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廉
李芳廉,男,生于1937年9月,甘肃镇原人。1958年毕业于固原师范学校,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固原县彭阳小学、城阳小学、川口中学工作,后又在固原县文教局、彭阳县一中、彭阳县图书馆工作,担任过老师、校长、图书馆员等职务。1997年退休在家。
1957年6月,我于镇原中学毕业,参加平凉陇东师范考点考试,被录入固原中师速成班学习。1958年8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固原县白阳城初小(现彭阳县白阳镇一小)任教。那时的白阳城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瓦砾遍地。那个所谓的学校,也只是当时西山底下的一座破烂不堪的关爷庙,整个学校共有两名老师,学生则是来自周围几个村庄的孩子,将5个年级合并为两个复式教学班,一个单式教学班。当时因为教室不够用,所以就另设一个班在西山上的娘娘庙内,老师给学生上课就只能是山上山下来回奔波。教师白天除给学生讲课外,晚上还要自刻自印教材到附近村庄搞扫盲工作。
1959年白阳城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学校教师已增加到4名。同年,经组织批准,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该校校长。与此同时,我还兼任该片包括崾岘、周沟等分校的领导管理工作。为建设本校,我带领全校师生,背砖背瓦,肩挑手扛建设校舍。还经常组织教师观摩教学,评比教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冬季自备木炭供师生取暖,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1960年,我参加了固原地区和自治区教育系统的群英会,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汪锋亲自接见了我们,并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1964年秋季,组织将我调到城阳公社小学任校长,该校有教师9名,学生200余人。当时校舍很少,我就带领全校师生搞勤工俭学修盖教室,并发动群众修理破旧桌椅,重建了一所杨坪小学。同时,还领导督促检查全公社各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时被抽调参与彭阳人民公社部署的其他工作。
1970年9月,上级将我调入川口中学担任校长。川口公社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我背着行李翻山越岭步行到学校。当时川口中学无校址,只能暂设在川口小学院内,学校设在山沟旁的小坡上,共有8名教师,200多名学生。上级指示要建一所正式川口中学,后经批准,学校建在山坡下的一个土台上,当地既无木料又无砖瓦,我就步行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购置,又组织人力翻山越沟将建筑材料人抬车拉一点一点运到川口。最终建起了五大间教室,宿舍、食堂两间。
平时我带领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狠抓教学质量,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评比教案,观摩教学,检查批改作业,多次奖励优秀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使川口中学教学质量大有提高。从川口中学毕业的学生中有厅级干部姬永昌,处级干部马宝富、呼延俊杰及科级干部、中小学教师几十名。那时,我还经常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孩子上学,曾给一名叫马志兰的学生交过书本费、学费。几十年后,当上人民教师的马志兰专程来还钱,我却早已忘了这回事。
川口地处大山之中,交通非常不便,冬季取暖做饭用的煤炭需到200多里以外的罗洼银洞煤矿采购。那时学校没有车,一般司机深知川口路途难走不愿拉运,后来我费尽周折到固原,请运输公司派出车辆、司机,并亲自到煤矿购运煤炭。
有一次,当拉炭汽车走到古城镇刘高庄时,由于山路陡峭,路边路基土层又特别松软,车开到半山坡的拐弯处时,汽车外轮突然下陷,整个汽车向外极度倾斜,霎时连车带人翻了三个半跟头才滚到一个山台上。我被摔得遍体鳞伤,血流满面。正在山下劳动的农民看到此险情,吓得大声惊叫,急忙赶来施救,并将我送到医院包扎治疗。经诊断,脑震荡、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之后落下多年头痛难忍、头晕眼花的毛病。
1973年,彭阳遭遇了数十年罕见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群众吃粮靠国家从外省救济,牲畜无草。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我带领全校师生,背上锅灶和米面前往川口公社张家沟深山中,割饲草数十吨,挽救了几十头牲畜的生命。
1980年,由于我多年在基层工作,积劳成疾,组织上照顾将我从川口中学调到彭阳一中任教。此间,由于那次车祸造成的头痛,无法坚持代课,因而学校安排我分管后勤保管工作。
1985年,我被调到彭阳县图书馆,负责筹建彭阳县图书馆大楼。我四处奔波,亲赴兰州,请专家搞图纸设计,找有资质的建工队招标,经常勘查施工情况,最终圆满完成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后来在图书馆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妻子为协助我安心搞好工作,也经历了不少艰难苦痛。1961年,由甘肃原籍迁至彭阳落户。当时无吃无住,临时住在了一座废弃的砖瓦窑中,然而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其中一次,我在单位因工作忙,没有及时照顾家人,爱人因子宫大出血,昏迷不醒,在医院大夫的全力抢救下,才得以保全。还有一次大儿子被茹河洪水冲走几十米以外,险些丧命,幸好被村里人抢救,逃过一劫,那时都因为我工作远,不在家人身边所致。
几十年来,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千方百计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