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0900000017

第17章 重返邵氏再建奇功 影坛式微无力回天

李翰祥好马回头重返“邵氏”,出奇招开拍《大军阀》,许冠文从此走红影坛;不料《鬼马双星》风波骤起,许冠文与“六叔”不欢而散加盟“嘉禾”,“邵氏电影王国”开始现出下世光景。由于电视的冲击,香港影坛沉入低迷,邵逸夫审势度时且战且退另谋发展,意在从业电视东山再起。

出走多年的大导演李翰祥重返“邵氏”,又成了香港影坛一大新闻。

人们还记得,当年李翰祥出走时,被邵逸夫告上了公堂,闹得满城风雨的情景。李翰祥离开“邵氏”之后,在香港又没有立足之地,只好远走台湾,在台湾创办了一家“国联影业公司”,自已当老板。

李翰祥虽然结束了寄人篱下的那种“马仔导演”生活,但是,他的老板也当得并不轻松。他拍的影片虽然叫座,但是拍电影可是个花大本钱的生意,没有万贯家产作后盾,想成为一名有竞争实力的独立制片人,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再红再紫的导演,又谁敢保证每一部片子都叫座,都赚钱呢?

所以,李翰祥重返“邵氏”的原因,据他的一位好友透露,还是一个“钱”字。他当时一家大小,一个月的开支就得两万元左右,一年下来,没有个二十四万是对付不了的。而李翰祥自己做老板,劳力又劳心,一年下来,能否赚到二十四万,还是个问题。而他在“邵氏”,做一名专职导演,其它大小事务都不用过问,一个月下来,月薪就是两万元。

这样算来算去,李翰祥觉得这个老板不是他当的。拍电影再赚钱,也没有他的份,还 如去当个“马仔导演”,水旱无忧,旱涝保收,何乐而不为。

听说李翰祥准备重返“邵氏”时,几家公司立即慕名而来,想拉他入伙。罗维也想拉李翰祥进刚成立的“嘉禾”,条件十分优厚,据说还是半股东“的性质。但是,李翰祥却没有答应,还是回到了”邵氏“。他是一个重义气的人,他不会忘记,当年当自己落魄江湖,无名无望的日子,是邵村人让他第一次当导演。后来,他发迹了,走红影坛,还不是因为执导了《貂蝉》这一片。而这又是谁给的机会呢?还不是”六叔“邵逸夫。即使在自己导演的电影只得奖,不叫座,让”邵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自己也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导演的名声时,还是邵老板信任他,鼓励他。最后让他再拍黄梅调影片,让他又红透南国。李翰祥对这些往事,都记忆犹新。

说到出走打官司的那一幕,那就更不用提了,还不是咎由自取,自己毁约不算,还要拉“邵氏”的人一同“私奔”。哪有不惹恼人家的道理?

李翰祥又想到,“邵氏”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郑文怀一走,虽然来了个方逸华,又有个张彻也进来了。但方逸华到底是女流之辈,拍片的事儿她恐怕是门外汉。张彻虽然是行家里手,也有才华,但到底是刚刚进门,加个人脾气又躁,能否统揽大局也很难说。李翰祥觉得“六叔”现在也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了。所以,他便拒绝了“嘉禾”和其它的公司,决定重回“邵氏”。

不过,这时李翰祥又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他与在“邵氏”正当红的导演张彻的那场过节。时下张彻当红,自己又是吃回头草的马,张彻会不会趁机和自己过不去呢?正当李翰祥心有所虑之时,一个电话打到他家里,找他来了。

——这个电话是方逸华打来的。

方逸华加盟“邵氏”后,很快就得到了邵逸夫的重用,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方逸华也在运用利己以前的关系和能力,为邵逸夫招揽人才。

香港《壹周刊》曾有一段文字如是说:

七十年代入主“邵氏”的方逸华,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邵逸夫要开拍二十部影片,身为老板重臣的方逸华自然又要张罗一番。她曾频频给过去曾效力“邵氏”的一批电影人打电话,邀请他们再度出山。

以往,那些电影人在工作上都是直接与方逸华接触,所以,不少旧人说他们是给方小姐面子……

方逸华打电话给李翰祥,是在做好她的“本职工作”。当时有许多像李翰祥这样出去了又想回来的人,或者是从其它公司想“跳槽”投奔“邵氏”的人,大多数都是走方逸华的“终南捷径”。方逸华也利用自己各方面的关系,为“邵氏”召集旧部或网罗人才,这一点,李翰祥当时心中也是清楚的。所以,方逸华的电话来得这么快,这么及时,正是他所希望的。他正可以趁此机会,去解开心中的忧虑。

李翰祥和方逸华通了电话之后,心中的忧虑也不复存在了。不但“六叔”知道他当前的处境,知道他进退两难,希望他不记前嫌,回到“邵氏”;同时,对于李翰祥所担心的那个张彻,方逸华也叫他尽管放心。并告诉他,“六叔”已找过张彻多次,张彻也希望他回来共图大业,对于以前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就这样,李翰祥义无反顾,很快就回到了清水湾摄影棚。怪不得后来圈子中传出一说法,说是方逸华拉李翰祥回头,是想以李翰祥钳制张彻,造成“一山二虎”的局面以便控制双方。

看来这种空穴来风的“风源”,就是这次电话。

李翰祥来“邵氏”之日,正是“邵氏”与“嘉禾”由明争暗斗转为明争明斗的时期,“嘉禾”对“邵氏”的威胁越来越大。这时,李翰祥也知道“六叔”的压力很大,自己既然来了,就应该为他排优解难。古人也说: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总不能这样坐着吃干饭。再说,李翰祥也不服这个气,不然的话,名牌大导演的招牌不是白挂了吗?

于是,李翰祥的脑筋便转开了,他决定要出奇制胜,杀一下对方的威风。不多时,李翰祥便想出一手高招——这高招就是开拍影片《大军阀》。

李翰祥如何想到拍这部电影呢?这完全一种“福至心灵”的灵感。

——当年,李翰祥和胡金铨都在“邵氏”时,和“邵氏公司”中的一位“部头演员(即非正式签约的演员,只是按拍片的场次拿报酬)”很熟。这位“部头演员”姓郝名履仁,是一位乐天派,虽然是位“部头演员”,演一部戏拿一份酬金,收入并不十分丰厚,但却乐天知命,一天到晚逢人便哈着腰,满脸堆笑,一脸的和善和亲热,从没有见他愁过。因此,在“邵氏影城”中郝履仁的人缘极好,大家都亲热地叫他“老郝”。

老郝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性格和禀性呢?这完全是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

郝履仁年轻时,也曾风光过几天。当年,他曾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手下,当过几年“实习员”。这种“实习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大清楚。但是,常言道“宰相衙门七品官”——官虽然不大,但威风可不小。因为只要是韩复榘一升堂审案子,他这个“实习员”就得去给这位省主席站堂。一来二去,这种经历让郝履仁长了不少见识,懂了世上的事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造就了后来他那种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性格。一旦人有了这种性格,还有什么愁的。

郝履仁演的影片不多,因不是台柱子演员,不是“角”,更不是“款”自然没有那么多出风头的机会。不过他演一部是一部,哪怕是一个小角色,他也十分珍惜,演得十分认真、到位。其中最精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胡金铨导演的《大地儿女》中演一位伪警长,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因为演这种角色他有基础,当年当实习员时,哪一天不要和这种人打交道。不过平时他演得最多的,通常是饰演一个细高个儿的瘦老头。

郝履仁演电影倒没有值得大树特树的地方,但他讲笑话的本事却特“卖座”。当时李翰祥和胡金铨这样的大导演,之所以注意上了这么一个“小人物”,就是让他的笑话给迷上了。尤其是讲那些关于韩复榘的种种传说,更不入木三分。当年在山东时,韩复榘自称“韩青天”。但是,关于这位“韩青天”种种笑话,真是传得妇孺皆知。不过外面传的都只能是一种“传说”,只有老郝讲的才有权威性,因为他当年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因此,他讲起来就特别的真实,也特别传神,逗趣,往往让人笑得透不过气来。但是老郝也不管会不会出人命,他照讲不误。更有趣的是,当别人笑得一大胡涂的时候,他并不跟着笑,而是等到别人笑够了他再接着讲。这在他看来,这些事并不值得一笑。也许是他讲得太多了,或者是见得太多了。

到后来,那种关于“韩青天”的笑话,老郝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单个儿“零售”,竟然是串起来,一大串一大串地“批发”出去。也就是说,他把许多能串到一块的笑料都串在一起,变得有故事有情节,像说评书一样的。当然,这种“串讲”中自然有艺术加工,但也没有人去追究,反正是听笑话。

于是,演李翰祥和胡金铨这两位大导演,就经常去找老郝聊天,听他讲笑话。

有一次,老郝又在讲“韩青天”的笑活。这一次他又是“串讲”。

老郝说,有一次,韩主席到济南某大学去作报告。报告会之后还安排了篮球比赛和看电影等活动,反正内容很多,因此这一次,韩主席的笑话也就特别的多。

那一天,韩主席的心情特别的好,所以就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可是,还没有到平时上课的时间,其他的那些大小官员、学校师生、社会贤达和民众代表等人,还都没有到齐,台下就坐得稀稀拉拉的。这位省主席反正是心情好,也不计较,就走到台前大声说:

诸位、各位、大家好!今天是什么天气?哈哈,今天是讲演的天气。今天我韩某人来作报告,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怎么只来这么些人?看样子大概只到了五分之八吧。我记得那回我第一次来济南时,到会的人多么茂盛啊!今天是怎就不茂盛啊!还有哪些人没有来?没有来的都给我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吧!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下面我就说两句。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化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一个,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逢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就像对牛弹琴。”

下面听的人都面面相觑。那位大学校长不得不带头鼓起掌来。

韩主席又接着说:“大家不要鼓掌了。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

在一阵掌声之中,他的“三个纲目”总算讲完了。校长就请他去看篮球比赛。学校的篮球场在马路对面的校区,要走一段路。校长就请他坐车去。韩主席坚决不肯坐车,非要一路走过去。他说:“坐什么车呀,我今天就是与民同乐嘛。”

校长也没有办法,只好和大家一起陪着他一路走过去。出了学校大门,走上了大马路上,韩主席看到马路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行人靠右行”。他又来了气,用手指着那块牌子大声说:

“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是谁干的好事!我一看到这样的牌子就来火了。没有想到在我们济南,在你们这所没有知名度的学府门口,也竖一块这样的牌子。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举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太糊涂了。大家想想嘛,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校长大人,你也是读书人,你说说。你们大家都说说,左边的留给谁呢?对不对?这,不对嘛!”

旁边的人都说“那是那是”。校长也连连点头。

见到校长在点头,韩主席又来精神了。他接着说:

“老兄,还有件事,兄弟我实在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小洋楼一大片。可是,建了那么多的小洋楼,偏偏就是缺我们中国的,你说气人不气人?你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在那儿也建一幢大使馆呢?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国土啊!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校长连连说:“是,是,是,是应该建一幢。主席说得有道理。”

“就是嘛。真是气人!我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些洋鬼子的大使馆都给烧罗!”

韩主席真是义愤填膺。

总算到了篮球场。十个学生穿着短裤背心上场了。哨子一响,比赛开始了。谁知韩主席刚才的火气还没有消,现在又来脾气了。他见双方队员围着篮球你争我夺就大声说:“什么比赛,十来个人穿着个裤衩抢一个球,抢得一团糟,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这也叫比赛吗?”

他回过头来对旁边的校长说:“校长大人,你们学校怎么这么寒酸,这么穷呀!你得好好地查一查,一定是你们学校的总务长贪污了,要不然……”

学校的总务长正好坐在旁边,一听脸都吓白了。连忙说:“韩主席,我没有……没有贪污啊。篮球比赛就是……就是这样……”

韩主席马上指着总务长说:“不要说了,好人坏人我还看不出来?当总务长的都爱贪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我要是校长,早就一枪把你给毙了。要不是你贪污了,学校会这么穷吗?会只有一只球吗?好了好了,我也是爱管闲事。明天到我公馆去领笔钱来,给我买十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

大家都不敢做声了。

到了晚上看电影,韩主席的牛劲更来了。一进影院,他就一直往前走,走到第一排就往当中一坐。校长和他手下的随从连忙说:“韩主席,请……请您老人家坐……坐到后面去吧,这里……这里……”

“什么?你们说什么?叫我坐到后面去?我一个堂堂省主席,不坐第一排谁坐第一排?好大的胆子,你们大家想找死是不是?”

大家一听慌了神,退到一边去了。他的秘书连忙上前解释说:“主席,这……这是看电影……”

“我不管看什么?到哪家戏院里老子不是坐第一排。要我到后面,这戏就不准唱了!”

大家没有办法,只好请他坐第一排。

开始放映了。当放映厅的大灯一黑,韩主席子立马站起就走:“不看了不看了,这么黑古洞冬的,看什么戏呀,这不是诚心叫人别看了吗?老子不看了!走!”

韩主席一边说,一边气冲冲地扬长而去……

——老郝讲完了,大家笑得一片昏天黑地。

这个笑话,显然是老郝编的。

这一次,李翰祥和胡金铨也在听。一听到这里,他们也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胡金铨说:“老郝啊,你就不怕韩主席找你打官司么?”

李翰祥却说:“啊,老郝,你肚子有这么多笑料,干吗不写出来呢?”

“写出来?写出来干嘛?”老郝说,“写出来了给谁?给你呀?”

胡金铨一想,也觉得有道理,便说:“对!对!就给我,给我们俩。”

老郝说:“改电影?”

胡金铨说:“我帮你送到《大人》杂志去发表,保证他们要。”

老郝果然写出来了,题目就叫《我为“韩青天”站堂》。他写得像相声,又像故事,在《大人》杂志一发表,让香港人笑倒了一大片。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一次李翰祥重回“邵氏”,突然间想起老郝这个人,想到了《大人》杂志上那篇连载了几期的故事。

于是,他便想把这故事改成了一部电影剧本,准备把“韩青天”这样的“大军阀”搬上银幕。这个剧本就叫《大军阀》。他要以轻松诙谐的调子,来塑造一个银幕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军阀”形象。他要拍成一部讽刺喜剧,让观众从武侠片,功夫片的打打杀杀,刀光剑影中走出来,轻松愉快一下。

李翰祥又同以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跟邵逸夫一说。邵逸夫一听,也不禁拍案叫绝。他说:

“好,就拍个讽刺喜剧,翰祥,这就叫出奇制胜。当年拍黄梅调片,也是这样,今天你还是这样。是应该换换口味。”

李翰祥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如今市场上全是清一色的”刀片“,我想观众看多了这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会厌倦,所以我想换个口味。”

“行,你过两天把本子拿来我看看。我们再商量商量,暂时对外保密。”邵逸夫说,“我们一定要出奇制胜。”

几天以后,李翰祥真的把本子送来了。

邵逸夫很认真地看了本子,非常高兴,也非常有信心。他一边看,一边被剧本中的一些情节逗得忍俊不禁,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偷着乐了好几回。看完剧本后,他对李翰祥说:“有这样的好剧本,何愁好事不成!”

本子定来了,但是在物色演员时,却遇到难题。

《大军阀》的主角是个什么形象,什么气质,已经在李翰祥的心中形成了。当时他想: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非台湾演员崔福生莫属。如果让他来演这位“大军阀”,几乎无需化装,只要套上军服,往镜头前一站,就是一个“大军阀”。何况崔福生也是香港观众的偶像,更有“影帝”之称,要是能请得他出马,一定会演得活灵活现。

于是一商定,邵逸夫马上“急电”在台湾的“邵氏”分公司,与台湾方面联系。但是崔福生最后却没有来。原因是崔福生的身份是现役军人,是台湾空军的一名地勤人员。他要申请出境,台湾当局是绝对不批准的。后来邵逸夫和李翰祥通过有关方面,进行斡旋,最终还是没有获准。

这样,直到开机的前两天,男主角还悬而未决。请不来崔福生,就退而求次之,在公司里面物色。当时“邵氏公司”中有个井渺,也是个演“大帅”的角色,有人推荐了他。但李翰祥认为井渺演不了这个角色。“邵氏”中还有个樊梅生,也是个演“反派”的角色,近期在《小毒龙》一片中演的就是“大反派”;还有个王琛,以前是“电懋”的演员,最近也在潘迪华的《白蛇传》中饰演过茅山道士。这两个人的外形都很好,但是从来没有担纲主演过,李翰祥和制片人都不敢冒这个险。

这样一拖再拖,直到开机的那一天,男主角还没有定下来。这时,从台湾请来演女主角之一的胡锦已来香港多日了,如果再不开机,她就要回台湾去。

李翰祥无奈,只好下令开机,先拍胡锦个人的戏。这在香港电影界真是“破天荒”第一回,影片已经开拍了,男主角还虚席以待。

然而,就在胡锦的戏拍了一天之后,第二天一大早,李翰祥就来找邵逸夫,一进门就说:

“六叔,男主角有了!”

邵逸夫一听,心中一喜,忙问是谁。

“就是电视台上的节目主持人许冠文!”

邵逸夫一听,心想:怎么会是这个人呢!这个许冠文,邵逸夫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是在电视台主持“双星报喜”的节目。一名彻头彻尾的新潮青年,怎么能演好几十年的一个旧军阀呢?邵逸夫实在有些不可理解。

原来,李翰祥早就对这个许冠文注意了,觉得这是一位很有潜力的演员。晚上回家去看电视时,他又在研究这个许冠文。许冠文平时在做节目时,总是戴一副三百度的眼镜,可是这天晚上,他却无意中把眼镜取了。就是这个取去了眼镜的许冠文,让李翰祥心头一亮:这就是自已寻找多时的“大军阀”。

李翰祥把这些想法对邵逸夫一说。邵逸夫也觉得有这么一回事。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军阀”一角就决定了请许冠文主演。

“邵氏公司”的其它人一听,也半信半疑,后给李大导一解释,都认为此人可以。由于许冠文本来就是电视台走红的电视明星,本身就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既然有这个优势,一定要利用起来,炒他一炒。所以,和许冠文交涉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时,外界只是在传扬,“邵氏公司”终于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的影星,来担纲主演“大军阀”,但到底是谁?是香港的、台湾的、内地的、还是从海外“进口”的?又都一无所知。这样,就制造了一个悬念。

到了正式签约的那一天,邵逸夫故意请来了一大堆的记者。这时,许冠文也坐在邵逸夫的身边,这些记者大都认识这个许冠文,就以为他也是来采访新闻。等到了李翰祥一宣布,男主角就是许冠文时,所有的记者都不由得举起了镁光灯,大声惊呼“没想到!真没想到!”

于是,第二天香港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消息。因为许冠文在香港,特别是在新闻圈子里的知名度本来就高,通过这样一炒,《大军阀》还未问世,香港的大街小巷就纷纷扬扬。

第一个宣传攻势造成了预期的效果,“邵氏”又在制造第二个“噱头”——给许冠文来一个“落发仪式”。

许冠文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他永远保持一种很得体的发型,这是香港电视观众都很熟悉的。但是,在《大军阀》一片中,许冠文需要剃光头。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崔福生、井渺或其他人身上,也许没有什“噱头”好看,但对许冠文来说,则非同一般了。

许冠文“落发”那天,“邵氏影城”挤满了记者。

不知是巧合还是安排的?就在理发师正准备在许冠文头上“开刀”时,“影帝”姜太卫、“影后”李菁突然赶到,他们自告奋勇地为许冠文剪下了第一绺秀发。这种场面,自然是个好兆头,等于是两位大明星为许冠文出山,举行了一次“剪彩仪式”。在场的记者,当然不肯放过这么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二天各报的娱乐版上,又把这件事当成头号新闻大炒特炒,一时又闹得个沸沸扬扬。

就这样,《大军阀》一片还在摄影棚里,香港市民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引得许多人翘首以待。

等到《大军阀》一面市,果然捷报频传,哄动了香港。许多人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看自己熟悉的许冠文了。加上影片的风格迎合大众的口味,诙谐幽默,史无前例,而许冠文的表演又是那样的活灵活现。结果让这部影片,意外地又爆了个冷门,票房收入突破了400万元大关。

李翰祥重返“邵氏”又建奇功,邵逸夫对他当然是另眼相待。

《大军阀》一片,不仅在1973年的亚洲影展上,获得“幽默滑稽片导演奖”,而且让许冠文从此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影坛的一匹“黑马”,新一代的“天皇巨星”。“邵氏公司”由此又可以转危为安,在香港影坛扬眉吐气了。

许冠文自从主演《大军阀》之后,又主演《摩登保镳》一片,由此荣获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后又因主演《鸡同鸭讲》获美国国际喜剧“最佳男主角奖”。他自编自导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影片,成了香港七十年代的卖座冠军。他本人也由此成为香港的“喜剧泰斗”、“冷面笑匠”。许冠文由此一举成名,接下来主演出团的《一乐也》、《声色犬马》等影片同样是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

1973年,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当时他的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就让许冠文产生了从“邵氏”出走之意。

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既揣摩观众口味,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自然深受欢迎。《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

1981年,许冠文又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1年,许冠文为尤其是郑文怀把许冠文的《半斤八两》改为《布先生》打入日本市场后,更是火爆一时,许冠文也由此获得“卓别林二世”的称号。

郑文怀的这一招是很有见地的。据香港影评家分析,郑文怀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熟悉市场,了解观众心理和习俗,改名为《布先生》是相当成功的。因为“Boo”是日本孩子们常用来表示意见的发音。这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很容易认识片名,而念起来又十分亲切。这种耳熟能详的片名,是十分适合日本民族的这种习俗的,自然会让他们接受。

遗憾的是,最后由于《鬼马双星》这个剧本。结果让许冠文与邵逸夫闹得不欢而散,结果投奔了“嘉禾”,让郑文怀无意之中,既得了人,又发了财——此是后话。当时重返“邵氏”的李翰祥又立新功,为“邵氏”的事业又输入了新的活力。

《大军阀》一片成功之后,他又为“邵氏公司”执导了《乾隆下江南》、《七十二家房管》等二十多部片子。《乾隆下江南》一片,又在1977年的第十二届“金马奖”中获“优等剧情片”奖。

但是,数年之后,李翰祥再次离开“邵氏公司”。后来过了十年,他又第二次返回“邵氏”。就是在第二次回来之后,邵逸夫依然对他器重如初,继续让他导演了三部戏。对于李翰祥和邵逸夫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电影史上一度传为佳话。虽然反反复复,聚聚散散,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和信任是没有变的。

李翰祥重返“邵氏”之后,曾患上了心脏病,是邵逸夫把他送往美国治病,一切费用都由“邵氏公司”负担,这就可见邵逸夫对李翰祥的感情之一斑。

从1987年开始,李翰祥在报纸上连载他写的《三十年细说从头》,很受读者欢迎。其字里行间,并没有对邵逸夫有半点贬斥和不恭,也许能说明什么。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无论是李翰祥的重返,张彻的加盟,还是方逸华的“执政”,都无法让“邵氏公司”的电影事业再度辉煌。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嘉禾公司”的挑战,也不是由于“新艺城”的崛起——因为香港的整个电影业,都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就是来自电视业的冲击和威胁。

根据现在研究香港电影史的资料表明——自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始,香港影坛即形成“邵氏”与“嘉禾”对峙的局面。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拥有大型片场和发行院线。“邵氏”的清水湾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场,每日都在拍摄新的影片,每到黄金档期,两大院线便会尽出猛片对撼,让其他的一些小的制片公司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种局面持续到1981年,终于被麦嘉、石天、黄百鸣合组的“新艺城”影业公司打破了。

1980年,“新艺城”得到了财雄势大的“金公主”集团支持,创业的几部作品《疯狂大老千》、《咸鱼番生》、《滑稽时代》、《欢乐神仙窝》已有不俗表现,让香港影坛面目一新。到了1981年,“新艺城”又找来“新浪潮导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初摩登豪华喜剧《鬼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后叫好叫座,票房再次压倒“邵氏”和“嘉禾”同期的猛片,震惊香港影界。

1982年春节,“新艺城”集中全部的人力财力,打造的一部谐趣间谍动作片《最佳拍档》一推出,更是受到观众疯狂的欢迎,创下2600万的空前票房(折合成现价,远远超过了周星驰始创6000万票房的《少林足球》)。在此之后,“新艺城”拍摄的两部《最佳拍档》的“续集”,分别蝉联1983和1984两年的票房冠军。“新艺城”由此迅速崛起,公司实力不让“邵氏”和“嘉禾”。从而,使香港影坛一时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有“票房毒药”之称的“新浪潮导演”徐克凭借《鬼马智多星》、《咸鱼翻生》等影片的成就,一时成了三大电影公司争相招揽的红人。由于“新艺城”专攻喜剧,不能满足喜欢创新求变的“徐老怪”,但“嘉禾”却愿意全力资助他拍摄高成本的视觉特效实验之作。于是1982年底,徐克同时为“新艺城”的《我爱夜来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剑侠》执导。此后,徐克又回“新艺城”执导了《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创作理念不合独自出走,与夫人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开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当时,外界对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资助“电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测不已,有人讲是“嘉禾”,但更多人以为是“邵氏”,因为徐克在拍《新蜀山剑侠》和《我爱夜来香》期间,便曾在“邵氏”制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际钝胎》客串记者角色,如此看来双方早有接触。众说纷纭之际,真相却出乎意料,原来“电影工作室”的“东家”居然是同样资助新艺城的“金公主”集团!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认定是“邵氏”资助徐克的“电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当局者迷了。进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经风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场制度使得决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依旧沿袭六、七十年代片场搭景的拍摄模式,较之“嘉禾”在拍片时,花大本钱踏遍世界名胜实地取景的大手笔来,未免显得太寒酸了。同时,“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势必影响影片质量,进而导致创作保守。仅以徐克客串的《星际钝胎》为例,当时执导此片另一位“新浪潮”导演章国明雄心勃勃,是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战》,但在“邵氏”传统的束缚干扰下,《星际钝胎》最只是拍成一部“跟风”《星球大战》的低成本无聊闹剧。其中由蔡澜与陈嘉上负责的特技,仅是将乔治 卢卡斯影片的部分画面进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制的道具布景而已,简陋粗糙得很。与此相反,“嘉禾”制作的《新蜀山剑侠》一片就不计人力物力。为了加强视觉效果,他们专门请来了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拍出当时香港电影中外最高的特技水平。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嘉禾”的《新蜀山剑侠》一片,对日后的香港电影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而真正令公司名利双收的是后来由洪金宝、成龙炮制的大量动作类型片。成龙从民初的《龙少爷》、《A计划》转到现代的《警察故事》、《龙兄虎弟》,一路自导自演下来,已是亚洲最红的动作巨星。洪金宝制作的《五福星》系列则是当年唯一能与新艺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档》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时,由他主导创作的“宝禾”(“嘉禾”的卫星公司)拍摄的《鬼打鬼》、《人吓人》、《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一系列“灵幻”功夫喜剧,以低成本赢得高票房,因而掀起当时的跟风抢拍热潮。到了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没有成龙、洪金宝,依然猛将如云,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吴耀汉、岑建勋的“又响炮”系列,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为“嘉禾”带来滚滚不尽的财源。

到了80年代,“邵氏”拍摄的影片,能够同“嘉禾”、“新艺城”的叫板的也许就只有王晶执导的摩登笑片《花心大少》、《青娃王子》和张坚庭的生活喜剧《表错七日情》、《城市之光》等等。除了这两位新锐精英外,其他影人则多囿于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蜕变成庸碌无为之辈,甚至连当年风光一时的名牌导演张彻、楚原、刘家良等人,也已经没有了昔日屡创票房神话之勇了。

不过,素来深谋远虑的邵逸夫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电影王国逐渐没落,却并未采取挽回颓势的措施,反而将主要精力开始转到发展“无线”电视事业上。到了1985年“邵氏”基本停止电影拍摄,院线则出租给刚刚兴起的“德宝电影公司”(由洪金宝、岑建勋创立,后被富豪潘迪生买下)。

1986年,“邵氏”的清水湾片场变成无线摄制电视剧的主要景地。

1987年,当“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宣布停产时,香港电影界和广大观众无不为之惋惜——难道笑傲影坛30年的“邵氏”,真的要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

纵观“邵氏公司”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脉络清晰的轨迹——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其电影业的代表人物是李翰祥,“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新产品;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的“新派武侠片”进入了辉煌时期。“邵氏”的“新派武侠片”又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张彻执导的新武侠电影;另一类则是楚原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到这时,“邵氏”帐下的一代影坛宗师李翰祥和张彻都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时代的进化,科技的发展,电影业的萎缩,恐怕是任何人都无力回天的。

从此,邵逸夫又审势度时,以他特有的眼光和胆识,开始了新的选择。

值得补叙的是,尽管“邵氏”停产不再拍影片了,但80年代香港影坛三足鼎立的格局却未被打破。潘迪生的“德宝公司”凭借“女性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市民喜剧《富贵逼人》系列、白领喜剧《三人世界》等系列片迅速崛起,最终在香港影坛替代了“邵氏”,在80年代后期继续同“嘉禾”、“新艺城”抗衡。

到了90年代,随着“新艺城”的解体,“德宝”停产,香港影坛三大巨擘就只剩下了“嘉禾”一家了。本来,这正是邹文怀一统香港影坛的大好时机;但是,此时以“永盛影片公司”为首的多家制片公司又及时兴起,各出奇谋纷纷抢占港台及东南亚电影市场。面对群雄逐鹿的影坛格局,“嘉禾”的竞争压力丝毫不亚于80年代的三足鼎立之时。而在众多对手当中,“大都会影片公司”又对“嘉禾”造成了新的威胁。因为这家“大都会”正是邵逸夫为再战影坛组建的新公司!邵逸夫虽然在1985年宣布退出香港影坛,但他只是把主要精力投入“无线电视”,随后仍然先后成立了“大都会”、“电影动力”和“星艺映画”等多家影片公司开拍电影,并推出过周星驰的《审死官》、刘德华的《赌城大亨》和杜琪峰的《十万火急》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此时,香港电影市场的低迷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同让让“嘉禾”受到了冲击。当时更让邹文怀忧心忡忡的就是,“嘉禾”公司昔日可谓猛将如云,如今却是人才凋零:连导带演的洪金宝正走下坡路,凌厉写实的麦当雄鲜有踪迹,“冷面笑匠”许冠文专心做他的“演艺人协会主席”去了,一班新人如陈德森、马楚成、陈木胜等虽然把动作枪战片拍得臻至好莱坞大片的水平,无奈票房却总难尽如人意……

在这一连串的不如意之中,唯有成龙依然是“嘉禾公司”真正的票房保证。自1994的《醉拳2》后,成龙的《红番区》、《简单任务》、《一个好人》不仅蝉联三年香港本土票房冠军,并且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并在北美电影界引发巨大的轰动效应。也正因有这位福星相佑,“嘉禾”才可以在9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坛全面低迷之际,仍旧保持龙头老大的声威气势。

孰料这种辉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三年之后“嘉禾”便再无此幸运:先是1997年“二当家”何冠昌撒手人寰,紧接着公司又债务缠身;1998年,“嘉禾”竞投政府特批的将军澳影城用地,却被邵逸夫联合“中国星”等六家电影公司获胜,败走麦城的“嘉禾”的老根据地——占据了20多年的斧山道片场也被政府收回。此后“嘉禾”更是雪上加霜——1999年负责发行及院线的“嘉禾娱乐上市公司”被指控违规操作予以停牌,而“嘉禾电影公司”亦因亏损达亿元主动清盘,被迫开始重组。

重组后的“嘉禾影业”声势大不如从前了。虽然远在好莱坞发展的成龙回港又为公司拍摄了《玻璃樽》、《特务迷城》两部贺岁片,可惜3000万左右的票房远远没有达到当初预期的目标。到了2002年,“嘉禾”风光不再,居然只有三部电影问世;2003年,仅仅只是制作了《行运超人》和《金鸡2》两部影片。如此大幅减产,与全盛时期一年拍摄20多部影片相比,“嘉禾影业”简直是难以为继了。

所以,从“嘉禾影业”的英雄末路,又可以看出当时邵逸夫作出淡出影坛、改行电视的决定,又是他人生大转折的一次决胜之举。

同类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悍将:呲骨豺狼

    第二次世界大战悍将:呲骨豺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我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这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马拉拉自传。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从斯瓦特地区的偏僻山谷,走进联合国发表演说,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同时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创建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曹操发迹史

    曹操发迹史

    曹操是高干子弟,早年少不经事,不好好学习,吃喝玩乐,干了不少荒唐事,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后来。坏小子发迹为世所罕有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统一了北中国。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毛泽东多次褒扬曹操,为曹操“翻案”,认为曹操是“真男子”,还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后人对曹操津津乐道,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是个有故事的人,另一方面是想偷师曹操的政治手腕和阴阳谋略。畅销书作家陈涛涛将为读者揭秘曹操的发迹之路。
  • 点评李小龙

    点评李小龙

    本书抛开传记体的束缚,以独特的评论形式再现了李小龙传奇的一生,对他的身世、事业、爱情做了全面的点评,对他对武术和武学理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他为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武术走向国际的艰辛和气节。
热门推荐
  • 恶兽学院

    恶兽学院

    原来,最需要警惕的人,居然是......(警告:请十五岁以下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观看,里边的一切行为都禁止模仿。)
  • 蓂薇.殇

    蓂薇.殇

    三角之恋,弥漫着硝烟。三人的游戏,谁将是最终赢家?三人战争,谁又会牺牲?一切,拉开帷幕……
  • 南疆探秘

    南疆探秘

    家住云南的一个大学生,因为家乡的一次“盗矿”事件,被卷入了神秘莫测的“狼神七魄”的争夺战之中,经历了云中狼墓、九鼎神宫等七处神秘墓葬的探索,寻求狼神传说的真相!
  • 丑妃很抢手

    丑妃很抢手

    她因产子魂魄残缺、虚弱,而忘了他,爱上另一个他,他也一直没有出现,当她记起他时,是在她和另一个他的婚礼上,他明明痛彻心扉可面上任然微笑。眸中尽是温柔、宠溺对她道:“恭喜”两个男人都肯为她舍弃性命、放弃一切,且身份地位、样貌武功不相上下。他是温润公子:“若我说,留下只为守护你,陛下,会信我么???”他是伪君子:“风雪柔本王要和你和离。”他是柔情王爷:“本王,要立风凝香为摄政王正妃。”他是冷酷太子:“哦?整整一万金,你打算怎么还???以身相许么???”他是冷情王爷:“凤卿歌,既然成了本王的王妃,就别想着逃离。”她白天是冷酷帝王,淡漠王妃,晚上是医者仁心的圣手医仙,她会如何选择?……
  • 一吻成祸:女帝的强悍男宠

    一吻成祸:女帝的强悍男宠

    一朝穿越,手握四……错,三美男……问:什么?你告诉我这么美的生活还有一个大boss?说好的女强呢!答曰:没错,女强男更强!OK?某女【一块砖头砸到作者头上】:“三美男?说好的男配强大有势力和钱呢?”说完转身剃了一眼三货色。“呜,风儿,奴家的人是你的,不可以抛弃奴家!”红袍妖孽要哭了。“你你……呜呜呜,我要拆了你的后宫……”绿衣美人一脸不服!“我……我……啊,哪里有面条,我要上吊。”蓝衣美男十分可怜的看了某女一眼。某女嘴角抽了抽:“看到没?一哭二闹三上吊!这又不是女尊男卑!”“娘子,怎么这么不乖!”某女顿时脸色如猪肝:“说,谁通奸!”
  • 神秘联系人

    神秘联系人

    大家好,我是一名高中生,单亲,单身,纯文青,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变成这副摸样......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四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四册)

    福尔摩斯虽然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塑造的人物,但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以最有趣、最引人的手法,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引起共鸣:人们都有探索黑暗与未知的好奇,也都有找出真相、伸张正义的向往。就在事实与想象里、在假设与证据间、在科学理论与小说创作下,人们心中都有福尔摩斯的影子!福尔摩斯的冷静、智慧和勇气,在悬疑紧凑的故事情节里是最值得玩味的。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推理分析是破案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鉴识科技应运而生,为侦案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但这位神探的博学多闻、细心耐心、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的特质,应该是这套书背后所要传达到的重要含义。
  • 超能探险家

    超能探险家

    这是一个探险者穿梭于绝地之中,跳跃在生死之间的故事。
  • 狮心无痕

    狮心无痕

    哈利·波特的同人《The·Weakest·Lion》非苏向,尊重官方设定、官方配对和官方路线走向,原创主角与三人组同年级上学能写出来的设定基本都有参考依据,大多数来自pottermore——————————她应该算是格兰芬多里最懦弱的狮子了。她有时会想自己是不是被分院帽分错了,她该去的是拉文克劳或者赫奇帕奇,因为……她不觉得她有勇气,她不觉得她能将她的那些同学们的“命运”告知他们,她不觉得这是个她也能面对的世界。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他们是众人的希望,他们光彩夺目,而知道一切的她只想尽己所能埋没于尘埃。可是,让他们的命运就这样随着齿轮进行下去,让一个个她曾经所为之欢喜为之悲伤的角色离开舞台,真的是她所希望的吗?但她告诉自己,她不可以。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让历史继续,却没有死亡?她不知道。
  • 待那海棠花开

    待那海棠花开

    闫严刚开学就莫名对杨海棠有好感,杨海棠高中三年一直把杨海棠当做哥们,后来闫严送一颗海棠树给杨海棠,说花开的时候就告诉杨海棠一个秘密,然后高中三年班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青春,别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