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不想做,也不是自己做不成,而是缺少自信,害怕自己做得不好,破坏了自己的面子,做事是小,丢人是大。因此,要在生活中树立起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争取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尝试一些没有胆量做过的事情,然后满怀热情地为自己的每一步生活都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克服依赖心理的关键一步。
3.强制训练,纠正习惯
在上一步做成功的基础上,就应该开始着手纠正习惯的重要一步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别人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实现不论做什么事都不指望别人,遇到事情有主见,做出具有自我风格的选择或判断。这个阶段必须采用强制手段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也要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强迫自己独立去操作,直到顺利完成。
4.借助他人,进行监督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就会发现,若想对每件事都由自己来决定是很难的,即使是信誓旦旦要独立完成的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回到老路上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自己身边的最依赖的那个人做监督。
依赖别人,你只能是别人的“附属品”,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而只有摆脱依赖,你才能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才能在自己的空间内充分地施展拳脚,活出真正的自己。
三、速战速决,不宜拖延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不断滋养恐惧。
——列夫·托尔斯泰
大家可能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只可怜的寒号鸟的经典台词:“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在它第四次说出这句话的当天晚上就被冻死在了自己的窝中——没有做任何过冬准备的崖缝中。寒号鸟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再也没有到明天做事情的机会了。
寒号鸟的“明天就搭窝”心理就是一种典型的拖延心理。拖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人们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往往喜欢把任务或工作往后延迟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是人们对计划要做的事情的不断延期。这种行为倾向通常会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或工作当中。严重的拖延行为在国外心理学界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做事拖延的时候,如“等等吧,说不定事情会有好转的”“明天吧,今天太累了”“不急,到截止日期还有好几天呢”?据美国芝加歌德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人都有点“拖延症”,其中20%的成年人是患上了真正的拖延症。
今天周四,明天下午又要写作文了,可是上个星期的作文,李老师连一半还没有批完啊,于是,他伏案苦批。但是,他却集中不了精力,刚批了几本就烦了:“这些作文实在是太难批了,一天只能批几本,反正还有一天呢,明天下午写的时候能批完就行了。”于是,拿起小说读了起来。看他津津有味的样子,同事也不好意思再提醒他马上就要检查的教案他还没补完呢。
李老师大学毕业就来到了这所中学,已有四个年头了,他刚带过去的一个毕业班,中考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一,所以学校领导对他的评价很高,但是接手初一后的他变了很多:每天早读他是卡点卡的最准的,不舍得多到教室一分钟;学生的家庭作业总是在下课的最后几分钟才想到;每一节课怎么讲,他都是在上课前的一个小时才备课,甚至有时拖到上课前的几分钟才考虑怎么讲课;每周作文几乎都是在下次写之前匆匆忙批赶出来(有时时间真的不多时,他干脆推到和下次一块批,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教案,总是在快要检查的前几天才挑灯夜战几个晚上“完成”?
李老师爱说的几句话就是:“不急,有的是时间”“作业和教案只要能在需要时赶出来就行了”“你们瞎忙活什么啊?今天完不成还有明天呢”“要学会花明天的时间,享受今天的生活”?
李老师的言行在学校中造成恶劣影响,学校领导都看在眼里,工作没少做,话也没少谈,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在校领导的商议下,趁春节假期和他解除了聘用关系。
拖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让人们尝到了它的苦头。鲁迅先生说过:“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确实无异于谋财害命。”那么,无限地拖延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无异于慢性自杀呢?李老师的拖延,使他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一条不归路;希腊文的“拖延”一词在最早的《圣经》中,大多被译为“罪过”,可见其危害性有多大。
心理自助术
怀有拖延心理的人,在做事过程中往往见不得一点点的困难,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困难他们也会放在“拖延”的放大镜下,为自己的拖延找到成千上万的理由,这样的一拖再拖往往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好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对付拖延的有效方法。
1.痛苦-快乐,互相衬托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痛苦-快乐”,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按照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我们则可以说,拖延是人们为了追求一时的快乐,逃避一时的痛苦。所以,如果想消除拖延,必须清楚,如果继续拥有拖延的习惯,将会付出多大代价?将会失去多少机会?如果能够克服这个习惯,你又将会获得多少快乐?赢取多少机会?
2.制订计划,讲求实效
一份具体可行的计划是使工作准时、顺利地完成的重要保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时间利用率,减少拖延行为。当然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要制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计划方案。在自己能力的范围之内,每个短期目标都能准时顺利地完成可以增强自己的成就感,进而减少拖延行为。
3.化整为零,分步实施
这主要是针对较为困难或时间跨度较长的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当人们面临较为困难或是需要付出较多精力的任务时,受畏难情绪的影响,人们通常迟迟不愿动手去做。这时,就应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较大的任务分成几个较小的部分,把大目标化为多个小目标,分步实施,这样,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去完成,日积月累就会实现大目标。
4.奖惩分明,心理暗示
有着拖延习惯的人的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一般都比较差,尽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但仍不能保证他们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拖延,因此,就需要给自己制定一套奖惩分明的“监督制度”:如果能提前或按时完成任务就奖励自己,例如给自己买一件礼物或者去做自己很早就想做的事情;如果因为拖延而不能完成任务,则要有一定的惩罚,例如,喜欢上网的人,就必须占用上网的时间继续做没有完成的事情。
5.适当加压,立即行动
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习惯性的拖延则会使人丢掉工作。因此,在拖延心理作怪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负责的印象,久而久之,再坚固的铁饭碗也会被丢掉的。所以,用“温饱威胁论”来适当加压,会激励自己立即行动起来,与拖延挥手说再见。
21世纪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如果行动及时,可能会成为一个强者,如果行动迟缓,就可能被社会的“快鱼”吞噬,那么,亲爱的朋友,你是愿意做一条行动迅速的“快鱼”还是想做一条事事拖延的“慢鱼”呢?
四、永不气馁,利用挫折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爱默生
曾有一位社会学专家说过,中国青少年最缺乏挫折教育,不少人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有的甚至走向极端,中国青少年有非常强烈的挫折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又并非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们,它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心理。
人们在致力于达到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受到干扰与阻力,使动机得不到实现而产生心理上的失意、烦恼、沮丧等的情绪反应,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拥有挫折心理的人,经常感觉人很难改变命运,因此,常将“人的命天注定”挂在嘴上;遇到芝麻大的挫折,就会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萎靡不振;容易产生攻击、固执、倒退、逆反、妥协、压抑等心理;在生理上,会表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还会使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等。严重的可能导致个体行为走向极端,产生自毁行为。
几年前,大学毕业的苗苗,本来有留在大城市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只因为男友家是山村的,苗苗的父母就不同意。为了拆散他们,就在他们县城为苗苗找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苗苗既不想离开男友,又不想伤害父母,但她是个听话的孩子,最终跟随父母回了家乡。
在苗苗看来,她和男友不会有未来了,于是慢慢接受现实,但是内心深处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清楚,她变得有些沉默。苗苗回去后,男友告诉她再等他两年,然后习惯性地每天短信每周电话联系。其实男友知道,他家是山村的现实不能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在工作上作出业绩后,再去劝说苗苗的家人。
事业单位工作的轻松,把苗苗刚毕业时的闯劲几乎完全吞噬,对世事麻木,不与人交流。家人、朋友给她介绍对象,她不但不去,还和家人吵嘴,看着脾气大变的女儿,父母对她也没了办法。
不幸似乎很“青睐”苗苗。工作一年后,遇上机关事业单位裁员,因为苗苗是托关系进去的,并且是临时的,因此,她是第一批被裁的人员之一。失业后的苗苗变化更大,整天将自己憋在房间,除了为家人准备饭菜,吃饭,她就很少露面,人也变得憔悴了,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男友听说苗苗失业后,他就在单位努力争取出国的机会,准备和苗苗一起出国深造,然后再回来一起工作。苗苗同意了,并且决定和男友走。苗苗的坚持,激怒了思想守旧的父亲,父亲表示,如果她敢走,他就敢和她断绝关系。他们的关系处于白热化状态。她仍然要为家人做家务,她的出现总是让本来的说笑声戛然而止,她似乎被打入了冷宫?唯一安慰她的就是母亲。
苗苗只等着男友来拯救她,然而不幸的事再次发生,男友在一次出差时发生车祸,身亡?苗苗沉默了,绝望了,心死了,她不再和任何人说话?
对于苗苗的遭遇我们在深表同情之余,不妨深思一下,在这种重大的人生挫折之前,伤心在所难免,但是除了伤心我们就不能做其他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不但对人无害,反而可以帮助人们赶走惰性,催人奋进,因此,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在消极的同时,要寻找方法试图解决问题,抚平伤痕,变消极为积极。当然,苗苗应该利用这些挫折,重新站起来,借以安慰深爱的人。
心理自助术
遇到挫折后,人的第一反应都会出现紧张、烦闷的情绪,或者是异常的行为举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控制好自己,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防御措施,就可以减轻挫折感,避免挫折感的产生。具体做法如下:
1.沉着冷静,正确对待
挫折面前,消极低落、情绪激动之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沉着冷静,深刻反思之人,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即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成功者与失败者。所以,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应该有所准备,认识到挫折的普遍存在性,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正确待之,那么,你和成功者也就相差不大了。
2.找出原因,具体分析
其实,我们遇到的所谓的挫折,有很多是自我主观意识下的挫折。有时是自我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有时是自己的错觉造成的不快,这些挫折都可以通过认清事实来克服;如果是由他人他物引起的,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3.韬光养晦,克己利他
这一点,是在教给大家:在经常给你挫折的强大对手面前,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施展自己,则可以表面装作无所作为的样子,但是要默默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的欲望,在观察或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待时机成熟,东山再起。
4.提高忍力,主动出击
挫折面前,不同人的忍耐力往往是不同的,忍耐力的高低也决定了成功与失败。实践证明,忍耐力强的人,即使遭受多重挫折,仍能坚忍不拔,拼搏进取,主动向挫折挑战;而忍耐力差的人,则会在很小的挫折面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玩弄对象。所以,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忍受挫折的能力。
5.化挫为力,逆向升华
正如爱默生所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那么,我们何不播种挫折的有利种子,化挫折为动力,使其成为成就他事的“物质”保证呢?
6.学会幽默,自我解嘲
“幽默”和“自嘲”是制造快乐的有效方法,它们能化解挫折困境下的尴尬局面,能够调节挫折造成的失衡心态。因此,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难得糊涂”一把,告诉自己“我这是塞翁失马”,“我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想过之后,相信你的低落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7.自欺自愚,“掩耳盗铃”
对于不愉快,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可以采取欺骗自己的方法,只要心里不想着它,它就不存在,为的是在逃避心理上的刺激与痛苦之时,寻求心理平衡。这就相当于寓言故事中的“掩耳盗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即是告诉我们,经历磨难是成功前的必修课。所以,如果身处逆境不要慌张,不要害怕,勇敢面对才是良策,请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五、坚决果断,冲开犹豫
从事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富兰克林
人的一生是由一个个的选择组成的,而每个选择又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路。人们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会很重要,所以,总是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产生错误的结果,即产生犹豫心理。
人的犹豫往往起源于矛盾心理,由于心理矛盾,人们就会陷入左右摇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徘徊彷徨,唯唯诺诺之中,不能立刻做出清醒的判断。
有人说,习惯于犹豫的人,就是那种处于“心理吝啬状态的人”,他们总是不想受到任何损失,不想得到一点失败,因此,总是没有决断,拿不定主意,耳朵软,缺乏主见,优柔寡断。他们往往在机会面前犹豫,在决定面前犹豫,在买卖东西前犹豫,买卖后又犹豫?总之,在可以犹豫的时候犹豫,不该犹豫的时候也犹豫。
李坤是一小学教师,1.78米的个,白白净净,文质彬彬,老实本分,工作认真,成绩突出,人缘更是不错,但是他来到这所学校已经五年了,却还没有处好一个对象。主要是因为他有个“毛病”:做事总是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一开始,学校的一些好心人看李坤一表人才,所以就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