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九大仙草”中的补肾药
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把石斛、雪莲、人参、何首乌、茯苓、肉苁蓉、灵芝、珍珠、冬虫夏草称为“中华九大仙草”,可见这些药物的效验和价值远在同类药物之上。其中有三味药是经典的补肾药,可以很好地治疗大脑的退化,无论是因为自然衰老还是疾病的消耗。这三味药就是石斛、何首乌、肉苁蓉。
石斛我们在后面详述,这里主要说何首乌和肉苁蓉。
关于何首乌的效果,人们一般是从它的乌发作用了解的,对此,《本草求真》中说:“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肾者。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况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
很显然,历代医家对何首乌补肾的功效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认定作用在同样是补肾的地黄之上,而且是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甚至食物,所以也称之为“饵”。事实也如此,何首乌不温不燥的和缓之性,确实适合缓慢地补养肾精肝血,坊间用何首乌做药膳更是多见。其中有道很家常的药膳:何首乌鸡蛋,类似我们吃的卤蛋,只是卤蛋的汤汁不是酱油卤汁,而是何首乌煎液。
大家知道,何首乌最擅长治疗的是须发早白等未老先衰的症状,和这种情况一并出现的还有其他虚损症状,包括因为阴虚、血虚导致的便秘,何首乌鸡蛋也能一并照顾到。因为何首乌的作用和缓,要想起效,首先要坚持,而且前面说了,补肾的最佳年龄是25岁左右,虽然不必提早到那个时候,但是,至少要赶到第一缕白发出现时,甚至提前一点儿,因为一旦肾虚到已经使头发、体态都发生了变化,再补起来难度就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何首乌虽然被历代医家推崇,但何首乌有“生首乌”和“制首乌”之分。之前曾经有报道说,一个年过40的女性,发现自己头发白了,想到吃何首乌能乌发,于是就到草药摊儿上买了何首乌回家泡水,结果愣是把肝喝坏了,导致肝衰竭,需要换肝。这个报道显然有损何首乌的千古英名,事实上,不是何首乌的错,而是她吃错了。
关于何首乌的毒性一直就有报道,但仅限于“生首乌”,没有经过炮制的何首乌,确实对一些人的肝脏有损害,而能乌发的何首乌都是“制首乌”,通过合理炮制,减少了何首乌的毒性。这个一心想乌发的女性显然不了解这一点,更多人可能更不了解的是,中药处方里,如果只写药物的名字,比如“首乌”,一般都是指“制首乌”,都是指炮制过的,如果医生特别强调某味药是生的,不要炮制的,一般要特意加上“生”字。比如白术,一般的白术都有健脾作用,但是“生白术”在健脾的同时还有通便的效果,所以开给脾虚便秘者的药方上,一般写的都是“生白术”,如果不特别标出,药店或药房肯定是给你拿炮制过的,这是药房里不成文的规矩。可能那个吃何首乌的女性只看到药方上的“首乌”二字,不知道还有生与制的讲究,所以才出现了误服。
肉苁蓉的价格现在是越来越贵,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个号称“沙漠人参”的补肾药的好处。关于它,《类证本草》中说:“补精败,面黑,劳伤。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这里面的“面黑”,是“精败”所致,所谓“精败”,就是“肾精虚”了的意思,肾精虚之后,不仅面色逐渐变暗、变黑,头发变白是肯定的了,总之呈现整个身体的老化,是衰老到最后一环的情形,肉苁蓉是可以抑制这种老化的。《类证本草》虽然是本药书,却记载了肉苁蓉的药膳吃法,这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肉苁蓉补肾的性质平和,否则不可以入膳;其次,补肾是需要每天积累的,所以适合贯穿在每天的生活中,而这,也是我们想借助食物来养生的总则。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一种是与羊肉一起炖,和我们平时炖羊肉放姜一样,将肉苁蓉和羊肉一起下锅,炖到羊肉熟了,药性也全部渗出了,吃肉喝汤的同时就有了补肾的效果。还有一种更家常,就是用肉苁蓉熬粥,可以直接与米一起煮,也可以先煎出药汁来,用药汁熬粥,这样口感好些。对于老年人,肉苁蓉粥更合适,因为粥的吸收是很节约脾气的,所以粥本身就有健脾效果,这样也便于肉苁蓉的吸收。
和何首乌一样,肉苁蓉对肾虚的老年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便,只是它的通便作用是通过温阳实现的,所以是补着通,不像大黄那样泻着通,因此既没有对泻药的依赖问题,也不会因为通便而伤及正气。
“五苓散”能使人面容紧致
在表情肌衰退之前或同时,面部还会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不紧致。所以巩俐最早为一款化妆品做的广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提拉紧致”的概念。这个概念打动了很多三四十岁的女性,因为她们发现,自己的脸上虽然没有明显的皱纹,但变得胖胖涨涨的,照样能看出年龄,甚至使自己“超龄”。这种看上去像肿了一样的“面部积水”是什么造成的?和表情肌的衰退一样,也是因为肾气虚,那些进入人体的水因为肾气虚不能蒸化为身体所用,停留在面容上,就是胖胖涨涨,停留在身体里就是臃肿。
人体的70%都是水,所以,人体可以暂时缺少食物,但绝对不能缺水。但是,并不是水多就好,而且这个水一定是能为身体所用的。就像自然界一样,有时候一个常年干旱的地方突然发了洪水,人们觉得,这下好了,再也不缺水了。但事实绝非如此,洪水对他们照样是天灾,因为洪水不能为土地所吸收利用。什么地方植被茂盛?一定不是发洪水的地方,而是雨水丰沛,但同时可以蒸发为水蒸气的地方。就像人体一样,喝进去的水要能为身体所用,才能化为中医说的“精微物质”,否则就似乎“痰”是“湿”,是“水饮内停”。这种看上去胖胖涨涨的面容就是因为火力不足,不足以蒸发停留在脸上的“湿”,所以,它和表情肌的衰退一样,都是“肾虚”惹的祸。
早在约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他创制了“五苓散”这个药,但不是用来治疗面容不紧致的,而是用来利尿的。这个看似差之千里的病症其实机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为火力不足,水液不能利用,只不过有的人表现为小便多,喝了水也不解渴,喝了水就要去上厕所;有的人表现在“面部积水”。其实,很多时候,这两种情况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特别是平时手脚总是冰凉,特别怕冷的女性,她们不仅有喝了就尿的尴尬,还有面容提前变老的苦闷,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补肾气来解决,就像这个非常便宜的“五苓散”。
“五苓散”里面就五味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前四味主要是健脾利尿的,让该通过尿液代谢的水尿出去;最后的桂枝是入肾经、补肾的,也是这个药方里药性最热的一个,它的作用就是蒸发那些喝进去的水,使它们气化为可以为身体利用的“精微物质”,不会像沼泽甚至“堰塞湖”一样停留在脸上、身上。
《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意思是,女性从35岁开始,阳明脉,就是脾经的经气开始不足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面容的改变。
之前书中重点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和“肾虚”,其实不是分指脾脏和肾脏的虚损这一点,而是形容不同的虚损程度。这在《黄帝内经》的这段话上也得到了证实,五七三十五岁的时候,虚的是脾气,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虚的就是肾气了,所以,脾气和肾气的虚衰是递进关系。
因此,对于面容老化的问题,第一道防线就是健脾,更进一层的就是补肾。在“五苓散”中,既有健脾的白术、茯苓,又有助阳化气的桂枝,所以,它作为女性面容紧致的药物非常合理,而其中的桂枝,还有遏制表情肌衰退的价值,因为这是从补肾的角度,抑制身体组织老化。
因为五苓散的组方简单,它的中成药也很便宜,所以很多药厂不生产,如果药店里买不到,可以按下面这个方子的组成比例买药自己煎汤。
石斛帮梅兰芳驻颜和亮嗓
从耳朵与肾精、肾阴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说“大耳朵有福”“大耳朵长寿”,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耳朵丰满充盈的时候,肾气是旺盛的,肾精没有被消耗,能量是充足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保持这种状况,肾气就始终旺盛,供给生命的能量充足,自然没有了疾病和夭折之忧,自然会长寿。
《本草纲目》之类的经典中,记载一个上品的药物时,常有这样的描述:使人“肥白不老”。“肥白”和“不老”联系在一起,说明“肥白”是被古代医生肯定的一种健康状态。这个“肥”不是现在我们说的肥胖,而是区别于干瘦,是形容健康的人,应该是白皙丰满的意思。而白皙丰满的对立面,就是黑瘦,而黑瘦的人多是阴虚的,多是身体因为病理性消耗造成的。
古书中记载过使人肥白的方子,有“肥白方”“治瘦方”两个。前者是黄豆芽和猪油,后者是牛骨髓和地黄蜂蜜,都有动物脂肪,无非是想直接给身体补充脂肪。在物质不甚丰富的过去,黑瘦之人因为热量摄取不足者占很大比例。现在不同了,导致黑瘦的原因不是没得吃,而是因为过度的代谢、消耗,所以,在补充热量、营养的同时,还要压制过旺的虚火。否则,暂且不说吃进去的热量能否被吸收,就算吸收了,如果虚火不降,还会被消耗成一个黑瘦子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能使人“肥白”的药物,应该多是能补肾阴的。
最常用的补肾阴药物包括首乌、熟地黄、山药、鹿角胶、龟甲、五味子、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能清虚火,减少病理消耗的有知母、黄柏、丹皮。在没有明显虚火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服用补肾阴药物,只要肾阴不虚,虚火也就无从生起。据说,梅兰芳先生之所以保持了美貌和嗓音,就是因为他有常年服用石斛的习惯。
石斛是补肾良药,其中的“铁皮石斛”最为“上品”。在民间,人们将新鲜的“铁皮石斛”原汁喂入身体极度虚弱的重危患者口中,可使其慢慢复苏。因此,“铁皮石斛”也有“救命仙草”的美誉。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曾把“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唐宋以来的历代皇帝都把“铁皮石斛”列为贡品。据说,梅兰芳先生每天都用“铁皮石斛”煎汤代茶饮,后世的研究者认为,他能常年保持阴柔白皙的容颜和清亮的嗓音,“铁皮石斛”功不可没。
这确实有道理,石斛是补肾阴的药物,同时性质微寒,所以在补阴的同时还有轻微的抑火作用。因为阴虚之人总是难免有微微的虚火,这种人不仅干瘦,而且总觉得口渴,喝水也不解渴,这是因为胃阴虚,虚火浮越导致的,正好可以借助石斛的养阴生津作用来抑火。
梅兰芳大师当时的身心消耗不同于常人,这种消耗最后都会累及肾阴、肾精,通俗点说,就是对身体基础构成最根本的消耗,无论面容还是嗓音都会在劫难逃。劳心劳力的人肯定先衰老,这是铁律。所以梅大师求助于石斛,而且是品质最好的“铁皮石斛”,对不能避免的消耗做了最好的弥补。
植物的种子是好东西
中医一般将不孕都归结为虚损,无论是因为年龄增长的自然虚损,还是营养不足导致的虚损,都是虚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不孕。因此,治疗上也要用上补益效果最给力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阿胶、鹿角胶,总之,都是动物性的药物和食物。
《本草纲目》描述这类药物时说“实得先天之气,显然非他金石草木之类所比,其滋补之功极重,久服耳聪目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这种滋补之功极重的药物,针对的症状是虚损、羸瘦,这两个词清晰地描述了一个因为虚损而不孕的女性形象,这么孱弱、贫瘠的土地怎么可能孕育新的生命?只有使土地肥沃起来才行,而从根本上使土地肥沃的最有利药物,就是补肾药,而且是补肾阴的。
过去的广东人喜欢给小孩子吃紫河车,就是健康产妇的胎盘。特别是一些出生时体重很轻、体质很差的孩子,将胎盘烘焙后磨成粉吃,效果非常好。因为先天不足和后天衰老是同一个道理,前者是还没有发育成熟,后者是衰退到了幼稚状态,都是虚损状态,都适合通过补肾来强壮。
但这种“血肉有情之品”肯定不是广泛应用,在中国这么个偏于素食的国家,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怎么获得赖以生存乃至繁衍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呢?靠什么补肾?凭借的就是植物的种子。中国人结婚时的习俗中,要用到各种种子,以“枣、栗子”寓意“早立子”,用花生寓意男孩、女孩都有。在中医治疗中,种子也是入药的,而且大多是补肾药,最典型的是“五子衍宗丸”。
五子衍宗丸是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种种子组成,专门用在由于肾虚所致的阳痿、遗精、早泄、腰酸无力、尿后余沥甚至遗尿。这一系列症状都是因为身体不能很好控制,将不该排泄或遗漏的物质遗漏出去。按照发育规律,这样的遗漏只有在孩子阶段,发育不成熟时才会出现,到了成年,反倒出现了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往虚性衰退了。都必须通过补虚来缓解。五子衍宗丸因此被很多医家推荐为很平和的补肾药,因为这五种种子药性和缓,所以对于刚刚出现肾虚症状的人非常合适。很多人三四十岁就有类似情况了,可能更多的是女性,她们的问题是小便多,年纪轻轻就经常腰酸、怕冷,未老先衰的现象很突出,这个药就非常合适,通过补肾的办法使身体的固摄能力恢复。
中医在治疗不孕及健脑时用到的种子类药物,从能量上分析是合理的,因为植物的种子都是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以后要靠这么一个小小的种子发育成一个生命,所以,种子药等于在给身体补充能量。另一个合理之处是,对于相对素食的中国人来说,种子是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最主要的来源,中医在“黑箱”中摸索出的经验,与现代营养学正好契合了。
现代营养学就提倡,早餐时要有一小把坚果。所谓坚果,其实就是植物的种子,可以是核桃、榛子、杏仁,它们不仅能给大脑提供能量,而且还能保证足够的优质必需脂肪酸。
所谓“一小把”,就是你自己用手攥一把坚果,是带皮的,能攥多少,你一天就适合吃多少。之所以有这个要求,是因为坚果类含油脂很高,多吃存在热量过剩、导致发胖的问题,一小把的量既补充了营养,又不至于过食。
“张熟地”与“生地龙骨汤”
中国医学历史上,以药物为医生命名或起外号的不多,可以数得着的有善用熟地的张景岳和近代善用石膏的孔伯华,分别被称为“张熟地”和“孔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