷劝阻劝崇祯要慎重考虑。
而在多年全年权利斗争的崇祯早已习惯了独断专行的作风。他根本不听拒绝大臣们的劝告,而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给袁崇焕网罗了不少罪名。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处死,可惜当时百姓也都被谣言蒙蔽,以为袁崇焕的是卖国求荣的叛徒,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的目的已经达到,便退兵回盛京。从此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明朝再无将领能与之抗衡。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极下令女真改称满洲。第二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是为清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