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亚萍这个钻研劲,就在上小学一年级那一年,小亚萍第一次参加了在开封市举行的河南省少年乒乓球比赛。比赛前,她临阵不慌,在父亲的指导下沉着地应对每一个对手,最终获得第3名。她还得到了一个当时还不多见的塑料文具盒作为奖品。小亚萍载誉而归,吸引了许多小同学艳羡的目光。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就取得了如此优秀的成绩,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英雄出少年。
1982年,9岁的邓亚萍第一次参加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作为这次比赛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运动员,她竟然正手连番抽杀,一举摘取了女子团体和女子单打两项桂冠。在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5省少年乒乓球冠军之后,父亲把她送到了河南省队参加集训,那时全家都认为以亚萍的成绩,进入省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省队集训的时间里,亚萍在平时的训练赛中虽然取得了好成绩,技压群芳,但15天后就被省队退回。理由很简单,就是她的身高太矮,手脚太短,没有发展前途。由于邓亚萍表现十分优异,省队十分不舍得失去这么个好苗子,为此还特地测试了邓亚萍的身高。专家对她的骨骼一节一节量,量完她以后,还量了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遗传基因如何,最后他们确定邓亚萍成年之后的身高可能在1.50米左右。1.50米实在太低了,现在外国的女运动员一般在1.70米以上,1.50米站台边能控制多少面积,1.70米站台边能控制多大面积,相比之下,亚萍在起点上就处在劣势。虽然打法新鲜、娴熟,还是出身于乒乓世家,但是这个缺陷确实是无法弥补的,纵观各方面条件,他们认为亚萍还是回学校上学是比较好的选择。这对于她来说,不啻晴天霹雳,她从省队愤愤离开,忍受着莫大的屈辱,她感到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多彩的世界变成了一片忧郁的苍白,回到家里便沉默不语。看着柜子上自己夺冠赢来的奖杯,光线还是明晃晃的,可是怎么突然就那么刺眼呢?这在邓亚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刚满10岁的邓亚萍知道了很多本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知道或明白的事情,残酷的现实在她身上打伤了深深的烙印,这是她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重大的挫折。
这样过了几天,她终于忍受不住,号啕大哭,那是一个寒气袭人的晚上,亚萍趴在母亲的怀里泪流不止。
“我的身体真的是残次品吗?我明明比她们打的都好,为什么偏偏不要我?”父亲坐在一边,对她说:“其实在五六十年代,身高只有1.49米的日本名将关正子也是靠实力威震世界的,所以,身高不是决定一切的必然条件。”他看着女儿委屈,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他对亚萍解释说:“因为个子矮被淘汰的好苗子也是很多的,因为体育队培养一个苗子是有成本的,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就连我也不能保证孩子你以后能成为冠军……”说到这里,父亲停了一下,“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讲很多孩子小时候很有天分,但是大了可能就平凡无奇,埋没在人群中,不能出彩,省队的人就是怕你没有潜力、没有后劲,以后弱点会暴露出来,成为致命的缺陷,他们并不是完全看现在的成绩……”
讲到这里,邓大松停了停,继续说道:“但是,孩子,你是真的很优秀!现在我们把选择权交给你自己,自己决定是回去上学还是继续打球?回去读书,我们支持,而且爱好乒乓球也是可以随时打的,放松心态,也许这次这个事就没几天就淡化掉了。”亚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不是一般地喜欢!我是非常非常喜欢,而且我不服气!凭什么不要我,我会打得很好的。”
父亲听了她的话,点点头,继续给她分析,如果想要继续打球,解决身材不高的唯一办法,是让自己步伐移动得更快,进攻更加凶狠,防守更加顽强。要证明自己是这块材料,而且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你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行。
最终选择权交给亚萍,摆在她面前的一条是平凡的坦途,一条是布满荆棘的冠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