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火
黑泽明的《七武士》里,火枪成为一个伟大的道具,它的象征意义使得黑泽明的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古典悲剧的意味。影片中的主角们面对火枪,一如唐吉诃德面对风车,希腊悲剧中的英雄面对不可战胜的命运,令他们的失败具有了亘古不变的悲剧意义。然而中国的武侠片中也有火枪出现,它们的意义又怎样呢?
很多时候,火枪之于武侠片,就像火枪之于黑泽明的武士情结(黑泽明出身于武士家庭,从小修习剑道),就像《鹿鼎记》之于金庸小说一样。火枪是对剑,对武侠的一种颠覆,所以《新龙门客栈》这样的片子里面不会有火枪,因为它的基调很浪漫,而《鹿鼎记》里就有火枪,韦小宝拿来冒充一阳指。但因为中国文化的浪漫,往往也会有夸张化的表现。
古龙在随笔中写到剑,他说剑是很浪漫,也是很贵族化的。他还很浪漫地说:“剑不可以用来在背后杀人,若是背后伤人,就不配用剑。”
火枪刚出现时,也有人持这样的想法。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军有一个著名的狙击军官弗格森,他在一次战役中正要射击一个在前线视察的敌军军官时,这个军官却转身而走,当时弗格森出于一种古战场的骑士尊严或者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而没有在他背后开这一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未开的一枪”。这未开的一枪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个视察的军官正是华盛顿。
就这样,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但是他弃权了。但后来,弗格森却被大陆军的狙击手打死。
当我们看到历史上欧洲古代的军队被匈奴和蒙古的骑射手打得溃不成军时也许会心存疑问,这是因为在欧洲骑士是贵族阶级,他们拒绝以一切远距离的兵器杀伤敌人,认为是不荣誉的,于是宁愿使用剑矛作战。
这和我们那篇著名的《我最想生活的十个时代》一文中,写宋襄公时代的一段是一样的:与敌人讲仁义。宋襄公一向被看作傻瓜,但是请注意,他不过是在维护一种传统军人的荣誉感,只是它已然行将过时罢了。
我们今天看《爱国者》、《拿破仑》、《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片子,会发现当时的战争还颇有古风:双方士兵列成整齐的散兵线,各自擂鼓前进,互相在几十米的距离内停下,直立齐射;指挥官也骑马站在前面,不避弹矢,双方的军人也不射击对方的军官。这种战法当然是由当时火枪的杀伤力弱、精度低决定的,但总地来说还是保留有一点古代战场的风气,双方的胜负,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兵临城下》,两个狙击手的对决,也拍得有一点武侠片的味道。
但随着火枪的威力越来越大,这种风气渐渐消失,除了在西部片和吴宇森的英雄片里,枪的贵族气已经没有了。
《唐吉诃德》里,塞万提斯让这个小老头感叹说,火枪出现之后,一个英雄可以死在一个懦夫手里。黑泽明的《七武士》,讲的也是这样一种情况。黑泽明让懦夫杀死英雄,完成他对悲剧的理解。路到了尽头,《七武士》很悲观。
《笑傲江湖》里开始有火枪出现,是因为继承了胡金铨的《龙门客栈》的设定,为表现金庸原著中的权谋斗争,将时代背景放在了明末,东厂横行的时代。最后刘洵演的老太监不是被剑客杀死,反而是被枪打死,就有一点用剑者死于剑,而用枪者只能死于枪的讽刺——在权谋里打滚得久了,最后自己也陷了进去。
拍完《笑傲江湖》有人问徐克,“东方不败在哪里?”于是徐克又将故事发展到《东方不败》。因为背景是明末,于是就有了倭寇之乱,东方不败的口中,就提到了戚继光。倭寇与明军都有很精良的火枪(中国人装备火枪是很早的,如名将俞大猷谈及水战,便说只有“大船胜小船,多铳胜少铳”,后来到清朝却全扔了,这也是徐克拍《蝶变》的原因),所以电影里也出现了火枪。但这里面的火枪,说到底还是浪漫化的,被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反射回去,把火枪手打死一片,和黑泽明的悲剧化处理大异其趣。
但到了《风云再起》就太过分了,冒出“你有科学,我有神功”这样的台词,简直伤害影迷们的感情。但因为徐克在武侠迷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番话和类似东方不败手执炮弹天马行空般地乱飞的场面还是引发了影迷们的热烈讨论和试图解释。
从《东方不败》的倭寇背景联想开来,似乎可以解释类似黑泽明电影中对待火枪的态度。日本在战国时代火枪技术开始完善,武田家族纵横天下的骑兵被织田信长的马栅栏加三段射击法击破,这一历史进程在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中也得到了悲剧化的表现。戚继光抗倭,即有“倭铳优于夷铳”之说,指倭寇的火枪比《东方不败》里“从荷兰国买的军火”还要好。日本的历史完成了这一转变,所以违背历史进程的武士就成了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堂吉诃德式的形象,从正牌的《七武士》到效颦的《最后的武士》,都是拍这样的故事,而我们的历史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断层,所以很多开明进步的人物便得到了歌颂。从《蝶变》到《黄飞鸿》,都是这样的意义。《黄飞鸿》的六集里都有火枪,也都有历史人物出现。
《黄飞鸿》中有刘永福,影片一开始,就是刘永福和黄飞鸿在一起,在战船上看舞狮,带观众进入历史。
刘永福也是一代名将,清末中法战争中以劣制军备多次击败武器精良的法军,打死法军司令李威利,创造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现代历史上第一个领兵打败欧洲军队的亚洲将领,以至被整个亚洲奉为英雄。后来刘永福还带黄飞鸿一起在台湾和日军作战,以微弱的兵力予敌人重大杀伤,最后因为没有清政府的支持才失败(可惜徐克没有选取这一段来拍,大概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拍不了大场面的缘故)。刘永福死前说的最后一些话,就是说自己一生作战,都是和外国人,从来没有带兵和中国人打过仗。
在充满了自相残杀的近代史中,刘永福是真正的英雄。《黄飞鸿》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徐克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崇敬。
电影里黄飞鸿第一次见到洋枪时,受到很大打击,因为他练了一辈子武,却忽然发现武术是没有用的。但他想了半天,又忽然说,一定要变!因为“功夫是打不赢洋枪的”。这也是英雄,因为他有勇气推翻自己。
《黄飞鸿》是徐克拍得较严肃的作品。如果拿来和《七武士》比,《七武士》是古典化的悲剧,《黄飞鸿》则有关注现实、继往开来的气度。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不如黑泽明,但对于现实而言,却是另一种更加理性和向上的态度。徐克的电影结尾往往很光明,给人希望(连《刀》这样的片子也是)。据说徐克曾说过一些话,说他很崇拜黑泽明,唯一不喜欢的是黑泽明的悲观,他说失败也有轻重之别。徐克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我知道生命是残酷的,但是仍不愿绝望,而且世界越是黑暗,就越要以光明的态度去对待它。
徐克的《棋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很多人都说不如原著,但影片有一个精彩之处,个人认为是原著中没有的:结尾王一生拿着自己的一件棉袄做赌注,请那个象棋冠军接受他的挑战。这一幕相当震撼,仿佛在说,他无力改变命运对他的摆布,但他还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向命运挑战,来赢这盘棋。这盘棋赢了,对他一点改变都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是它象征着他并没有屈服,没有向命运低头。这个表现很像《七武士》,但又比《七武士》多出来了一点希望。
第二集《黄飞鸿》里出现了孙中山,以及“为中国共和而流血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陆皓东开枪错杀了一个白莲教的小女孩,这是片中尤其震撼的一幕。甄子丹演的纳兰元述,也会用枪,会讲英语,但他仍摆脱不了对清廷的愚忠,所以他的悲剧尤其像是一个悲剧。第三集《黄飞鸿》也是正史与演义的结合,里面有了洋务派的李鸿章,黄飞鸿和他的西洋情敌也谈起了改变欧洲历史的蒸汽机,中国人进入了走出过去的辉煌、去向别人学习的年代。本片中徐克也提出自己的理念,即黄飞鸿所说的“智武合一”。这里所谓的武不是武术,而是代表勇气和精神,智则代表理智和理性。
《黄飞鸿》第四集也有枪,有史诗的背景,却拍得很差。第五集也有枪,让黄飞鸿等人都去学枪,但水准更低。
《黄飞鸿》的最后一集《西域雄狮》,总地来说是有点矫情的,但有个场面很让人难忘。里面那个中国败类(吴兴国)也是武艺高强,一跃而过一人头顶,瞬间连踢数脚,鬼脚七都为之侧目。最后却被外国强盗里的合伙人枪杀,脑袋中枪的时候,手里还像犹大一样正握着钱袋。这个人物虽然有严振东的影子,但仍然是有些分量的。尽管结尾让黄飞鸿和那个美国枪手决战有点傻,但正如片中借黄飞鸿之口所说的:我们不是写华工血泪史,而是写华工光辉史,仍是基于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
李小龙的《精武门》最后一个画面,李小龙高高跃起,枪响了,陈真壮烈牺牲。后来李小龙死后,洪金宝等补拍《死亡游戏》,就设计出一个情节:李小龙在拍摄《精武门》时,因为不肯与黑社会妥协,被枪手混进群众演员中向李小龙开枪,将其打成重伤,李小龙于是诈死(这一段用上了李小龙真实出殡时的纪录片),最后易装复出,复仇成功。
再后来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好莱坞拍摄《乌鸦》(The crow),被“遗留”在枪支中的子弹射死,因为与《死亡游戏》中的一幕实在太过相像,以致很多人绝不相信李国豪死于意外,甚至认为罪犯受电影的启发,趁拍摄枪击戏的机会以其他的枪支射死李国豪,甚至因此而不相信李小龙的正常死亡。关于这件事情,局外人很难了解真相,但是,李小龙的悲剧传奇,难道不也有着一个武者生于火枪的时代的意味吗?
《方世玉》等片中也有火枪,但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娱乐元素而已。
相比之下,《精武英雄》中的枪就要沉重得多,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影子。藤田刚一定要用武功打败精武门,就是要在侵华前先打倒中国人的精神。《精武英雄》拍得好,也是因为陈嘉上对历史有着非常深入系统的了解,在电影中加以深入浅出的表现,也是因为他难得的理智与自信。《精武英雄》里也有历史人物,如藤田刚提到的头山满,还有农劲荪,还有历史事件的背景,影片里借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和意识,但要全部看懂,就需要对这段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行。《精武英雄》里的人物,其实都具有一种象征性,都能在当时的历史上找到真实的人物和势力和他们对应。所以《精武英雄》的故事尽管是虚构的,但又几乎是写实的,可以说是用武打片的形式对历史的一种视角的概括,因此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作品。
陈嘉上重新创作了剧本,改动最大的是影片的结局。这个结局也正表现了他的英雄观。古龙曾说,勇气是知耻,也是忍耐。一个人被侮辱、被冤枉时,还能够咬紧牙关,继续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勇气。《精武英雄》的“英雄”,就是讲这样一位英雄。他的甘愿牺牲,既是理智,也是勇气。最重要的是,这些其实都源自真实的历史,了解了这一点,再看影片就更加触动。
还有一部张彻的《神拳三壮士》,本来并不是这个名字,是以义和团为背景的,然而却遭到港英当局的无理删剪,要公映只能把历史的部分全部剪掉,结果就变成了这部不伦不类的《神拳三壮士》。张彻曾说,自己的作品,敢自夸的很少,唯一非常自负的就是这一部,可惜,其导演原版今日却不可复见了。
张彻的《神拳三壮士》让人想起内地的武侠电影《神鞭》,也是义和团的背景,最后主人公看到火枪的威力,毅然扯掉发辫,多年后再见,已变成“神枪”。他说“辫剪了,神留着”。因为这句话,这已经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电影,这也是内地的优秀武侠片相比于香港武侠片的特色,往往可以多出一份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