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教学时间指学校教学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包括上课时间和在任课教师要求与指导下进行各种预习、复习、练习、补习等所占用的时间。
教学时间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是教学时间,但是时间没有抽象存在,教学时间其实是师生教学活动的连续性,是师生连续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所以教学时间管理是从连续性的意义上管理教学过程,其追求与目的是要保证教学过程更高质量的连续性。
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的主体有三个层次,一是学校,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学校是时间管理的最高层,是从全校整体上对教学时间进行质与量的管理。教师是教学时间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他的管理对象是归自己使用的教学时间。但教师同时具有一定的客体身份,这是因为教师本人的时间运用要接受学校的管理,还因为教师的管理包括对本人的自我管理。学生也同时具有两重身份,一方面他们对教学时间的运用要接受学校、教师的管理,另一方面他们还会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对集体的管理,以及进行自我管理。
一、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首先表现为对教学活动时间的总量控制。所谓总量包括全部教学活动的时间总量,每一学科应占用的时间总量,各教学阶段的时间总量等。虽然有自上而定的课时规定,但是它在学校的落实中会有一些伸缩,仍然需要总量上的控制与调节。此外,学校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大量规定课时之外的教学时间的管理。因为教学活动需要辅以一定量的课下作业,以进行必要的预习、复习、练习、补习、拓展等等。但是,对这部分补充时间的运用,大多数学校处于粗放状态。似乎那是一片无垠的原野,可以肆意开发使用。殊不知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已然不堪重负。因此对这部分时间的使用有必要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
在规定的课时之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补充教学活动,学校要有总量的控制。在学生的全部生活时间中,首先要做以下扣除:①课程规定用时。②学生必需的休息、就餐等生理恢复时间。③学校用于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的时间。④学生个人娱乐与自由活动、满足兴趣爱好、进行亲情交往和友情交往的时间。将这些扣除之后,余下的才是可以用于补充教学活动的时间。但在实践中,补充教学活动的时间已大为膨胀,学生娱乐与自由活动的时间已被剥夺或压缩殆尽,学生的睡眠、休息时间已被蚕食。
确定了可以用于补充教学活动的时间总量,要在各学科之间按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各学科应该恪守自己的时间比例,它的补充教学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不仅在总量上不能突破该学科应有的界限,同时还应该遵守使用时限的要求。因为时间不能储蓄,所以一般不能允许将分到自己名下的时间累积使用,不能未经学校同意便擅作更动。划定比例的时间,此时不用,挪作彼时使用,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科或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
学校时间管理不能止于比例分配,还要监督实施。监督实施是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包括规定课时和课外补充的教学时间的使用情况,要有经常或定期的检查、了解、记录、统计等,并对违规情况施以适当方式的提示、干预。当前教学实践中,各学科教学肆意延长时间的情况大量存在,不仅是拖堂,更多的是补课,大量布置各种有严格要求的课下作业。对这种情况的限制应该是时间管理的重点之一。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以考试、大型活动、较长假期等为分隔的各时段,也要力争均衡、相对完整,不使正常教学被冲击,避免在教学上出现本不必要的重复与衔接,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
对教学时间的管理应该有质、量之分,以上属于量的管理。对教学时间的质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在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凡针对教学时间使用效率、保障教学过程优质演进的措施,都同时属于对教学时间的管理。
现在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情绪状态。学校时间管理在质的方面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师生情绪状态的调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教学时间的使用质量。在他们情绪焦躁、压抑、疲惫等消极状态下,时间的利用效率会大大降低、会有一些时间被荒废、流失。同样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在有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会完成得好得多。
学校调节的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使教师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形成张弛有序的教学节奏,以保证教学时间的使用质量或效率。对学生而言,学校调节的手段一般有:
1.组织活动。即在较长的教学时段内合理间隔地穿插,或在紧张的复习考试之后适时安排艺、体、社会实践等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学校活动,以调节学生的疲惫与紧张。
2.考试或各种学科竞赛类活动。可以通过应考的复习与竞赛的准备动员学生,以达到适度的紧张。但是频繁的考试安排会适得其反。
3.课程与作息的安排。课程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并结合作息安排使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思维和认识特点的学科互相调节。
4.环境的调节。通过对教室、教学区域、校园的环境布置,以求实现或激励、或舒缓等功能。
5.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专门的心理调节技术,对学生整体或者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6.指导学生自我调节。
教师的消极情绪不能完全依靠他们的自我调节,学校要通过活动组织,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管理方式的改进等办法,及时疏导,努力减少教师不良情绪的产生,帮助他们保持良好心境和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保证他们对教学时间的充分、合理的运用。
学校时间管理涉及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本来就是一种管理手段。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当然应该重视学生成绩,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绩要与为此所占用的学生时间、精力做比较。单纯看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客观上纵容或怂恿了教师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大量挤占。要将学生成绩或收获与所占用学生时间、精力之比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二、教师的管理
作为时间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守规定时限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在学科总时限定的条件下,各方面、各环节的活动,也都应遵守各自的时间界限。有时各环节活动的用时可以有所伸缩,但总和之后,不能突破总量。那种靠拼时间、靠大量补课、课外辅导、大量课外作业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是一种低效益的做法,应该改变。
2.充分运用规定时间
在不突破时限的条件下,教师要努力做到对时间的充分运用。教师能力一定时,充分使用时间的基本条件包括:
(1)教学内容充实而难易适度。内容充实才能不使教学时间发生空耗,难易适度才能使教学时间有效或相对高效。
(2)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一切在于使用的对象与时机。适宜的方法包括要适合于具体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能力与状态,适合于特定的时空环境等。学生不习惯、缺乏相应准备、尚不具备必要能力的方式方法不宜使用。否则难免造成时间的低效使用或浪费。
(3)教学过程的实施要遵守认识规律和心理科学。比如要处理好感性基础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认识过程中注意中心相对稳定与开阔思路的关系,要努力防止和减少对记忆内容的正摄与倒摄抑制等等。
(4)具有适合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能否适合教学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时间的使用效率。对学生的情绪状态,不能消极适应,准备和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的相机调节。教师调节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情绪达到和保持在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激奋水平。
(5)及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预防各种可能的干扰,及时排除各种意外干扰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经验积累和教学机智。课堂干扰大多是来自学生的有意和无意的纪律问题。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的处理原则应该是,对明显干扰课堂活动的行为,必须制止,但制止即可,谨防激化矛盾,留作课下彻底解决;对集体无明显干扰的违纪行为,不应中断教学活动专门处理,只做暗示或简单提示;对无法制止的干扰者,可以暂时让他离开教室。
(6)对教学环节转换时间的合理安排。往往在教学活动的环节转换中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所以要注意并努力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不同环节的转换。有时有一点看似空白的时间是必要的,就如同书画作品中的“布白”,这也是一种合理的安排。但是要避免出现拖沓、混乱、需要重新费力组织课堂的情况发生。
当然,教师准备以上这些条件都以对自己学生具体情况的准确了解为前提。上述条件具备,再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实施,使教学活动流畅进行,就可以保证教学时间被充分有效的使用。
3.自我管理
这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活动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失当表现,会成为课堂的干扰因素,会浪费教学时间。例如运用语言的不适时与啰嗦;板书过多、过草或过慢;使用音像等媒介物,进行实物演示时操作失准或失败;过多的或不适当的肢体动作;借机发泄个人情绪;因为个人私事中断教学等等。所以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行为得体、得宜,适合于教学过程而不是造成干扰。
教师的自我管理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会互相影响,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带动学生,谨防因为学生中的问题使自己情绪失控或受到消极影响。
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还应该包括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帮助、督促等。
三、学生的管理
管理教学时间,不能将学生排除在主体之外。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整体的管理,二是对自己时间运用的管理。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所以学生参与管理既是一种逻辑的要求,也是管理民主的表现。诸如教学活动的具体进度,方法选择,辅助活动的安排等等,都有必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参与管理,客观上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自己个人运用时间的管理,只限于参加教学活动的时间。这种自我管理,在量的方面,包括对各部分时间,如预备、上课和课下作业时间的使用;在质的方面,包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自我情绪调节等。其中教师的指导、督促必不可少。如怎样合理使用时间,怎样制订时间分配与使用计划,怎样选择有效或高效的学习方法,阅读、记忆、复习等的方法以及自我调节的方法等,都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并适时督促,帮助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或学生注意于教学内容的时间不等同于教学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造成的干扰,二是学生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相对集中,除了加强外在的约束与调节,培养并帮助学生具备和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为重要。
(韩凤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