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子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因此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斗牛、摔跤和篝火晚会。篝火晚会尤其吸引人。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说法。其中有种较为普遍。
种“太阳”:据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
耍火: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动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绕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一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地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六月二十四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别有一番风味。
§§§§§§第三节藏历年与“那达慕”
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从而把藏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2010年月18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申报的“藏历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类别名录。
藏历年除了与汉族的春节贴年画和对联相似的风俗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
准备切玛: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装扮与清扫: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三、五、七、九等。
与火有关的准备: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一些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期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到十二月三十日午前,各户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古突习俗: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一天,要给窗户和门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驱逐恶魔: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驱鬼仪式: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驱鬼,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里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放置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