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0500000098

第98章 熊伯龙的无神论著作:《无何集》

《无何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无神论的优良传统,集纳从春秋战国以来经、史、子、集中的无神论资料,从儒学立场出发,全面系统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的各种表现,冲击了神权。该书在理论上虽有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无神论著作。

熊伯龙(1617—1669),清初哲学家。字次侯,号塞斋。晚年取号“钟陵”,以示对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即钟陵)祖籍的眷念。汉阳人。

熊伯龙的父亲熊鸣盛,是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但他的个性似乎很强,不大适应京城官场的应酬,因与人政见不合,遂返回汉阳。

青年时代的熊伯龙生活坎坷,家中频遭变故。16岁时父亲去世,23岁时祖父去世。家中生活拮据,由母亲任氏艰难支撑。27岁时,正值张献忠起义军攻陷武昌,任氏在小女儿家避难,一日兵至,母女二人同死于乱军之中。尽管如此,熊伯龙也没有荒废学业。作为官宦世家子弟,他深知读书进仕的重要意义。

据说少年时的熊伯龙刻苦攻读,常至鸡鸣。他的母亲心疼儿子,一天晚上给他送去一盘包子,一碟糖,并嘱咐他趁热吃下,说完就走出书房。过了一会母亲又走进书房,一看包子吃完了,糖却仍放在书桌上,而儿子满嘴黑糊糊的,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熊伯龙只顾看书,在吃包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竟把砚池里的墨汁当作糖蘸着吃了。

青年时期,熊伯龙游学江汉,结集江汉地区诗文爱好者22人,组织“寻社”,朝夕磨砺,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一时名噪江汉。顺治六年(1649年),他以《廷试策》一文中进士榜眼。这除了他自身能力超群之外,还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相关。他参加的是清朝统一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民族矛盾还很尖锐,一批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隐遁起来,这就减少了竞争的压力。熊伯龙没有“隐遁”,可能是因为他生逢明末乱世,父亲也是明朝“弃人”,对故明并无多少感情;母亲死于“义军”之手,他对“义军”也没好感。

熊伯龙的仕途基本是一帆风顺的。他历授国史院编修、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最后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上去世。他还是康熙的老师,对康熙的成长,对康熙盛世之治都有一定影响。

熊伯龙的代表作为《无何集》。《无何集》,原名《论衡精选》。“无何”语出《荀子·天论》:“云而雨,何也?无何也,犹不云而雨也。”《无何集》一书初步写成于顺治十七年初夏(1660年)。这部书在熊伯龙生前一直没有刊行,只有朋友何省斋、刘子壮等人读过手抄本。熊伯龙编著《无何集》的宗旨在于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无何集》可谓是自《论衡》后,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集大成之作。

宇宙是物质的,鬼神是不存在的

熊伯龙继承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唯物主义形神论以及批判神学迷信的观点,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互相产生及互相克制的关系,是其自然属性。否定鬼神的存在,指出:“精神升天,犹火随风而散;骸骨归土,犹薪火之灰在地”,“人生天地间,如电光、石火,随生随灭,灭后毫无知觉。”他还否认佛教的轮回说。

揭示鬼神观念的来源

熊伯龙揭示了有神论的认识根源,指出鬼神观念是“思念存想所致”或“疑心所生”。他依据天神天帝的图像状如古代帝王的事实,说明人们根据自己的形像塑造鬼神。他还概括了一条与有神论斗争的经验:“凡言神言鬼,姑勿辨其妄;就其说而诘之,其理必穷。” 同时,他还努力从神学产生的根源上揭露神学,说:“凡托鬼神敛民钱者,皆奸人射利也。”

专家点评

与熊伯龙同榜的状元、黄冈刘子壮说:“钟陵作《无何集》,千载而后,定当与仲任(王充)齐名。”

一代大师何省斋说:“读此数篇,则《无何集》一书,无怪乎当今之世无有称之者。虽曰择《论衡》之精华,又采辑群书以补仲任之不足,可谓千载之异书,书林之宝笈也;然生于今时,谁其肯信?”

著名学者阎若璩则说:“予上下千古,自汉以前是一大异人,曰王仲作;自汉以后得一大异人,曰熊次侯。

同类推荐
  •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本书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尼采的人生劝诫)》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素书全鉴

    素书全鉴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热门推荐
  • 森林王卡皮历险记

    森林王卡皮历险记

    秦巴森林里,一场盛大的生日盛宴正在进行,热闹非凡,当大家都沉侵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时,却不知一场灾难正在降临。一群猎人悄悄靠近,准备一场围杀。虎王安森及它的儿子卡皮的命运也因为这场灾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对于它们,将会有着极其残酷的遭遇。
  • 长笑行

    长笑行

    “离以为,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便是观察人性的不同之处。何谓人性?离不知,也从未去想过。或许,是为了寻求此问的真相,我便踏进了这漫漫江湖。而这前路又是怎样的呢?”——自《南越国·江离卷》【本书原名江影沉浮,后因本少发现各种重名,故改为长笑行......】
  • 无限之我为征服

    无限之我为征服

    一个残破的位面系统,一群为生存而战的人类,面对无数强大的位面系统他们将何去何从?主神空间、梦魇世界、超神系统…如同一座座大山横贯在无尽位面之中,反抗?还是逃跑?不!我来,我征服!
  • 魔域复仇者

    魔域复仇者

    林冬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为了查清楚这一切的造就者,他不得以踏入这个血雨腥风的大陆……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无法承受的……
  • 虫惑

    虫惑

    看着那双我曾经深爱着的眸子,还有那人畜无害的微笑,我竟然有些尴尬。他说不会让别人娶我,他做到了,当荆棘做成的链条深深地陷进我身体的时候,竟然一点也不痛了。
  • 青春须早为: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强与自立

    青春须早为: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强与自立

    本书指导青少年朋友在青春的季节,如何学会自强与自立。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梦想与追求——认准目标,勇敢前进无畏与挑战——不惧压力,战胜困难勤奋与坚持——辛勤耕耘,永不放弃自理与自主——自力更生,从我做起等。
  •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 偏头痛

    偏头痛

    这部故事主要介绍女主人公莫小晴有青涩到成熟的感情经历,留给读者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 沈探长探案手记

    沈探长探案手记

    一栋百年古宅里出现了两件连续杀人案件,沈探长、杜警官他们陷入了重重谜团。他们是否能解开这个谜团,找到凶手呢?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中毒身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跟随沈探长,解开重重的谜团。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